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指归-梦呓之二

第二章、为道日损。为学日进

老子说:为道日损。为学日进。说的是,修道,就要慢慢减少自己的所知、所欲。而治学,则要慢慢累积自己的知识。

这本来是老子讲“修道”与“治学”正相反,“修道”是要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所以老子还说“要'虚其心,实其腹’”。

我们修习“医道”,和老子修“道”不完全相同,这两者,又有联系,有相通之处。所以,我们都要顾及的。

不虚心、不足以证道。

不学习、不足以广知。

第三章、医道、医技

什么是“医道”?说实话,我说不清。老子论道,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实,医道也是这样的,确实说不清楚。至少,我说不清楚。

这本来就是一个可以心知,却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只有当“医技”的学习和掌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中就能隐隐看到“医道”的影子。知者自知。不知者,不必勉强的。

什么是“医技”?

医技,是用来诊病、治病的医学手段。其包含极广、门类众多。

医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积沙成塔”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累及,来达到医学技能的一个高度。

和医道学习的不同,对“医技”的学习,上手是很快的。尤其是在名师的指点下,初起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当到达一定高度后,想要再突破,就很难了。

而学习“医道”,则完全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初起学习,一年两年往往看不到多少起色。但当实力到达一定高度后,每一次理论研究的突破,都会带来自身医技的一个层面上的整体提升。而且,在后期研究和突破中,一定程度上,其突破和提升,也是越来越容易的。

所以,

“医技”的学习,是一个先易后难的修习模式。

“医道”的学习,是一个先难后易的修习模式。

我们目前主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以“医技”为主的。由于种种制约,极少有学者能有能力达到问“道”的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底哪些因素制约了当前中医的进展呢?

请看下篇——脱节的中医理论

第四章、脱节的中医理论

第一节、中医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上古医道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上经》《下经》《阴阳》《真意》等上古医经流传,是“医道”繁盛的时期,一直延续到扁鹊、仓公时代。

那是一个大医辈出的时期。

那是一个医道通天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汉唐中医阶段。

从汉朝到大唐,医道逐渐衰落,但还是传下来了一些医经。

如今能看到的《难经》《甲乙经》《太素》《素问》《灵枢》等,都只是那些上古医经残缺的遗存了。尽管是残存的,但其中所内涵的医道,也不是今人能够望其项背的。

第三个阶段,是明清以来至今。这是一个医技横行的时代。医家基本走的是“医技”的路子。虽然也尽量依据《内经》为理论基础,但穷其一生也是难以望“道”的。

因为,从明代开始,大量“儒医”的涌入,并且把持了医政、主导了医学的理论诠释,用儒家思想理论去阐释脱胎于道家的中医理论,直接导致中医的理论体系严重走偏。

当时,儒医繁盛的程度,是令人咋舌的。如今很多相关的谚语都很说明问题。

例如:

儒改医,一早气。(“一早气”,是一种方言。即“一个早上时间”的意思。)

儒改医,笼中捉鸡。(言其简单到手到擒来的地步了。)

这样,在明代时“儒医”繁盛、并占据到管理体系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大量的儒医,用儒家思想,去体会、理解、注释本属于道家的医学经典,并且成为医学界的学术主流,成为官方医学的规范。

在传承上,清代又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医学思想,然后到民国、近代、当代,都是沿着这个路子“偏”下来的。这种畸形的传承,必然造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结果——曲解,对经典理论的曲解。很多道家的理论,是儒家思想无法理解的。勉强去解说,只能似是而非,自欺欺人。

第二节、一字之失,差之千里

不过,凭心而论,这些儒医其实也没有“偏离”中医的“核心理论”多少。

两者相差的,其实也就只有一个字——“气”。“气”,是中医的基础。是中医的“核心概念”。这个字理解错了,那就必然会导致在整个医学理论架构上认识的错误,也直接导致了今天中医的发展“向前找不到出路,回头找不到家”的局面。这一个字的错解,还直接导致了儒医们对另外一个字的错解。

这个字就是——“风”。而“风”字的错解,又直接导致明清至今,整个中医辨证、治疗的理论残损大半。直接导致这个阶段的中医理论体系,与以《内经》为参照的第一个阶段理论体系彻底脱节了。

那么,“气”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呢?请看下节。

第三节、“气”是什么?

