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这个称呼,你读懂了吗?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父亲节,对某些不善言辞的人来说,上面两句稼轩词,似乎能略概一二。

01

父亲节

在有关怀念自己父亲的散文中,梁晓声写的《父亲》,以及朱自清写的《背影》,都是值得一读的名篇佳作。读梁晓声的《父亲》,即便你没有做父母的经历,也能让你感动和流泪。尤其读到“在暴雨中,我听得见父亲像牛一样的呼哧呼哧的喘息声”,这个段落的时候,即便再坚硬的心门,也会被梁晓声的文字敲开。
而读朱自清的《背影》,似乎要难一些。如果你没有做过父母,或者说没有经历过孩子青春叛逆期,对于朱自清的文章,多半会伴有一丝丝的误解,总感觉《背影》这篇文章,也不过如此,根本算不上牛x。

02

朱自清

北京大学毕业,清华大学国文系执教,对于朱自清本人的水平,估计没有几个人敢小瞧。不服气的,你去考个北大,去清华执教看看。但是对于《背影》这篇文章,很多人会觉得很平庸。
对于鲁迅、胡适、朱自清这一批,用白话文写诗歌,写散文的名家来说,后人总觉得不过尔尔。毕竟现在读到的文章,都是白话文了。如果现在哪个人能写出一手文言文,反而被认为很牛x。其实五四运动的那一批战将,文言文写作在他们那里,就是小儿科。

03

背景

朱自清写《背影》的时候,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背影》开头提及祖母过世,其实祖母是被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气死的。当时朱鸿钧在原配周氏之外,还有潘姓的姨太太。此外,朱鸿钧在工作期间,瞒着家人另娶了一房姨太太。
此事传回扬州老家,惹得潘姨太太醋意大发,跑到了朱鸿钧的单位大吵大闹,直接导致了朱鸿钧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革职。朱鸿钧丢带了工作,失去生活来源,只好将多房姨太太遣散,自己也欠了一屁股债。此事传到了老太太的耳中,老太太气急攻心,被活活气死。
朱自清与祖母的关系极好,对于祖母的离世,自然无法释怀。虽然在《背影》一文中,祖母离去,变卖家产还债,被朱自清一笔带过。但被克制的汹涌澎湃的情感,如果文思触感不够发达的读者,很难读出里面的味道。

04

背影

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好,并不是因为祖母去世这一件事。朱自清与父亲发生过非常多的矛盾,甚至一度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故乡,不再与父亲接触。后来,朱自清曾主动回家探亲,想借机与父亲缓和关系,结果朱鸿钧却是连门都没让他进。
一直到1925年,此时朱鸿钧已年近花甲,朱鸿钧最终放下姿态,主动给朱自清写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收到父亲的信后,朱自清一夜难眠,写下了《背影》一文。

05

父与子

经典的文章,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源于文章的情感内核。也就是说,《背影》这篇文章的好,即便读者不了解创作背景,也一样能够找到情感的共鸣点。
比如文章中,朱自清嫌弃父亲不会说话:“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比如朱自清嫌弃父亲的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上面短短的几句话,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经历过青春叛逆期,如果你还没有被你的孩子嫌弃,说你“啥也不是,啥也不懂”的时候,你大概率是感受不到这句话真正的分量的。
至于后面父亲给朱自清爬铁道买橘子的那一段,如果你还没有孩子,或者你是一个还没有留意过自己父母已经老去的年轻人,大概率也感受不到这段文字背后波涛汹涌的情绪。正所谓: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06

小结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也是很多人的遗憾。
《背影》这篇文章不继续扯了,毕竟咱保参谋是一个保险类公号,再继续扯就变成文学作品鉴赏了。说几个粉丝关注的问题:父母的保险,要不要买。
首先:保障类的保险都会问询健康告知,有些老人健康告知过不去的话,想买也买不了。
其次:老人保障类保险都不便宜,但这个再不便宜,也比意外/生病后的医药费便宜。
最后:不管给老人买不买保险,都记得把体检给老人做好。
ps:保险分很多种,并不是所有保险都是保障类保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