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之中的平庸之恶 | 波斯语课 2024-08-02 07:59:13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身材魁梧,相貌虽说谈不上英俊潇洒,但也算得上是堂堂正正,一表人才;虽然出身贫寒,家境坎坷,但他不甘沉沦,发奋图强,苦练厨艺,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名饭店的主厨,可以为多达一百五十人提供晚宴;他工作认真,踏实肯干,不仅态度严谨,追求完美,而且善于谋划,执行力强,效率奇高;他勤奋好学,不仅精通本职工作,而且爱好文艺,擅长诗歌,还利用八小时之外积极求学,刻苦钻研第二外语;他对兄弟团结有爱,对朋友和蔼可亲,就算是面对职场中的尔虞我诈,一样可以应对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热爱祖国,忠于领袖,很早就加入党组织,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这个人是不是很好?你想不想和他做朋友?我猜你一定很想认识他吧? 不过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党卫军呢?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管理集中营的纳粹高级军官呢?而且,如果你正好是一个犹太人,恰恰就身处在这个德国人管理的集中营内呢?现在我想问问你,你还觉得他很好吗?还是觉得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呢?我建议你去看看《波斯语课 Persischstunden》,电影拍得很好看,但是不仅仅好看。 乌克兰裔导演瓦迪姆·佩尔曼(Vadim Perelman)执导,改编自德国导演兼编剧沃尔夫冈·科尔哈泽(Wolfgang Kohlhaase)撰写的故事,原名叫Erfindung einerSprache,翻译过来意思是《语言的发明》或《发明一种语言》,俄罗斯,德国,白俄罗斯三国合拍,讲述的是一个法国犹太人的故事,电影本身的背景如此错综复杂,并非完全出于偶然。影片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中心思想就是论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哪怕在集中营里面你也可以靠胡编乱造一门新外语觅得一线生机,从而从九死一生,逃出虎口。 影片的外景很简单,变来变去就那么几栋房子和一片小树林。影片的人物组成很简单,基本就是男一号和男二号二人转,另外还有些打酱油的,凑个热闹。啥?特效?没有的,你想多了,除非你把主角凭空编出来的波斯语也算上。 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会来质疑影片的情节是不是太巧了,真的有人运气如此之好嘛?第一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一条白纸黑字打在影片一开始的地方,想必出品方不会为了这点小事故弄玄虚,欺骗观众。第二,生于和平时代的观众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发生如此之多的“神奇事件”,比起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正好破译了日本海军密电码,从而一举击落联合舰队司令官三本五十六座机,一代枭雄命丧半空来说,这么个小事件真的不算是什么,世界上有的事就是那么的巧,没地儿说理。所以比起纠结剧情的设计,我倒是更愿意谈谈影片里外的两件事。 影片的主要情节是围绕法国犹太难民“雷扎”(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Pérez Biscayart扮演,他主演的另外一部反映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每分钟120击》是我看过最好的LGBT电影,或许连之一都没有)和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克劳斯(拉斯·艾丁格 LarsEidinger扮演)二人之间展开,不过虽然大眼萌是第一男主角,无论是演技实力还是影坛名气都远胜于男二号,但是这部电影里面真正出彩的却是克劳斯。细细说来,这部电影里面至少有三种主要语言,德语,法语和所谓的波斯语。对于雷扎来说,波斯语是他编出来的,每次说的时候都是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生怕穿帮之后引来杀身之祸,可是他说法语或者德语的时候,人还是在集中营的营房里,一样还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但是对于克劳斯来说,这是他心心念念的一门语言,是他对于战后美好生活的全部寄托,是他即使身处集中营内依然孜孜不倦,求学不止的语言。所以不同的处境,奠定了两个人在自己母语和波斯语之间切换时迥然不同的反应。 每次克劳斯说德语的时候,派头十足,要么盛气凌人,趾高气昂,要么凶神恶煞,仿佛要择人而噬,完全符合他作为纳粹军官的身份。可是镜头一转,每次他说波斯语的时候,该怎么形容呢?羞涩?内向?温柔?要么轻声细语,要么结结巴巴,最要命的是他还满怀深情的念了一首自创的“波斯语”小诗,哪怕窗外不断传来集中营守卫抡起棍棒揍的难民鬼哭狼嚎,满地打滚,他在屋内倚窗而立,满怀深情,活脱脱一个文艺青年。 这样的身份切换在片中多次出现,演员的演技固然出神入化,不过导演如此设计,显然不仅仅是为了炫技那么简单,我想他或许和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想要表达同样的观点---反抗平庸之恶。