开篇再强调一下,道家所说的“气”,不是儒家理学所说的“气”,不要再混淆了。道家的理论,就要用道家的理论去理解、去阐释,不要自以为是地张冠李戴。

气,在《内经》中论述的十分广泛,并且把她细化成各种不同的“气”,如:宗气、营气、卫气、胃气、五脏气、六腑气、经络之气、精气、神气等等等等。

那么,“气”,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非常庞杂。下面尽量说说,能说多少是多少吧。

(由于篇幅的限制,大家最好同时参看附录中《论“道”与“气”的关系》一文,这样相对更容易理解一些,深入一些。)

先简单来说,“气”,是一种基本物质。

有多“基本”呢?

“气”是组成万物的基本成分。“气”是组成天地的基本成分。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由“气”组成的。

这里要着重指出来的是:

组成天地的“气”,和组成万物的“气”,并不是相同的物质。但是它们却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1、两者是“母子关系”。

即:组成万物的“气”,又是由组成天地之“气”所组成的。

一般来说,组成天地的“气”,要单纯一些。但是,组成“天”和组成“地”的“气”,也是不同的。

组成天的是“清阳之气”。清阳之气的特点,一是“清”,一是“轻”。

组成地的是“浊阴之气”。浊阴之气的特点,一是“浊”,二是“重”。

注意啊,

“清阳之气”,并不是“纯阳之气”;

“浊阴之气”,也不是“纯阴之气”。

天地间,没有纯粹的“纯阳”的物质,也没有“纯阴”的物质。一旦物质生成,便随之也具备了阴阳的两重属性。

所谓的“清阳之气”中,有没有“阴气”?有的。不过比重很小罢了。

所谓的“浊阴之气”中,有没有“阳气”?也是有的。不过是比重很小罢了。

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天地”两种比较特殊的物质。天是阳气的大本营,地是阴气的大本营。

天气中又由于阴气的降,地气中由于阳气的升,天地之阴阳二气,又有一些重新融汇,组合成新的生成万物基础的“气”。

这种组成万物的“气”,也是“阴气”和“阳气”融合的一种融合体。万物之所以有不同形态、属性,是因为组成每个不同个体的“阴阳”二气排列方式、清浊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通俗地说,组成天地的“气”,和组成万物的“气”,这两者之间,是“母子”关系。虽然大家还都叫做“气”,但此“气”非彼“气”,可别混淆了。

2、两者是“兄弟关系”。

前一种“母子关系”还好理解,这个“兄弟关系”这又怎么说呢?原来,先天真一之气(即“先天真气”)在“一生二”的过程中,直接生成的是纯和的阴气和阳气。这两种阴阳之气,一方面相互有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又有排斥的趋势。这就是“二生三”的模式了。

在既融合又排斥的过程中,

一支清轻之气升而为天,

一支重浊之气凝而为地,

一支阴阳融合之气重返了“先天一气”,

一支阴阳融合之气则因为不同的排列组合形式,开始生成万物了。

从这里开始生成的,组成天地之“气”,和组成万物之“气”又是“兄弟关系”,是并列的。

呵呵,绕昏了没?我是尽量去阐述清楚了,不知道能不能听明白。

第四节、“气”是什么(二)?

上文啰嗦了这么多,才讨论了“天地之气”与“万物生成之气”两个概念。

下面来谈谈人体之“气”的生化来源。人,生在天地间,当然属于“万物”了。是万物,当然也是由“阴阳”二气所组成的。这不就是佛家常说的“人我众生本无分别”吗?拆分到极限,我和顽石、草、木,似乎还真没什么分别的。

不过就是,人得五行之气全,而草木金石各得五行之气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就可以借草木金石之“偏气”来调节我们自身的气机了。这,便是用“药”了。

人立天地之间,自然与天地之气相通。

所以,道家修行方法中,有证“天人合一”的法门。这个就不多说了。

《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可见天地之气,还是与人气相通的。

《内经》说“阳出上窍,阴出下窍。”也有人作“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我是不赞成的。“阳出上窍”,这是人气通天啊。“阴出下窍”这是人气通地啊。搞什么“清阳出上窍”?我们知道,任何物质都有阴阳的两重属性的。阳气作为一种物质,自然也不当例外,也有“阴阳清浊”,也就是所谓的“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啊。“阳中之阳”固然清轻,那自然是“清阳出上窍”么;那么,敢问“阳中之阴”,即“阳中浊者之气”又将何往?

所以,文中“清”“浊”二字,必是后有好事者加入的。做学问不是“作文”,修辞最好少加。就用“阳出上窍,阴出下窍”,言简意赅,后人理解也会少生枝节。

哦,扯远了。这里要讨论的是“气”的来源和生成的。

《内经》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便是人体内“气”的生化来源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迅速的过程,大家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吧。

第五节、“风”是什么?

