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易中天《我的兵团岁月》

新疆兵团老知青
易中天《我的兵团岁月》

兵团卫视
易中天:兵团留着我的青春
新疆兵团卫视

以“百家讲坛”名扬天下的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知名的作家、学者、教育家。

在这些荣誉光环的背后,你所不知道的是,生于1947年的易中天,在度过一生中最宝贵十年的青春岁月。他时常会想念自己出发的地方,那个绽放过自己青春的地方,那个叫做的地方,一个他生活和工作过十年的地方,而且那十年正是他从18岁到28岁,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易中天在兵团的十年

“其实我到现在还经常梦见兵团,后来我也慢慢理解了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谈起兵团岁月,易中天这样感慨。

1954年,成立,劳动力紧张成了兵团建设最头疼的大事之一。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中向知识青年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兵团随之作出决定,动员内陆知识青年支边……

在读了苏联作家威拉·凯特林斯卡娅的《勇敢》后,一心想到新疆去写本中国版《勇敢》的易中天在1965年9月和上千名的武汉青年,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机车飞奔烟尘卷”中,易中天和他的战友们到达了他们的分配地,有着“小西伯利亚”之称(150团是石河子最远的一个农场,这里有着最低温度零下40℃的寒冷冬季,也有着最高温度可达零上40℃的炎热夏季)的150团。

易中天被分配到了畜牧班,放牛,挤牛奶,后来又放羊,收麦子,拾棉花……沙海之城里艰苦垦荒,让他经历了不少艰苦和考验。

1966年,易中天到新疆的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开始后不久,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遍布大江南北,因为易中天在文艺方面的特长表现突出,他被连队领导抽调到团部,成为一名宣传队员,主要工作就是编剧。为了苦中作乐,易中天在工作闲暇之余开始创作诗歌,他的作品在《诗刊》、《解放军报》、《新疆文艺》、《军垦战报》上都发表过,一时被朋友们誉为“新边塞诗人”。

通过努力,易中天的文学生命在兵团这片热土上悄然绽放……不再是懵懂少年的他通过学习努力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975年3月25日,易中天利用自己在文学上的特长,报名去了乌鲁木齐八钢子弟学校,在那里他得到了校长赏识,成为了一名高中老师。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国家又恢复了研究生考试,易中天全力以赴备战考研,卧薪尝胆三个月的他,以高分考取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专业,从此走上了学术之路。

兵团留着他的青春

在兵团,易中天有过酸甜苦辣,有过不少纠结,也有过不少郁闷和困惑,但对他而言,兵团给他的更多的是回忆和怀念。

每当易中天回到兵团,看到老朋友,他心里都会觉得暖暖的,对他而言,兵团就是一个走出去但忘不掉的地方,因为,这里留着他的青春。

易中天写给兵团的诗

10月7日,是成立六十周年。我在兵团工作生活了十年,特赋此歌,以为祝贺:

塞外江南知几许,黄沙漫处英雄旅。

稻花香似酒旗风,麦浪翻如春夜雨。

当年烽火熄狼山,百战将军奏凯还。

二十万人齐解甲,荒原不再是荒滩。

秋雁南飞过无影,红柳瑟瑟风吹醒。

准噶尔兮大漠横,塔里木兮冰河冷。

有志青年来四方,红装一夜换军装。

为将瀚海存心海,便认他乡作故乡。

旌旗展展羌笛咽,百年孤独千秋业。

难酬家国三春晖,辜负长安一片月。

月下花前曲意新,园中桃李已成荫。

桃红柳绿分天地,遍野春蕾满目亲。

丰收勿忘艰难日,浩气长存军垦志。

愿君步步上层楼,风雷奋起凌云势。

如今,誉满南北的易中天经常会说:“如果没有兵团的10年生活,我就不可能学会务实精神,不可能了解人性,不可能知道做人的道理……10年的兵团生活教会了我人生信条:一是要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二是兵团生活告诉我,人性是相通的;三是兵团教会了我人民群众的语言。这是我在今后的学术和研究中受益匪浅的!