片中对于雷扎身份的描述,除了片头寥寥数语以外,基本就是一笔带过。而克劳斯则不同,借着学习波斯语的机会,他向雷扎介绍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远在德黑兰的兄弟,他从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师,以及最重要的一条,他为什么会加入冲锋队,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纳粹,哪怕他只是在集中营里面做一个擅长德国家乡菜的厨子。那可不仅仅是因为党卫军的军装漂亮。 简单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德国战败,巴黎和会上被各国你一刀我一刀瓜分殆尽,家徒四壁。魏玛共和国政权代表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在战争消耗和战后赔偿的双重打压下,当时的德国民众身处水深火热,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处于强烈的耻辱之中,亟需一股势力带领他们走出国家失败的耻辱,所以又被法国福煦元帅称为“二十年休战”。所以一战后的德国出现了很多政治势力,他们都想发展壮大,取代软弱的魏玛共和国,重振普鲁士雄风,其中又以后来独霸政坛,祸害全球的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最为激进,实力最为强大。所以克劳斯之所以在1932年就加入纳粹,绝不仅仅是因为冲锋队的褐色衬衫看着挺括帅气那么简单,而是反映了当时德国大众普遍的心理状态。 我们是为国效力! 我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真正的爱国者! 我们要向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还有全欧洲人复仇!正是这样一种心态,才是支撑着德国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欧洲(意大利就忽略不计)外加远隔重洋的美国,也正是这样一种心态,在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利用之后,犯下了灭绝人性,罄竹难书的战争罪行,数以千万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人,波兰人以爱国的名义被屠戮,被残杀,被从地球上彻底抹去。而且即使到了二战结束以后,相当多的德国人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罪过,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服从指挥,遵守命令,他们只是在机械的做着一个个工人,医生,士兵,农民,职员,以及厨子。就像片中的克劳斯对着雷扎怒吼一样,我没有杀死你的朋友!我只是一个厨子! 那么是谁推动了轰隆作响的德意志战车呢? 那么是谁搭建了遍布欧洲的集中营呢? 那么又是谁毁灭了整个欧洲,最后又毁灭了德国自己呢? 这就是普通人之中的平庸之恶。而且平庸之恶的幽灵,并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德国,也不是仅仅存在于战争时期。其实它早已遍布我们的身边四周,只是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獠牙,藏匿于黑暗之中,静静的等待时机,扑出来狠狠的咬上一口,期待着自己可以呼风唤雨,耀武扬威的那一天。 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莫过于影片最后。当死里逃生的“雷扎”(我更愿意用这个波斯人名字来称呼他)面对盟军收容人员要求他补充几个集中营难民姓名以做核实之时,过去数年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瞬间涌上心头,他赖以保命而创造的波斯语单词,就是以犹太人姓名的词根为基础,每一个单词就是一条人命,一共两千八百四十个单词,就是两千八百四十条人命,他们不是无名之辈,他们曾经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人命,如今阴阳相隔,尸骨无存。念及于此,瞬间泪目。 赞 (0) 相关推荐 《波斯语课》——为邪恶狂欢干杯的人终将自食其果 戳蓝色字"谁知西去路"关注我们哟! 电影:<波斯语课> 类型:剧情.战争 导演:瓦迪姆·佩尔曼 主演:拉斯·艾丁格.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上映时间:2020年2月 ... 一堂急中生智的波斯语课,拷问每个人的灵魂 本文导读: 人类并非如自己所愿那样充满理智,反而容易被诱惑.洗脑.裹挟,变得容易受到操控.那个动乱年代的人们如此,如今科技发达时代的人们就有所不同吗? 夕阳西下的密林深处,波光粼粼的河岸旁,急促的枪声 ... 《波斯语课》,是一堂精妙的电影课 和北堂一起看电影 「影评」 作者:东狐 一位热爱观影,热爱文学的少年 图片源自网络 <波斯语课>,是一堂精妙的电影课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月份上新了一部小众类型片. 影片的票房不高,却 ... 《波斯语课》:把受难同胞的姓名,变成一门语言 在集中营里,语言可能存在哪些意义? --------------- 装载着一群犹太人的卡车上,一个饥饿的人用偷来的波斯语神话书,和吉尔斯交换三明治.对方特意强调神话书极有价值,结果这话成了吉尔斯后来命 ... 这片引进可以,跪求别删 聊到影史神作,总绕不开这几部: <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 它们赚足了我们的眼泪,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更让不少人从此爱上了电影. <美丽人生&g ... 