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稳的背后-----心理学读书会体悟
最近参加阿老师举办的每周四晚上一次的心理学读书会,体会很深。这个作业是上上周的周四的,今天尝试写出来,为今晚的新课做准备。
我家宝贝妮妮,大学放假周日刚到家。周一下午五点,我下班发现水池的碗还在,肯定是她吃早饭没洗。第一时间,第一句话,我就责问这事。
妮妮她大哭,说,我两年没回家了,在外一个人也很辛苦的,何况长途跋涉转飞机转火车,十几个小时,时差还没倒回来。我本希望在家得到妈妈的安慰和温暖,不就碗没洗吗?有什么关系?呜呜……
看到这现状,我情绪有点失控:你没洗碗,居然还哭,这太矫情了?但是最后我控制了自己。
看了《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并模仿小齐老师在树洞3做的案例,反思自己,追问自己。过程如下:
问:为什么会情绪不好?
答:在我的认知里,二十岁的成年人就应该干活,不能贪图享受。所以爸妈上班,孩子应该帮爸妈烧饭,干家务,即便不干家务,至少应把属于自己的家务干好。
问: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
答:我从小接触的环境就是这样,那时身边的孩子七八岁、十几岁就开始帮爸妈干活。到了二十岁就开始在外地打工帮家里造房子了,甚至存钱帮哥哥娶老婆。我自己二十岁也去义乌打工,还担心年迈的爷爷,赚来的钱帮爷爷买衣物。
问:因为你的童年环境,造成了你目前的认知,所以有不好的情绪,但是假如一个人没有这样的童年经历,她还会有这样的认知吗?(自觉自愿帮父母做家务)
答:大概率没有。
问:那孩子的认知是什么?有没有耐心去了解。
答:其实后来和孩子沟通了解,她自认为在同龄人里面已经算不错了,她的好朋友许多人在国内上大学都是父母亲自送到学校,去国外都是直接去机场接送。而她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国内国外都是单独行动,尤其在国外除了学业,还要自己解决烧饭、租房等生活问题,期间碰到许多难处都是自己面对。在家里嘛,就应该放松一点,哪知道第二天就对我这么狠。
问:那了解到了孩子的认知,你还会对孩子愤怒吗?
答:没有,慢慢地我就冷静下来了。其实我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执念,希望孩子优秀,各方面都很厉害,学业要好,家务也要会干。但是我记得蔡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儿子,你有权利虚度一生》。我也觉得自己这样的执念是不对的,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过什么样的人生,但是家长可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而不是逼迫孩子去做。后来我和孩子探讨,她说现在家务有机器人,吃饭有外卖,既然有糖吃为什么要吃苦呢?我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好了。
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
问:后来你又具体做了什么?
答:孩子她说你应该陪陪我的,不要老是除了工作就看书什么的,我难得在家这么久。
我曾经是一个苛责型,不宽容的家长。我一直都很勤快,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读了那么多的书,学了许多心理学的课才有了一些改变……
问:暂停,插播一下,你为什么要这么勤快?不允许自己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
答:也许和童年经历有关,和我爸有关,他从小打我骂我,然而爸爸好吃懒做,家里比别人穷,过年过节叫我去借烟酒借大米。我觉得自己长大不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要特别努力,说到底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通过不停地做些什么,做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来掩盖这种内心的匮乏。
问:现在孩子的感觉如何?
答:她觉得妈妈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很爱学习从不停止,又会反省。她觉得不必要像妈妈那么勤快,可以随意一点,对未来充满自信,没什么可担忧的。
问:知道了孩子的内心想法,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答:小齐老师说先承认自己的感受才能和解,因为我爸爸对我不宽容,各种指责,小时候就把我当大人看待,干各种各样的农活、重活。我也曾经把自己的孩子当大人看待,让她错失很多童趣、童真,不过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原谅自己。
目前我除上班之外,尽量放下手头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多陪陪她,多聊天,多享受当下。她呢,学车,看书,会见朋友,寻找实习,和我聊她的七七八八……快乐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