易中天的新疆往事
来源:微新疆

“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在我的词典里,没有什么'应该’,只有'不应该’。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直弄得'身份不明,面目不清’,让贴惯了标签的人完全无从下手。”易中天说起自己在新疆兵团的岁月,是这么说的。

“流寇”易中天1965年高中毕业去新疆,从“学生娃娃”转变为“革命战士”;13年后,1978年考进武汉大学读研究生,从“革命文青”转变为“青年学人”;14年后,1992年,从武汉大学到了厦门大学,从“传统学人”转变为“另类学人”;再过13年,从2005年开始,通过上“百家讲坛”,从“另类学人”变成了所谓“公众人物”。

拖拉机得交给组织上信得过的人

易中天是唱着红歌进新疆的。不是苏联的《共青团员之歌》,是中国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苏联文学的影响也有。当时他读了一部苏联小说《勇敢》,写一批年轻人到西伯利亚建设一座“共青城”。易中天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去新疆建共青城,也写一部中国的《勇敢》。他被分到的“共青团农场”,那一年他18岁。

当时易中天是个文学青年。毕业前,就读完了当时所能读到的中外名著,还自编过一本《唐诗三百首集注》。也写诗,特别喜欢贺敬之、郭小川、闻捷和李瑛。他当年的进疆,后来的转型,都与“文学梦”有关——这表现在文集第一卷《高高的树上》。但这个梦很快破灭。“在那个被诗意描述的地方,我懂得了生活不是诗。”易中天说。

在兵团农场,易中天干过大多数农活。至今,他还能像说顺口溜一样,说出许多农活的名称:掰苞谷、拾棉花、拉沙子、打土块、脱裤腿、打顶尖、修毛渠、整地边。这些“专业名词”,不是兵团人听不懂。打土块就是做土砖,其中最累的一个环节,是“和泥巴”。干活的人得站在土坑里,用铁锹像揉面一样和泥,再一锹一锹扔到地面。“一天下来,感觉肠子都要断了。”脱裤腿,就是跪在地上,把棉花苗下面多余的叶子摘掉。这活看起来轻松,其实磨人,你整天都得跪在地上“膝行”,动作还要快,否则完不成任务。“兵团的条田多大呀,一眼望不到边。这时就会想,这日子啥时是个头啊!”

也有他没干过的,比如开拖拉机。“别说开拖拉机,马车我都没赶过,只赶过牛车。那些都是'先进生产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得交给政治可靠,组织上信得过的人。”

在新疆当知青时与妻子一见钟情

现为湖南日报资深编辑的詹世平,老家在新疆。1966年作为乌鲁木齐知青到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库特沙漠边缘的150团当军垦战士。1972年,詹世平在《新疆日报》发了一首写女战士赶着羊过天山的诗,让他在全团很有名气。此时易中天在150团文工团当编剧,写过很多剧本,有一天易中天找到詹世平,两人一见如故。受詹世平的影响,易中天也开始写诗,不料一写就与众不同,成了当时的“新边塞诗人”。“当时他在我们那儿是大众情人,那个诗写得了不得,好多优秀女知青都追他,不过他那时像根木头,一点都不解风情,一点都不懂恋爱是什么,所以我可以保证,他结婚前绝对没有谈过恋爱”。被老友兼妹夫“数落”成这样,易中天却只是在一旁害羞地笑并默默点头。

詹世平还说,因为写诗编剧,两人都参加了新疆文联举办的创作骨干学习班,易中天在班上认识了写散文的李华,也就是现任妻子,这时易中天与妻子一见钟情,两人谈了三年左右就结婚了。

在150团的趣事

易中天在150团场当军垦战士时,诗人高炯浩在石河子一家工厂抡锤打铁。由于同在舞文弄墨,彼此便有耳闻。

1974年夏,《新疆文学》在石河子总场召开笔会,易中天抽空到工厂看望高炯浩,高炯浩便用劣质酒和便饭招待他(那时只买得起散酒)。问起他如何分到号称“小西伯利亚”的150团场时,易中天说:从武汉到时,听带队的人说有个共青团农场,觉得名字非常好听,便鼓动大家去,等分到了150团场,才大呼上当。

