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青岛铁中的前世今生
提起青岛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铁一中),大家都会马上想到铁中,铁中的知名度不仅从杭州路公交车铁中站早已知名,铁中的教学大楼,师资队伍,中学里唯一的400米田径场,和多年保持青岛市教育系统青少年组田径记录,在青岛都是赫赫有名的。现在问一些普通市民66中在那里,许多人会摇头,但问到铁中大多数人都知道。其实66中就是原先的铁中,原先的铁中也曾经叫“扶轮中学”。
青岛扶轮中学田径赛队留影纪念
民国时期扶轮中学扶轮小学在全国各铁路管区都有,在全国铁路系统的职工子弟学校几乎都冠以“扶轮”二字,以示铁路系统是一家,青岛也不例外。铁路以扶轮命名,首先起始于美国的扶轮社,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接管了帝国主义侵占的铁路归国有,因中国的铁路路徽是一个圆形的轮子,两侧镶有抽象的翅膀,称作扶轮,陆续启用扶轮作为路徽。1918年由当时的铁路要人联合组建的“铁路同人教育会”,在天津成立了第一座铁路员工子弟的中学——天津扶轮中学。
1936年胶济铁路中学毕业证书
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创建于1925年9月,时称“胶济铁路青岛中学”,隶属于胶济铁路管理局。学校附设于胶济铁路青岛小学(广西路58号), 1927年3月,学校迁广西路,同年冬该校与小学分设。1928年春,学校移至明水路(今市卫生局),夏天又另租浙江路房产(今青岛教育学院), 1930年改租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海洋学院)第四校舍。
1931年9月1日,青岛铁路中学正式迁入四方,并于9月5日开学当天举行了落成典礼。此后,青岛铁路中学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教育输送。在这期间,1939年改名为“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学院”,1945年8月,该院停办。12月,南京国民政府派员接收,成立青岛扶轮中学,归交通部管辖。青岛扶轮中学的命名是在日本人投降后的1945年12月,在全国以扶轮命名不算是早的。
交通部部立青岛扶轮中学临时毕业证书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学校经接管后,8月移交铁路局。9月学校有15个教学班,学生818人。1950年1月,学校改名为“青岛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学校招生从1949年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通称为初一届、高一届,1950年也就是第二年招收的新生是初二届或高二届。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青岛铁中门号是杭州路3号,1号却是在一个大门内的铁路二小。铁中的学校大门离杭州路还有一段距离,从铁中的大门口到温州路大约有200米,在当时却是一溜的高墙,除了有一段墙内是铁中的“小西湖”(准确的说是铁中的一个闲置的水湾子),很长一段高墙内是当时的一个兵营或者说是一个旧军队的汽车运输单位,建国后此处长期闲置。铁中也就成了杭州路的第一个门牌。
铁中的大门垛虽然立在杭州路上,但门口却没有真正的大门,也没有门卫。因为进入杭州路铁中的大门后有一条东西相通,从东大门出入的铁路东宿舍,许多铁路职工或者其他市民都把学校中的这条马路当成公路,只是在东大门的门间立了几个石墩,禁止汽车通行罢了,直到现在。
所以铁中和铁二小,在校内的马路北侧各都建了个校园,二小在东部,铁中占了西部,中间用铁栅栏隔开,在栅栏的南头开了一个小门,老师和学生可以自由进出,显出铁中铁二小像是一家子。铁二小的校门是用铁栅栏做的搂空门,一看就是后建的。铁中校门是一座平顶中间圆形拱顶敞开式大门,门洞的两边各有一间办公室,西间用作传达室,东间则是一间理发室,有一个坡脚的老者常年在里边理发,顾客大多是这两个学校的学生。
从铁中和铁二小的原教学楼来看应该是德国建筑,其中铁中的西墙外有几栋叫南公司的铁路宿舍,也是德国建筑,但铁中校舍直到1940年才隶属铁中使用,当年用来干什么不得而知。
铁中校内的马路南侧则是一个400米跑道的沙土田径场,场内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地,中小学的学生都在这个田径场内上体育课,诺大的场子并不显得拥挤,由于受地形的影响,铁中的田径场是东西向的,这不符合国际田径联合会的要求,但是一个中学的远动场,又受地理的限制,有一个400米跑道的场地就不错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拉洋车的老人,大约60岁左右,没凡学校开运动会,他都会到场跑万米,他会利用中午的时间不影响学校的比赛,总是大汗淋漓的跑完一万米,那是人人都认得他,叫他万米老dai,老dai的意思大概是很厉害的让人佩服。
大操场的西侧是一个凹下去的水塘,58年大跃进的时候,这里曾经是铁中的农田试验场,种了满满的小麦要亩产过万斤,因长势过高,不得已拿来鼓风机向麦田里吹风,终究也是光长杆不结穗,成了蒿草。现在大操场东西两头都被铁路部门用来开发,建上了宿舍高楼,大操场也仅限于400米了。
青岛铁一中建校60周年纪念
青岛铁一中建校70周年纪念
2003年8月铁中正式更名青岛66中,彻底脱离了铁路。铁二小也更名为四方第二实验小学。几十年的扶轮中小学,也终止了它的铁路史。公交铁中车站也改成了66中公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