普通人与大屠杀 普通人与大屠杀 去年上映的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当中,主人公乔乔本来是一个狂热的希特勒少年团团员,可是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了躲藏在他家中的犹太女孩艾尔莎-- 这部电影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它 ... 【影评】孙妍|没有尊重 何谈宽恕——评电影《波斯语课》 没有尊重 何谈宽恕--评电影<波斯语课> 文/孙妍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我认为是一部文艺片,结果没想到,居然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之前一直不太喜欢看战争的片子,那种血腥的场面.那种人物面 ... 《波斯语课》,一份“朗读者的名单” 关于二战的电影不胜枚举,过去人们更注重宏大战争的再现,随着世界越加的和平,人们开始慢慢关注战争中的人性,而无论是人性之美,还是人性之恶,最终的指向,都是反战. 战争之中,人是最小的个体,但即便再弱小的 ... 输给《少年的你》,这部错过奥斯卡的年度高分佳片,实在太可惜! 就在几天前,奥斯卡公布了今年的提名名单. <少年的你>成功入围最佳国际影片.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庆祝. 华语电影,终于又一次在奥斯卡拥有了姓名. 然而有一位同样优秀的种子选手,在申请的最后 ... 《波斯语课》也是一节语言学习的方法课 昨晚观看了正在影院热映的电影<波斯语课>,这部电影讲述了犹太人吉尔斯(Gilles)在二战期间德国集中营中通过假冒波斯人教授德国上尉Klaus Koch "波斯语"而幸 ... 《波斯语课》:2840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来源:海南日报2021-03-29 09:33 作者:麦青 有一种影片在做乘法,举不胜举的烧脑情节,连环套式的结构铺陈,让人仿佛步入一个叙事的迷宫,比如诺兰的<盗梦空间>:有一种影片在做加 ... 我将以2840个名字呼唤你 有时候有种奇妙的感受,总觉得有些东西,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是息息相通的,所谓正义,良心,人性. 1987年,韩国律师宋佑硕因策划及参与悼念釜山事件伤亡人士的追悼会,聚众集会被逮捕,在公诉庭审上,由于为宋 ... 这片没有让我白等 几乎年年都有关于二战,关于犹太人悲惨遭遇的电影. 今年是这一部--<波斯语课>. 很佩服创作者们的想象力,对于这样一个诞生了无数经典.被人反复拍摄的题材,他们还能挖掘出新的角度,给予观众不 ... 我们用罪恶的双手在审判罪恶的人——《朗读者》 我们用罪恶的双手在审判罪恶的人--<朗读者> 2019-08-24 今天主要给大家说一个改变了我的世界观的一部影片--<朗读者>! 故事讲述一名20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少年迈克和 ... 波斯语课 Persischstunden:“为求生编一门不存在的语言 每个单词背后都是一条性命” 法语悦读学员群内小伙伴提出问题: 两年左右自创一门语言,2840个单词, 他是怎么做到的? 打开文章的你,是不是被这标题吸引了?但要告诉你的是,我不是故弄玄虚. 那么既然打开了,就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个人,在两年时间记住2840个单词,你觉得难不难? 我想,你是否会回答,或许这对于记忆大 ... 今年奥斯卡没有它,是奥斯卡的损失 学会一门语言有多难,每个学过英语或其他语言的人都知道. 那自造一门外语呢?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为了活命,用2840个人名编造了一门"假波斯语". 不光要自己编,还要给他的学生--手握 ... 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牛 "平庸之恶",一个哲学术语. 这个概念由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一书中提出. 书名中的阿道夫·艾希曼是 ... 《波斯语课》:语言乌托邦的诞生与毁灭 (马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 影片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寓意就在于语言/词语如何记录亡魂,铭刻灾难.若把历史学看作一种打捞工作,那结尾处,雷扎一个一个地念出那些亡者的姓名时,电影的历史学目的也得以达成. ... 那场战争,给我们留下讲不完的神奇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整整75年,但是在世界各地的银幕上,我们还可以不断地看到讲述那场战争的电影.就像7个音符可以组织成无穷变化的音乐一样,那场战争似乎也给我们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最近的这个故事,就 ... 未上映就冲上热搜,数万人留言想看,《波斯语课》究竟什么来头 前段时间有部冷门片意外火了. 预告一发登上微博.豆瓣双平台热搜,网友们都在问这片啥来头. 点开豆瓣,好家伙,还未正式公映就8.5分! 好于 89% 历史片,一片的五星四星好评. 电影的主创阵容极为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