不过,易中天属于“和工农结合”比较好的一个。到连队后,农工见他身瘦体弱,一副白面书生的样子,都不愿和他分在一个班。谁想他脱下学生装,穿着背心便下了地,干干瘦瘦不到1.70米的个子,干活却很拼命。重体力活让他胃口大开,海碗盛上一大碗土豆疙瘩,筷子叉上5块包谷馍,不一会儿全填进了肚里,让女知青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能吃也能干,所以没人敢叫他“饭桶”。

易中天出身书香门第,骨子里有中国文人的刚正不阿,“文革”时他参加了保护老干部的派别组织。因其父是知识分子,属于“臭老九”,易中天便被掌权的“左派”们弄成了“内控”,食堂里贴了他很多大字报。但他很有保护自己的一套办法,每逢买饭时,他便戴一顶破草帽,帽檐压得很低,任你大字报铺天盖地,他看都不看一眼。有个“左派”看透了他的心思,上前找茬说:“你为什么草帽戴得这样低?”中天装得很惭愧的样子说:“鲁迅先生说过,'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嘛。”“左派”揪住“辫子”说:“下面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你对谁'横眉冷对’,谁又是'千夫指’?”中天的辩才十分了得,反击说:“后两句也是鲁迅的诗,你敢反对鲁迅?再说我并没有背后两句。即使背了,你难道自认是国民党,是'千夫指’?”“左派”们见中天还敢顶牛,便“呼啦”围了上来。这时,中天摘下草帽说:“帽子摘下可以了吧?”然后冲出重围,又背了句屈原的诗:“吾方高驰而不顾!”当时只有鲁迅的作品允许看,中天引用了屈原的诗竟无人听得懂,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容。

受欢迎的座上宾

莫索湾地处天山以北,准葛尔盆地南沿,是五十年代末期从戈壁沙漠中开垦出来的处女地,离石河子市有98公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沙漠、盐碱地、戈壁、白杨、条田、地窝子、红柳。这里有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树干粗过树冠的胡杨林。这里没有四季之分,有着长达半年(每年10月底至来年5月初)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度的寒冷冬季,也有着最高温度可达零上40度的炎热夏季。昼夜温差极大。那时的“农工超男”易中天,曾冒着“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寒风拉过每车超过500公斤黄沙的架子车;曾在结了冰的棉桃上抠过棉花;曾在蒸笼般的庄稼地里掰过包谷棒子,收割过小麦;曾在疙疙瘩瘩的田间跪爬着定过苗,拔过草;曾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手提马灯,一手拿铁锹浇过水,守过夜…….。那时的易中天一餐能吃一斤半包谷馍。大碗地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吼叫,大步走路。到哪里都是一个壮劳力。

当年的易中天,每逢外出,总是干净而朴素。冬天常常穿一件蓝咔叽布的长棉大衣,靠上面有两个护手的大荷包,一双黑色的皮鞋擦得干干净净;夏天总穿一套细帆布的工作服,足蹬一双翻毛皮鞋,(夏天公路上常积尘盈尺)。不足一米七零的身高,却显得很壮实,略显稍大的头颅上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只有从他那嘴角常带着的调侃微笑中,才显出他的聪明睿智的书生本色。他的记忆极好,谈吐幽默,又乐于助人。用老乡们的话来说:“他蛮合群”。

那时虽然有三年一次的探亲规定,但在那个年代,在那“天高皇帝远”的沙包窝里仅是一纸空文。即使有极少数“表现好的”享此殊荣,但短短的一个月假期(那时交通不便,往返路途就要8、9天)又岂能弥补亲情的伤痕。由内陆通往新疆的铁路线上不知洒下多少亲友的眼泪。这其中又尤其湖北人思家念骨最切。在新疆,不管你是黄陂的,新洲的,还是武汉的,只要听到带有南方口音,都感到分外亲切。都凑上去聊几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不是春节晚会上的一句笑话,这确实是常年生活在异乡的人们情感的真实写照。人们为了互相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每逢节假日聚在一起,互诉衷肠成为一种企盼。中天是大家每聚必到的挚友,是最受欢迎的座上宾之一。

易中天:回家很高兴

易中天回到第二故乡——一五0团,在面对老战友、面对故土时,他强忍着激动的泪水,大声说:“我曾是一五0团军垦战士,我永远都是一五0团军垦战士。”

