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缺笔字”,原来是很有讲究的... 2024-05-14 06:19:27 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相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古代帝王及其祖辈的名讳臣民百姓在文书中是不可以提及的在书写过程中他们必须避开这个字于是就有了各种避讳方法在传世的碑帖中最早可见于唐代唐宋时期的避讳相当严格不仅本字要避讳连同音字(嫌名)也不能直接写元代因为统治者属于蒙古族方言不同名字属于音译所以没有严格避讳要求直到明代又恢复避讳制度但并不严格清代为满族他们不介意汉字讳但从康熙时又恢复了严格的避讳制度总的来说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缺笔这在法书碑帖中很常见二是改同义词如'匡”改为“辅”(宋太祖赵匡胤讳)三是改同音字这个方法仅限于明清因为此时不避嫌名(同音)讳如改“弘”为“宏”(清高宗乾隆讳)一起来看一些经典碑帖中的缺笔避讳字▼“世”出自唐·柳公权楷书《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唐太宗李世民讳中间少一“丨”“民”出自唐·颜真卿楷书《东方画赞碑》唐太宗李世民讳少写最后一笔斜钩“渊”出自唐·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唐高宗李渊讳省略了中间的“米”“渊”出自唐·陆谏之行书《文赋》唐高宗李渊讳直接省略了右边“丿米丨”“殷”出自北宋·米芾行书《蜀素帖》宋太祖赵匡胤讳少写最后一笔“㇏”“桓”出自南宋·赵构楷书《养生论》宋钦宗赵桓讳缺写中部与最下两“一”“玄”出自清·姚孟起楷书《临欧阳询<九成宫礼泉铭>》清圣祖康熙(玄烨)讳缺写最后一“丶”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