“风”是什么?所谓的“风”,是指天地之间,四正四隅应四时所生之“气”的流动。这个“风”,很容易和自然界的“风”混淆。要注意区分。

自然界的“风”,仅仅是空气流动而已。例如蒲扇轻摇,空气也就流动生成了“风”。显然这个“风”,不是作为“六淫之首”的那个坏蛋头子的“风”。

但是,这种“风”,又是可以混杂在自然界流动的“风”中。形象的去理解吧,这种叫做“风”的东西,是一种生成于“气”的非常精微的物质,并且可以随着“自然风”的流动而流动。另外,由于这种“风”的生成和壮大,也可以引发空气的流动而形成“自然风”。

用“色素和水流”来类比吧。色素可以浸染水流,并和水流一同流动。但色素,不是水流。

欲阅览更多医道宗的文章,敬请访问百草居论坛www.baicao99.com,搜索作者——医道宗源

欢迎对本公众号内文章作非商业用途转发,但不得删改后转发,若有发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文章版权归医道宗所有。

(0)

相关推荐

  • 浅谈张仲景三阴三阳六病理论

    自从北宋朝廷将<伤寒论>校修.刊行以后,儒医们就开始用<素问>.<灵枢>中的理论进行注解,历经宋元.明清,随着注解人数的增多就逐渐形成了辨证论治派.重订错简派.维护 ...

  • 岐轩脉法实战讲义.pdf

    温故知新篇 第一章 气一元论 气在中医理论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和阴阳.五行是体用关系.气是体,阴阳五行为用.但在教 科书里占的分量却远远不如阴阳五行,到底气的分量有多重,比较一下"气& ...

  • 执古堂医道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第四十九课(中药篇)

    编者按:"竹叶柳蒡道,泰山磐石边.龟鹿二仙兴至,逍遥桂枝前.更有四君三子,大小青龙共舞,玉女伴天仙.阳和桃花笑,碧云牡丹妍.酥蜜酒,甘露饮,八珍餐.白头翁醉,何人送服醒消丸?凉膈葛花解酲,保 ...

  • 医道指归-梦呓之三

    第六节.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 <内经>常说"风为百病之长".就是说这种"风邪"致病的能力,比其他的外邪都强很多.风,之所以能为"百病 ...

  • 医道指归-梦呓之五

    续上篇. 第十章.内证<内经> 前面说过,中医没有"高精尖". 所谓的"高精尖",不过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开发"基础".越是&qu ...

  • 医道指归-梦呓之六

    续上篇 第十四章.经络之气 这章,我们说说经络之气. 大家都知道,十二经脉的经气的循行,是首尾相连的,始于手太阴而终于足厥阴,形成一个大环.这便是所谓的"大周天"了. 其实,这只是 ...

  • 读《红楼梦》:二十两银子给薛大姑娘过生日,贾母是在敷衍吗?

    作者:韩雪丽 (一)二十两银子到底有多少钱? 一听二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好似很不少了,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可是放到贾家这种门第,二十两不够数了.因为过生日,起码有戏,外面请,那费用可上去了. 到了后 ...

  • 优酷粤剧院[别梦依惜]二

    优酷粤剧院[别梦依惜]二

  • 情牵梦呓,一片空灵

    图文制作:夕阳  QQ:1050184607 夕阳阳图书馆收藏 夜风吹过,薄薄的云纱被轻柔地铺展,月光如流苏倾泻,将思念挂在月光的呓语纸里,低吟浅唱!读你,在日日夜夜,涓涓入心,婉约成韵:念你,在晓月 ...

  • 优酷粤剧院[汉武帝梦会卫夫人]二

    优酷粤剧院[汉武帝梦会卫夫人]二

  • 【蕉窗梦呓】探春的“期男情结”

    探春的"期男情结" 作者:刘汉尧  (一)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有一段反映探春与赵姨娘矛盾的长篇对话,引文如下: 忽见赵姨娘进 ...

  • 中医解梦让你心服口服,梦魇、梦呓、梦遗,快来对证出击

    有不少人要问,从人的梦境真的可以知道身体的疾病吗?回答是肯定的!中医说:肝五行属木,藏血主疏泄,为魂之舍.人事之六淫七情,五脏六腑感而扰之,则魂不安于舍,游荡而出,飞扬妄行,合目成梦,这就是梦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