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全宋代哥窑资料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鉴赏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底款

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8厘米。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鉴定技巧

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疏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鉴赏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鱼耳炉

宋,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哥窑小知识

1.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底款

清雍正,高24厘米,口径12.3×9.3厘米,足径10.8×8.8厘米。

尊通体略呈长方体形。侈口,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塑贴铺首。外口、肩、足部均有一模印仿古铜器饕餮纹装饰带,其上均涂抹酱褐色化妆土,以模仿铁箍效果。其他部分及圈足内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面开细碎片纹。足底露胎。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清雍正朝的仿哥釉瓷器制作精良,既有标准的大、小纹片相结合的所谓“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小纹片或大纹片。釉面色泽有粉青、米黄、灰青、灰绿等,并如宋代哥窑瓷釉一样泛“酥油”光。

开片中的“铁线”较多,“金丝”较少。“铁线”多呈黑色,或略显蓝色。开片纹路与宋代哥窑瓷器略有不同,不似宋哥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有曲折变化的状态。

常见器形有抱月瓶、贯耳瓶、铺首耳瓶、各式炉、各式尊、盘、碗及笔架、水盂、镇纸、笔掭、各式笔洗等文房用具。器底多署雍正年款。虽然在雍正仿哥釉瓷器中已出现模仿铁箍纹饰的器物,但这种纹饰在清道光以后的仿哥器中更为多见,且一般都属仿雍正之作。

2.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

官窑青釉方花盆

官窑青釉方花盆底款

宋,高9.2厘米,口边长15.3厘米,足边长13.0厘米。

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器口镶铜,直壁,平底中央开有一渗水圆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处呈黑褐色,俗称“铁足”。通体施粉青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裂纹遍布器身。

此盆造型规整,釉色青润。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3.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

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哥窑碗

哥窑碗底款

高7.5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5.6厘米。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0)

相关推荐

  • 3、哥窑南宋时龙泉有兄弟二人各持一窑,哥...

    3.哥窑 南宋时龙泉有兄弟二人各持一窑,哥比弟技高一筹,弟对哥充满嫉妒,趁哥不备,弟将冷水泼入哥的窑中,使正在烧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 ...

  • 传世哥窑这么贵

    现今所述哥瓷多为高温烧制胎身,施开片青釉,甚是接近宋官窑瓷,但釉色乳浊不透,略带灰.或青.或褐调.古文献中二词用以咏哥瓷,「紫口铁足」,意指胎骨色深褐,「金丝铁线」,谓其釉面层叠丰富的开片纹,主纹深黑 ...

  • 北宋哥窑冰裂纹开片凤耳瓶:哥窑不仅有金丝...

    北宋哥窑冰裂纹开片凤耳瓶:哥窑不仅有金丝铁线.有一种哥窑叫冰裂纹开片:还有一种哥窑叫百圾碎!哥窑和官窑的区别就是:哥窑多次上釉.哥窑有积釉形成的环带:官窑却没有!#瓷器# #收藏# #感谢头条我要上热 ...

  • 宋代哥窑“鉴定”技巧最全知识,及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鉴赏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 ...

  • 宋代官窑哥窑资料汇集

    真正的藏家是由眼力.藏品.知识三点作支撑! 关注<宋元瓷器>,为你打开收藏的天空:本平台向你提供如下内容: 发文1:看帖笔记,老窑瓷器系列知识普及. 发文2:一真一假说瓷器. 发文3:贾宝 ...

  • 宋代哥窑史上 “ 鉴定 ” 技巧最全知识,及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鉴赏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 ...

  • 史上最全的中国宋代哥窑知识

    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 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 ...

  • 宋代哥窑瓷器及后朝仿品各什么样,不妨看看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瓷器,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 ...

  • 宋代哥窑传世绝品鉴定法则

    宋代哥窑传世绝品鉴定法则 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 ...

  • 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代哥窑瓷器

    哥窑青釉贯耳瓶,宋 哥窑八方碗 哥窑胆式瓶 哥窑葵花洗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 哥窑碗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 ...

  • 故宫典藏珍宝——宋代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美得令人心醉

    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南宋,公元1127-1279年:故宫博物院藏.高3.4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8.7厘米:外底有6个细小支钉痕. 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南宋,公元1127-1279年:故宫博物院 ...

  • 深入浅出,探讨鉴定“宋代·哥窑”

    古代艺术品精品收藏家: 哥窑: 我们聊了聊哥窑,史料记载也好,专家讲述故事也罢,或许是不真实的. 在北宋时期,兄弟俩都在烧造瓷器,说是哥哥的烧造技术总是领先于弟弟,哥哥的生意风生水起,弟弟妒忌哥哥,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