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大家梁启超,临《张迁碑》真迹欣赏,严正朴茂,方劲平实
前言:
声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 谢!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戊戌变法时,康(康有为)梁(梁启超)并不反对儒家思想,相反利用儒家思想来为自己的变法服务,主张儒家思想也认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主张打倒孔家店的,全面反对儒家思想。他著作的《少年中国说》可谓是对中国未来的希望的寄托和对教育事业的强烈呼吁,呼吁改变当时的教育制度。著名学者陈思和说。“梁启超笔下的'少年中国’在历史的时间表中为'中国’确定了新生的起点、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形象,作为政治象喻的'少年’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能量。”他虽不擅临池与书法研究,但由于晚清朝庭的腐败及民初政治的动乱,他一心救国,积极投身挽救中国的伟大事业,不得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到1918年(46岁)才离开政治舞台,先后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任教,同时潜心整理、研究文、史等各种学术源流。
近代思想大家梁启超临《张迁碑》真迹欣赏:
书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梁启超晚年的楷书欧体特点仍隐约可见,但已逐步向魏碑雄强、劲健一路的风格发展了。他取唐代楷法和汉隶笔意融入魏碑,刚柔相得益彰,形成了劲健而俊雅的艺术风格。以碑帖相融的创作方法,别开新路,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