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贵人”(二)||孔祥田
人们总是把那些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人,深情地称之为“贵人”。在人生的路途上,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能得到贵人相助,都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我的生命之中,就遇上了一个又一个的“贵人”……
作者:孔祥田
华先生
华先生,是一名“土医生”,我的好朋友,好弟兄。他潜心好学,善交朋友,宽厚仁爱,待人真诚。刚参加工作时他是学开机器的,闲来无事,喜欢看看书,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看就是大半宿。据说,他的高度近视,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那是一个全民禁书的年代,实在没什么书可看,就找来一些医书消遣,但看着看着,看出了一些门道,慢慢地有所领悟。于是,自己就对照着穴位学习扎针,按照汤头配制药方。工友们谁有个头疼脑热的,经他略施小技,果然能够“妙手回春”。在周围群众中,“小华会看病”——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后来,国家要在基层大力培养“赤脚医生”,他被选拔去参加培训,学习结束后,便留在了县交通门诊所上班。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下属公司要建立医务室,他就被派去做了一名主治医生,开始了他既是院长又是护士、既是医生又是勤杂工,独当一面的行医生涯。此时,大家都叫他“华先生”。
说起我与华先生的相识,还真的带那么一点儿“传奇”色彩呢。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留影
我喜欢读书看报,常去的地方,惟有新华书店和县文化馆阅览室。那时的出版业极其萧条,除了马列毛著、鲁迅杂文、评法批儒、英雄故事,几乎无书可买。有一天,我隔着书店的玻璃柜台,探身向书架上张望,发现了几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于是,我就喊服务员把书拿过来看看。恰巧,旁边的一位戴眼镜的大哥哥,也正想看这本书。书拿过来,我们都翻看了一会,就还给了店员。由于有共同的爱好,所以,两人就站在柜台前闲聊起来,互相寻问了一些对方的情况。谈话中得知,他姓华,在医院上班。就这样,我俩算是认识了。后来,也是机缘巧合,我们到了同一个公司工作,他在医务室做医生,我在下面的厂里当会计。从此,两人的走动渐渐频繁起来,最终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在与华先生相处的时间里,不仅我本人有什么不舒服去找他看,我母亲生病了,他也总是随叫随到。特别是我的外甥女,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有什么不好的,都去找华先生诊治。现在想来,那些年真是欠了华先生太多太多的人情。
华先生长我四五岁,读过不少书,他能做医生,还是靠的自学成才呢。我们的交往,也始终离不开谈古论今,求知问学,关注天下大事,交流读书心得。有一次,华先生用处方纸抄写了一首古诗给我看,内容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时的我,四大名著全都没看过,对这首诗当然也一无所知。华先生告诉我,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从此,我就背熟了它,并且一直以为作者就是罗贯中。多年后,我才从资料中获悉,那是一首称为“临江仙”的词,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我虽然酷爱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但苦于无处寻找,所以头脑里几近空白。偶尔从报刊上看到一些,大多还都是处在被批判的位置上。我从华先生那里听来不少诗词名句、文史典故、风土民情,大大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受益终生。其实华先生的学历也并不高,仅仅是个“老三届”的小学毕业生而已。
大概是在1976年的下旬,公司召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会,我在会上发言。记得结尾有这么一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让那些企图阻挡历史前进的中外反动派们狂吠吧,哀号吧,我们无产阶级革命的轻舟,必将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迅猛驶向胜利的彼岸!”会议结束,已是晚上十点多钟。参会者几乎都走光了,可会议室的长条凳上还坐着一个人,是华先生,特意等我的。两人一见面,他就夸我今天的发言很带劲,特别是最后,引用李白的诗句恰到好处,发言气势磅礴,表达充满激情,不错不错。接着,他就把我叫到家里,下了蘑菇鸡蛋面,两人吃过之后,又谈了很久,他才送我回家。其实,我们两家住的并不太远,相距大约一千五六百米。他送我,也正是想边走走边交谈。这天晚上,我在华先生家吃到的蘑菇,是他自己亲手去大堤边采来的,那味道,真鲜!我敢说,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鲜最美的蘑菇。
美味又营养的药膳
恢复高考以后,我忙于复习功课,两人见面的机会少多了,但华先生还会时不时地过来看看我,叮嘱几句,让我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得太晚了。有了什么好吃的,他就叫上我,到他家里去搓一顿,说是给我补充补充营养。华先生自学过中医,隔三差五地做点药膳,味道特美。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往往有这个口福,能吃到华先生用几十味药材卤制的菜肴。以至多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工作了,大家都娶妻生子了,华先生一年中还要有两三回叫上我们几个好友,聚在一起品尝他的厨艺。如今,华先生恐怕有七十挂零了吧?不知还有没有这个闲情,再做做药膳?我很清楚,华先生并不太擅长烹调,甚至懒得去做那些琐事,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兄弟情义。他是在用一颗滚烫的心,温暖自己的每一个朋友。看到小弟兄们吃得开心,玩得高兴,他满脸上洋溢着的尽是幸福的笑容。
茫茫人海中,能遇上华先生这样的“贵人”,确实是一种缘分。得到华先生那么多的关心和帮助,确实是一种福分。我心里始终默默记挂着他,也时刻关注着他,看到 “微信运动”里他每天的步数基本都在15000-20000之间,经常占领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朋友的封面,我由衷地欣喜与欣慰。华先生常常面带弥勒佛一样的笑容,他是真心虔诚向佛的。此刻,让我双手合十,念一句:阿弥陀佛!
