林中之歌》的背景故事和导演采访

林中之歌》的背景故事和导演采访

“《林中之歌》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音乐之爱,自然之爱,世界之爱,父子之爱。”

“这也是一部反映世界现状与21世纪初重大议题的影片-涵盖话题包括家庭,身份,隔阂,跨文化关系,全球化。”

--导演Michael Obert

《林中之歌》讲述的是关于路易斯·萨诺的故事。他是美国人,却在非洲中部丛林巴雅卡部落与俾格米人在一起生活了25年。他在那里结婚生子,与儿子萨穆迪离开部落前往纽约时,发现与这个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格格不入。导演Michael Obert以一种史诗般的手法,敏锐地记录了发生在两种文化冲撞之中,茂密森林与摩天大楼冲突之下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

音乐

影片将巴雅卡的传统音乐和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歌融合在一起。其中,由威廉·伯德作曲,Oxford Camerata演唱的四声部弥撒是路易斯·萨诺最爱的一部经典作品,该作品从慈悲经到羔羊经共分为五个部分,成为影片的主要配乐。离开熟悉的环境,路易斯·萨诺脆弱的内心世界无法在美国找到平衡。存留在他脑海里和经过录制的巴雅卡音乐成为他内心的表达,也被作为影片插曲。而传统的非洲音乐与现代美国的形象对比鲜明,又唤起他对森林的记忆。

主人公

路易斯·萨诺

1954年,路易斯·萨诺出生于新泽西州,是一名享誉世界的音乐学家。他毕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包括收录1000多个小时已经在巴雅卡部落消亡的歌曲形式。大学时,他的专业是英语和文学,同他的室友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一样,对实验音乐抱有极大的热情。室友吉姆·贾木许后来成为知名导演,执导过电影《死人》(1995)和《鬼狗杀手》(1999),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Sarno传奇人生经历的启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个冬夜,Sarno偶然在广播中听到一种未曾耳闻的音乐:“那些奇怪的旋律让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感觉就像在给我催眠-非常神奇。”他完全被这种音乐深深吸引,经过一些研究,发现这属于俾格米音乐,于是带着一个录音机和500美元,只身登上了前往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的飞机。他身上的钱只够买单程机票,最后在刚果河盆地的雨林地带发现了这种音乐。当时是1985年。现在,25年过去了,他依然跟俾格米人生活在一起:“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Sarno说道,“他们就是我的家人,雨林就是我的家。”

萨穆迪

13岁的萨穆迪在踏上前往美国的旅程之前从未离开过雨林半步。和大部分巴雅卡孩子们一样,他没有上过学,没有阅读和书写能力。路易斯没有教过他英语,他也不会说中非共和国的主要官方语言法语。

GOMÁ

来到巴雅卡不久,路易斯就与Gomá陷入爱河,结为夫妻。Gomá身材矮小,带有刺青的脸上总是挂着顽皮的微笑。后来,Gomá移情别恋。儿子萨穆迪由两人共同抚养。

巴雅卡

阿卡或巴雅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族群之一。有着几个世纪历史的复调圣歌承载着这些狩猎采集者的文化精髓。在迷宫般的丛林中,巴雅卡人依靠倾听溪流,洪水,树枝的嘎吱声,鸟鸣,风声判断方向。森林让他们的听觉变得异常敏锐。每一种声音都表示特定的含义。巴雅卡音乐正是直接用声音的形式诠释着世界。巴雅卡族群的命运毫无疑问与森林紧密交织在一起。然而,过去几十年间,刚果河盆地四分之三的树木遭到砍伐。如今,巴雅卡人为生存做着顽强的斗争。2003年,巴雅卡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巴雅卡援助计划

巴雅卡俾格米人和他们的独特文化正在遭受来自雨林家园破坏,狩猎和传染病的威胁。在影片开拍之前,导演Michael Obert,制片人Alex Tondowski,Ira Tondowski和联合制片人Percy Vogel已经开始寻找援助巴雅卡的方式,在他们为生存抗争的过程中提供帮助。这些努力最后化作巴雅卡援助计划,使得影片的各位观众可以通过捐款为帮助巴雅卡人贡献一臂之力。我们希望能够开展合适且有意义的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发扬推广。

请与我们一起援助巴雅卡,马上捐款!谢谢。

制作团队

MICHAEL OBERT (编剧/导演)

1966年,Michael Obert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小镇Breisach。他是一名获得多个奖项的作家,也是一名记者,尤为关注非洲和中东地区。他撰写的文章报道见诸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各大知名报纸期刊,其中包括南德日报(Sueddeutsche Zeitung Magazin),时代周报(Die Zeit)和时代周刊(ZEIT Magazin),GEO视界,时尚(Vogue),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星期日泰晤士报,法国GQ 智族男士杂志,纽约新闻报,挪威商业杂志《经济日报》,尼泊尔加德满都Himal Southasian杂志等。

Michael因畅销书Regenzauber一举成名,该书记录了他从尼日尔河源头到三角洲为期七个月的旅程。身为作家,他常常与Bruce Chatwin, Jon Krakauer和Ryszard KapuÐciÐski齐名。身为记者,他的新闻报道也屡获大奖,最近两次是在2012年被授予德国记者奖,2013年被授予Otto Brenner奖。

