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是开宋明理学先河的第一人-《复性书》

李翱是开宋明理学先河的第一人-《复性书》

2021-6-17摘于凤凰国学.立夫讲国学

一.李翱是开宋明理学先河的第一人

二.《复性书》说什么?

1.李翱却认为,佛教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修齐治平,而是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所以,李翱抬出《中庸》,把《中庸》的心性论重新发挥一遍,企图用儒家的心性论取代佛教的心性论。他的这套方法叫做“釜底抽薪”,这个思路恰恰是宋明理学的思路。

2.《复性书》的人性论:“性善情惑”。

李翱明确地将人的精神分成了两种:性和情。它们有什么区别,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善的,好人和坏人都有善根,恶是从情而来。这叫“性善情惑”。注意,李翱说情是“惑”的。比如你看到美女帅哥就迷惑了,冲昏了头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李翱说,人性如水,水里混了沙土,不是水本身的问题;人性如火,火里冒烟,不是火本身的问题。喜、怒、哀、惧、爱、恶、欲叫“七情”。尽管人人都有性有情,但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对情的处理。圣人虽有情而未尝有情;普通人会为情所困。所以,区别凡圣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好性与情的纠结。

3.《复性书》的修养方法:“复性明诚”

《复性书》关键在于“复性”。但李翱担心纯粹谈“复性”,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混到一起。于是,借《中庸》的“诚”来说修养。那么,如何处理好性与情的纠结,而成为精神高尚的人?李翱提出分两步走:

第一步,“斋戒其心”,就是纯洁心灵,让心灵不受外界干扰。

第二步,“动静皆离,寂然不动”。一个人要不为情所困是很难的。比如别人伤害了你,你会生气。即使一个人独处,也会思绪纷纷。李翱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寂然不动的状态,这就是至诚,回到了人的本然状态。

三. 《复性书》有“山寨”的痕迹

《宋高僧传》里有一篇《惟俨传》,上面说,李翱把他的《复性书》交给韩愈看,韩愈看着看着脸色就变了,他说了一句丧气的话:“吾道萎迟,翱且逃矣。”意思是,我们儒家没希望了,李翱被和尚俘虏了。宋朝的朱熹也说,李翱的《复性书》是“明佛理不引佛书”,骨子里面还是佛教的东西。还有一位宋朝的思想家叶适也说:

“此吾儒所未尝言,非自佛发之乎?”

叶适认为李翱这一套东西儒家从来就没有说过,其实就是佛教的思想的翻版。看来,李翱的复性说没有得到儒家方面的好评。

我们今天看来,《复性书》在表面上发挥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主张复性明诚,实际上混合了魏晋玄学、天台宗、禅宗的一些思想。本来,《中庸》的“诚”就是不自欺,是慎独,哪里像李翱说的那么复杂?李翱的复性思想除了来自儒家的《中庸》、《易传》,实际上还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自于天台宗。梁肃是天台宗的俗家弟子,天台宗有“性具善恶”的看法,说人性同时具备善和恶,他们是不可分的,李翱的“性善情惑”,与“性具善恶”是同一种思路。

第二个来自于禅宗。《坛经》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还有三无: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念而不念”,无相是“于相而离相”。李翱的“动静皆离,寂然不动”与这个比较接近。

第三个来自玄学。李翱的“斋戒其心”,与《庄子》的“心斋”、“坐忘”接近,他的“圣人虽有情而未尝有情”是玄学家早就说过的原话。

尽管如此,我认为李翱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韩愈、朱熹、还有叶适等人,他们都是用严格的儒家“道统”标准来裁决,他们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在他们看来,原来李翱做了个“山寨”版的《复性书》,不值得炫耀。但我们知道,佛教还有玄学对人性、人心的研究远比儒家要深刻,佛教都看破了红尘,站得比你高,你儒家怎么去超越它?

儒家在世俗的政治、伦理道德方面有绝对优势,但在心灵修养层面跟佛教还是差一个层次。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柳宗元、刘禹锡“赞佛”、“尊佛”的原因。儒家的优势在生存论,佛教的优势在境界论。李翱写《复性书》,就是想在境界论上学习佛教,超越佛教,他是在“融佛”,把佛教那套有用的思想融进儒家里来,但正统的儒家们一点也不满意。问题在于,后来的宋明理学家就能做得让大家满意吗?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讨论,下一次我们讲周敦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