易中天在军垦魂雕塑前穿老军服、扛木锹、忆当年

易中天与故友激情拥抱

易中天看到如今棉花种植模式发生变化。

易中天“我要再穿穿老军服”

易中天与当年的毛泽东文艺演出队队友重唱“样板戏”

易中天写下的感慨“我回家了 我很高兴”


来源:兵团日报、新疆兵团卫视、微新疆

(0)

相关推荐

  • 上海知青进疆始末

    上世纪60年代,近十万上海知识青年离开了黄浦江畔,满怀豪情地来到新疆参加开发建设.他们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大地上,用铁锨和镐头在亘古的荒原上挥洒汗水和热血,一场场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战斗响彻云霄 ...

  • 西大滩消逝的军垦连

    <口述宁夏>,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1965年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工农商生产,巩固西北边防,学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模式,经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批准,延续新 ...

  • 石河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风景日戳

    石河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风景日戳

  • 【游记】乡村里的都市

    我喜欢旅行,不是旅游.我觉得这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考察体验,后者是游山玩水.旅行,对我来说就是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 前一阵去了新疆,横跨南北,看了以自然景观著称的喀纳斯,也看了以人文景观见长的喀什,但 ...

  • 践行“兵团精神” 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多年来,一代代兵团人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孕育形成了以"热爱祖 ...

  • 新疆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新疆兵团.兵团),对外又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党.政. ...

  • 赞!新疆兵团这个师的新版简历将刷爆“朋友圈”

    时光如织 是时候更新 你对第十二师的印象了 下面是第十二师的新版"简历" 请将这张名片传递到每个角落 让更多人了解兵团第十二师吧! 01 这是"我"的个人信息 ...

  • 易中天演讲,现场笑点一个接一个,易老师太敢说了!

    易中天演讲,现场笑点一个接一个,易老师太敢说了!

  • 20多年前的易中天,都经历了什么传奇?老校长刘道玉:对他有愧

    早在八九十年代,远在<百家讲坛>之前,易中天就是名重一时的学者.名作家了.他后来能走出学院,在民间也声誉鹊起如日中天,但凡知道他的人,应该都不会感到突兀,反倒会觉得是水到渠成吧. 2017 ...

  • 易中天读书日感言:我有"三不读"

    世界读书日 2021.4.23 有所不读 身体素质看吃饭,心理素质就看读书了. 心理素质好的人,大约都是精神方面的杂食主义者.这话反过来也对.或者说,反过来说更对.一个人心理素质好,往往就因为他杂食, ...

  • 随心周六 |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看中华民族群星璀璨的时代!

    今日豆瓣评分8.2分,570人评价 内容简介 xxxxxxxxx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 ...

  • 易中天:但凡小时候老实的孩子,长大后都没出息,此话有无道理?

    文·段宏刚 来自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无疑是<百家讲坛>里的金牌专家之一,他于2006年开讲的<易中天品三国>讲座栏目,把故事.人物.历史.文化.人性等五大元素融合到一起讲解三 ...

  • 易中天:越王勾践最不是东西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被宣传为忍辱负重的典范,是实现人生翻盘的励志案例,勾践成了能屈能伸的战士. 然而实际上越王勾践是充满了争议的人,曾经的吴越战争其实处处充满了人性的阴暗面,易中天就曾评价勾践是一个 ...

  • 易中天评越王勾践  建议不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2021-05-06 14:39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被宣传为忍辱负重的典范,是实现人生翻盘的励志案例,勾践成了能屈能伸的战士. 然而实际上越王勾践是充满了争议的人,曾经的吴越战争其实处处充满了人性 ...

  • 易中天教授曾对旁人说:虽然我不咋待见余秋...

    易中天教授曾对旁人说:虽然我不咋待见余秋雨,但我必须承认,这逼确实是有真本事的,他写的书很有水平-- 易中天不待见余秋雨,是有缘故的.1998 年,厦门大学打算给易中天分一套112平米的房子,职工优惠 ...

  • 被遗忘在金三角的老知青

    来源:<时代人物周报> 上世纪60年代末,一批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城市来到边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其中部分到云南边疆的知青,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远离了处于和平年代的祖国,满腔热情地越过国境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