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语专家——张闳凡

观兖州 知天下

张闳凡(1910—1989),兖州东孟家村人,又名张鸿范、张孝诚,世界语名Honfan。张闳凡自幼在农村长大,父亲张秉均是村里的老中医,精岐黄术,行医的同时在家开办私塾学堂,教人先学品后学艺,因好学善诱、弟子多有成名。张闳凡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聪明,性敏好学,在父辈高尚的医德、朴实文风的感染下,逐渐养成了耿直刚正,才敏嗜学的性格,学了两年私塾后,去县城小学学习。1929年,小学毕业考取中学,获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尤以蝇头小楷书法见长,他不善言语,学习刻苦认真,勤守矩度。当时的滋阳县教育局长崔庆年,字竹笙,爱才心切,他器重张闳凡的才华,安排他到教育局当职员,在自己身边工作,但遭到了学生中官宦子弟、阔公子们的反对,到县里告崔局长用人不当,县政府迫于压力,让教育局辞退了张闳凡,崔局长愤然辞职,去了济南。不久,崔庆年在济南被任命为省立第一乡村师范的校长,遂即与张闳凡去信联系,让他到该校就读。张闳凡到济南后,1931年在该校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反日、反蒋的学生运动。1929年下半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背叛他的上司冯玉祥,投靠蒋介石,奉蒋命令大肆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32年3月在济南,张闳凡与一大批爱国学生被捕入狱,在狱中张闳凡积极参加党组织的绝食运动,抗议迫害政治犯,迫使敌人给在押的政治犯部分自由,能读部分非政治的书籍。1932年起,张闳凡在济南监狱自学,研究世界语,经多年努力,进步很大,不久国民党因张闳凡参与党组织活动,又被押往兖州监狱,直至日军占领兖州前夕,才恢复自由,随进步学生南下抗日。抗日战争时期,张闳凡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四川重庆一带,以在小学当教师为生,在业余时间从事世界语的学习、研究。曾是世界语上海协会会员,重庆市世界语函授学社教员。1946年在四川省乐山市从事税务工作,后任重庆船舶管委会成员。1947年在南京政府教育部任缮写科雇员书记,以小楷书写公文,很受上司赏识,后被调到南京苏联驻华大使馆新闻处任中文秘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新华书店编辑部编审组编审。1950年,经文化部党组批准,恢复其党籍,调到北京,历任北京国际新闻局编撰处助理编辑、《人民中国》编辑部文教组副组长、《人民中国报道》(现名《中国报道》)编委,兼编辑组组长、总编室顾问、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北京市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老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名誉理事、他还曾担任《世界语汉语词典》主编。我省建国后的省长赵建民、济南市长姚仲明、原河南省委负责人潘复生曾经与他交往密切。张闳凡先生博学强识、治学严谨、著作颇丰,主要译作有《柴门霍夫评传》、《甘佑先生》、《行动起来》、《沉默的防御工程》、《密茨凯维支评传》、《世界语史》等。张闳凡先生对故乡充满感情,曾多次回家探亲,他经常教育勉励后代,要勤奋学习、报效祖国。他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对家庭后代影响很大,他的曾孙女张世珍从小以他为崇拜的偶像,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学习成绩在班级中都数前茅。她完成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学业后,在美国发展,现为美国德克萨斯州休士顿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博士。张闳凡先生处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他是出自我市的、鲜为人知的国家级学术大师,1983年在《中国报道》杂志社离休后住在北京,继续从事世界语的研究工作,一直工作到他生命的尽头。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钟情的世界语学术研究事业,他的学生众多,可谓桃李遍天下。张闳凡先生为我国世界语学术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全国世界语的研究推广领域,有他一定的位置,在兖州的历史上应该记住他的名字和事迹。1986年,张闳凡先生撰文“回忆兖州监狱中的斗争”发表在兖州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期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