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苏辙写诗思念哥哥,苏轼心疼地写诗安慰,兄弟之情流芳千古
宋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眉山市,有一个婴儿降生了。没有什么电闪、也没有什么雷鸣,平静的如同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此后这条八卦消息流传了将近千年。
一门三苏,最耀眼的应该就是苏轼。苏轼名气太盛,热情奔放,以至于人们往往会忽略同样出类拔萃的苏辙。但是,两个人的文学素养其实是不相上下的
苏轼作为兄长要大弟弟三岁,他们自幼一起读书,入仕之前未曾有一日分离。苏轼从小就是弟弟控,处处照拂弟弟。无论春夏寒暑,苏轼带着苏辙读书习字,不荒废一日。
苏辙回忆起与苏轼进京考试时路过渑池寺院,在寺壁上题诗一事,作《怀渑池寄子瞻兄》。
北宋.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估计与僧人交流甚欢,而且在僧人带领下,游览了渑池见光,也在寺庙题诗留念。
人生处处是缘分,2年后的苏辙十九岁,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这个官或许等于今天的政府秘书长吧?后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
但毕竟曾经当过渑池的官,自然对这里特别有感情。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在诗中自问自答,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人这一生到处奔走,到底像什么呢?应该像随处飞的鸿鹄吧,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留下痕迹。
后来钱钟书先生在评价这首诗时,总结出了一个成语“雪泥鸿爪”,至今沿用。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不是在贬谪之后才开始,而是在很早之前便有所悟。
他离家进京赶考,之后又离京赴任,到处奔波,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慨。
全诗来看,既有对往事的眷恋,又有对弟弟的劝勉,将人生感悟和对弟弟的关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苏轼难得一见的七律佳作。
整首诗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豪迈大气,令人折服,就像纪晓岚所言“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
自古以来,兄弟阋墙、文人相轻者数不胜数。苏轼苏辙兄弟却能在诗词唱和中相知相伴,在宦海沉浮中同进同退,在患难困顿中友爱弥笃。“与君世世为兄弟”,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悌”字之意全在这里了!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词、文、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与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目前我正在读《苏轼词传》,书中收录了苏轼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推荐这套书
此书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融东坡的生平与经典诗词为一体,将他少年时的惊世才情、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愈挫愈勇、老年时的达观淡泊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套书中还有《辛弃疾传》
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辛弃疾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却终成文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杀气 词有柔情”。
这本书也以同样的手笔,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再现了辛弃疾传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一共有这些书值得大家学习背诵的经典文集: 《纳兰词传》、《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辛弃疾词传》、《苏轼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