20多年来,Obert的足迹遍布世界最偏远的部分地区,被遗忘的世外桃源,甚至处于危机或战争中的地区。目前定居柏林。

《林中之歌》是他的第一部电影。(www.obert.de)

埃里克斯·汤德伍斯基  (制片人)

埃里克斯是舞台演员出身,上世纪80年代在巴黎,伦敦和纽约均进行过表演。凭借从小对好莱坞的向往,他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演艺生涯,在洛杉矶成为一名屏幕演员,出演多部电视剧,商业广告和电影。而后由于无法抑制回到欧洲的愿望,他重回柏林,不久便和妻子一起创办了Tondowski Films,旨在激发导演们的灵感,并帮助他们将灵感变为现实。“路易斯和他儿子的故事就是你一直以来梦寐以求想要呈现的故事。”

IRA TONDOWSKI (制片人)

1975年,Ira Tondowski出生于柏林东部。她在著名的巴登-符腾堡州电影学院学习剧本创作,处女作Nordwind广受赞誉,为她赢得the Boje Buck文学奖。抱着对将令人激动且充满想象的电影搬上荧幕的热情,她和丈夫Alex Tondowski共同创办Tondowski Films。“和Michael ,Alex一起制作《林中之歌》很疯狂,有趣,坦诚,刺激,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妙不可言。”

WIEBKE GRUNDLER (剪辑)

Wiebke Grundler自2002年起开始进行影片剪辑工作,与包括arte, 3sat, ZDF在内的平台均有合作。2011年,她从德国波茨坦-巴贝尔斯贝格影视学院毕业。这部纪录片是她的第四部大型纪录片。

SIRI KLUG (摄影指导)

Siri Klug已为无数德国和国际影片掌镜,曾向迈克尔·包豪斯(Michael Ballhaus,凭《纽约黑帮》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等著名摄影师拜师学艺。“我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最佳取景,还要拉近观众和我们共同寻找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即敏感和激情。”

TIMO SELENGIA (现场录音)

1971年,Timo Selengia出生于德国汉堡,1998年成为电影电视录音师。他主要从事纪录片和新闻报道录音,大小型电影制作也有涉足。

导演采访(MICHAEL OBERT)

2009年秋天,我在刚果河盆地旅行,极其偶然地听到一个白人与巴雅卡俾格米人多年生活在一起的故事。我决定去找他。十几天后,当巴雅卡人从四周朝我涌来,我站在一片空地尖叫。突然,噪音消失了,一个高大的身影从灌木丛中冲了出来,他是白人,比其他人都高出两个头,一手抱着一个俾格米婴儿,这就是路易斯·萨诺。

后来您和路易斯·萨诺是怎样继续发生交集的?

我们带着网在森林里打猎好几天,然后在森林清理时告别。半年后,我收到一封来自非洲丛林的邮件,发送地显示是雨林地区大象和大猩猩研究站,发送人是路易斯·萨诺。信里只有两行文字:“母亲给我寄来了一张机票。我们纽约见?”结尾还附上了他的到达时间。

所以您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与路易斯·萨诺见面。

我跟他在森林里待了两周,回来后给德国时代周刊写了一篇标题报道。

拍摄《林中之歌》连续进行了10周,尤其在非洲雨林的拍摄一定很疲劳?

一般而言,这样的项目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认真准备。我们这次从开始有拍摄电影的想法到正式拍摄只有几个月。我的制片人Alex 和Ira Tondowski非常给力,然后我们就带着600公斤的设备出现在刚果河盆地中部。没有巴雅卡人的帮助,我们也不可能完成拍摄。他们很棒,非常乐意表达自我。

音乐也是这部纪录片的独立主角。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歌和巴雅卡音乐是从哪里得到的?

音乐不仅在路易斯·萨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巴雅卡人也是如此。电影中,我们用到了路易斯·萨诺倾尽毕生精力完成的享誉世界的音乐创作,长达1000个小时的圣歌和器乐作品。这些音乐现在存档于牛津大学的皮特利弗斯博物馆

路易斯和萨穆迪离开非洲雨林前往美国时,他们完全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巴雅卡音乐成为路易斯的内心表达,也是他的生命之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歌呢?

来自由Oxford Camerata演唱,威廉·伯德作曲的四声部弥撒。第一次遇到路易斯后的当天晚上,我睡在他小屋里生硬的泥巴地面上。中途醒来时,全身起了鸡皮疙瘩:路易斯坐在被虫侵蚀的桌子旁,笼罩在防风灯下林布兰光般的光线里,全神贯注地聆听森林音乐和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歌。这让我非常震撼。于我而言,路易斯的整个故事都是通过音乐及音乐的美,黑暗,痛苦和悲伤得以表现的。后来,我们有了拍电影的想法,在我还没有想好画面之前,就马上想起了四声部弥撒中的慈悲经。在剪辑时,我们采用祈祷书的形式代替戏剧理论。整部纪录片歌颂的是弥撒,音乐之爱,自然之爱,生命之爱——无论哪种形式的爱都值得我们冒险。

翻译:杨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