佩华兄
佩华兄,是我高中毕业后从事财会工作时的同事,相处4年有余,交流颇多,也很有共同语言。我们都是县中的毕业生,他高我一届,应该称为学兄。佩华性格开朗,喜欢交际,聪明能干,头脑灵活,是干会计的一把好手。他曾在高校参加过会计专业培训,也算是半个“科班出身”吧。所以,他的业务水平,得到业内公认,在本地小有名气,县财政部门抽调专业骨干到下面去审计查账,常常漏不了他。
恢复高考以后,我进入大学就读,虽说国家发给生活费,但毕竟只够吃饭,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佩华曾是住校生,又在高校参加过学习,知道做学生囊中羞涩的滋味。有一次,他到学校来看我,临走时揣给我5块钱、20斤粮票。在今天的人看来,真是太微不足道了,而在当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对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学生而言。要知道,他那时的工资也只不过20多块,这5块钱,是他月工资的四分之一;粮票就更金贵了,一个月的口粮仅有30来斤,这20斤粮票,是他月计划的三分之二。这是何等倾情的资助啊!
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
在极度艰难穷困的特殊时期,佩华兄这5块钱、20斤粮票的慷慨赠与,足够我温暖一辈子、铭记一辈子、感恩一辈子的。
柏年弟
柏年弟,是我的大学同窗,好朋友,好兄弟。他为人厚道,性格内向,长相英俊帅气,又透着几分羞涩和腼腆,平时不爱出头露面,但歌喉悦耳动听,兴趣爱好广泛。在大学读书期间,我们是仅隔一壁的室友,见面比较多,相处也很近,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柏年淡泊名利,无欲无求。他本可以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但却不喜欢交际应酬,对官场不感兴趣,只愿独善其身。几年前,他又主动要求到市政务大厅的窗口上班,更是远离了权力中心。如今,我们相识已经40多年,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每次到政务大厅办事,不管多忙,我总要过去看看他,不为别的,只是想坐一会,说几句话。看到他好,我便打心里感到高兴。每当乘车从市政务中心经过,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向大厅张望,默念着:柏年这会应该在班上吧?不知他正忙些什么呢?
时光倒流至1981年末,我还在高校学习。那时,我的右脸颊长了一个腮腺混合瘤,经本地八二医院检查化验,确诊为良性,后被转诊到南京口腔医院治疗。去南京做手术,人生地不熟,存在诸多不便。其困难程度,在我当时看来,不亚于今天的出境越洋。因柏年有同学在南京读书,和我的关系又很好,所以校方就安排让他陪我一同去。到了南京之后,柏年楼上楼下地跑着为我挂号、问诊,陪着我去做各项相关的检查;他又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些生活用品,把我在医院安顿下来,等待手术。人们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有柏年在身边,我丝毫没有“出门难”的感觉。
在我生病最无助的时候,是柏年一路陪伴和照顾,给了我极大的温暖与便利,这实在是千金难买的兄弟情义。半年后的毕业分手之际,我曾给柏年留言:“三载同窗,患难之中得君厚助;一朝分离,拂弦之时思我知音。”正是那一刻我真情的流露。
我与柏年等老同学合影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遭遇各种大灾小难,能如我一般得到柏年这样的好兄弟温暖相助,乃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朱主席
朱主席,是我的同事,数学老师,学校工会主席。我们是同一年调入这所学校的,加之经历有点相似,年龄也比较接近,他又跟我的大学同学共过事,所以,平时两人接触得多一些,关系也走得比别人近一些。日常相见,我习惯叫他的名字“启和”。说来也是缘分,我俩还在同一个办公室上过几年的班呢。
朱主席工作认真,做事踏实,关爱学生,师德高尚。他做过年级主任、总务主任,所负责的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当选工会主席以后,他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想方设法活跃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他切实关心老师生活,注意收集群众意见,积极做好上传下达,努力为广大教职工争取应有的福利和权益。
我在调入市区工作不久,就开始寻找我的一位小学班主任许老师,是她为我的成长付出过心血和汗水,没有许老师的教育培养和帮助引领,或许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详见本公号刊发的《我与许肇彬老师》一文)可是,经过多方打听、数年寻找,终究还是毫无结果。闲谈之中,我跟朱主席提及此事。朱主席是个热心人,听后便尽力替我广为问询,通过朋友的关系托人查找,后终于在区教育局档案室查到了我老师的信息,使我和老师取得了联系。当得知许老师现在北京生活,和女儿在一起,身体很好,正享受天伦之乐时,我高兴极了,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我寻找恩师而“踏破铁鞋”、一筹莫展之时,是朱主席热情相助,才了却了我深藏几十年的一桩心愿。谢谢你,朱主席!
附记:退休之后,人是退了,脑子并没休,常常回忆过去。对于那些曾经给过我关爱与帮助的人,心存感激,难以忘怀,总有一种想诉诸笔端的冲动。经过反复酝酿,最终遴选10多人,形成了一个“贵人”系列的写作框架。
回忆是幸福的,写作却是痛苦的。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才断断续续敲下1.1万余字。现选择其中的7位,与大家交流。受素材所限,有的叙述稍微详尽,有的记载则比较简略。由于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某些具体细节可能会有出入,但基本情节肯定是准确无误的。
作者简介
孔祥田,退休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淮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在《中国教育报》《文学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及网络媒体发表散文随笔、诗歌杂文、文学评论、教研论文等100余篇(首),著有《往事与梦想》一书。
▼▼▼
我生命中的“贵人”(一)
发生在中洲岛的两件小事
妈妈的“年味”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