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荪:治痛经】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一.痛经的概念
痛经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
分型: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就是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这类痛经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大多数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和子宫浆膜下肌瘤等引起的经行腹痛,常发生在 30~40 岁左右、已婚或已育的妇女。但经期仅感小腹轻微隐痛不舒,腰酸不适者,是经期常有的生理现象,不作痛经论。
时间:痛经一般都在月经来潮前 1~2 天或月经来潮后1~2 天出现痉挛性小腹痛。当经血外流通畅后疼痛即消失。有一种叫膜样痛经的,一般在月经来潮后第 3~4 天排出内膜时腹痛剧烈,待一块完整的内膜排出后疼痛逐渐消失,这种疼痛严重时可放射至腰骶、外阴与肛门,有的腹痛可引向大腿内侧,出现阵发性绞痛,并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恶心,呕吐,甚至晕厥。子官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往往随着年龄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腹痛可涉及直肠、腰骶部,一般从月经开始即出现疼痛,一直持续到月经期结束。经量越多,腹痛越甚。
(一)常见病因
引起痛经的原因主要是经血外流受阻,造成潴留,刺激子宫痉挛收缩。
(二)辨治原则———求因为主,止痛为辅
痛经的治疗目的以止痛为主,但蔡师主张辨证求因,不尚单纯止痛。处方用药强调"求因为主,止痛为辅"。痛经多数是经血排出困难,瘀滞不畅,引起疼痛,治法以通为主,药用∶当归9 克、川芎 4.5 克、牛膝 9克、香附 9 克、元胡9克、丹参9克、红花 4.5 克、白芍9 克,为基本方。如瘀滞较甚,加没药 4.5 克、失笑散 12 克;对于膜样痛经,一般腹痛较剧,上方用川牛膝或土牛膝,加花蕊石 15 克、没药6克、失笑散 15 克,另加桂心 2.5 克、桃仁 9 克,使所下整块内膜分碎,对祛除疼痛,有一定效果;子宫内膜异位症腹部进行性剧痛,甚至难以忍受者,在膜样痛经方中去花蕊石,加血竭 3 克、苏木 9克,大多能达到止痛目的。一般痛经用药后瘀下即痛减,惟子宫内膜异位症部分病例常兼经血过多如注,且愈多愈痛。缘该症宿瘀内结,随化随下,经血虽多,瘀仍未清,故腹痛不减。治疗原则仍以化瘀为主。痛 经
主,不能因下血过多而采用固涩法,否则下血更多,腹痛更剧。可宗基本方去川芎、红花,加血竭 3克、花蕊石 15 克、生蒲黄 30 克、震灵丹 12克,缓下血过多并止痛,必要时可加三七末 2 克吞服。因气滞血瘀的痛经,临床上胀痛较甚,原方可加乳香 4.5克、乌药 9克、苏木 9克、金铃子9克;寒凝瘀滞者,往往形寒畏冷,小腹冷痛,或伴有便清,甚则泛恶,原方去香附,加木香 3 克、小茴香 3克、淡吴茱萸 2.5 克、肉桂 3 克、煨姜二片,也可用炮姜 3 克,效果较显。另如炎症引起腹痛,用当归9 克、川芎 4.5克、赤芍 9克、牛膝9克、桂枝2.5 克、丹皮 9 克、败酱草 30 克、柴胡梢4.5 克、元胡9克、制香附9克、红藤 30 克、生甘草 3克,行血清热止痛。至于禀体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经行腹痛者,当以八珍汤为主,加香附 9 克,补气养血。香附有理气调经并止痛作用,配八珍汤效果更显。成药乌鸡白凤丸亦可采用。
一般痛经的服药时间,应在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用,特别是疼痛剧烈的膜样痛经,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否则较难取得预期结果。虚性痛经平时可常服八珍丸,或乌鸡白凤丸,经行时再改服汤剂。因体虚不足,临时服药,不可能立即奏功,故须经常调养,方能见效。
(三)经验方
1.温经止痛方
【组成】 当归 10 克、大生地 10 克、川芎6克、白芍 10克、制香附 10克、小茴香3克、淡吴萸 2.5 克、桂枝 3克、延胡索 12 克、煨姜2 片、艾叶 3 克。
【功能】 温宫逐寒,调经止痛。
【主治】 经来偏少、小腹冷痛、畏寒肢清、大便欠实,腹部喜按喜暖者大都在经期受寒引起,如淋雨涉水或过饮生冷。苔薄白,脉细弦或紧。
2.化瘀定痛方
【组成】 炒当归10 克、丹参 12 克、川牛膝10 克、制香附10克、川芎6克、赤芍10 克、制没药6克、延胡索12克、生蒲黄 12 克、五灵脂 10 克、血竭 3克。
【功能】 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主治】 由瘀滞引起经行腹痛,翻滚不安,甚至痛剧拒按,不能忍受,以致晕厥;或经量不畅或过多,有下瘀块后腹痛稍减者,也有经量愈多愈痛者。本症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宿瘀内结,积久不化。苔薄微腻,边有紫斑,脉沉弦或紧。
痛 经
腹痛胀甚者加乳香、苏木;痛甚呕吐者加淡吴萸;痛甚畏冷肢清者加桂枝;每次经行伴有发热者,可加丹皮,与赤芍配合同用; 口干者加天花粉;便秘者加生大黄。
3.清瘀止痛方
【组成】 炒当归 10克、大生地 10 克、川芎6克、赤芍10 克、丹皮 10 克、怀牛膝10 克、败酱草30 克、红藤20克、桂枝3 克、金铃子10 克、延胡索12 克。
【功能】 清热化瘀,调经止痛。
【主治】 经行色紫暗,少腹胀痛或刺痛,甚则拒按。或兼有腰酸。平素带下色黄,气秽,少腹隐痛或刺痛或掣痛。本症大都因瘀热内蕴,并有湿热。经行期间,腹痛较甚,多见于盆腔炎等症。苔黄腻,质偏红紫,脉弦略数,或细弦。
4。逐瘀化膜方
【组成】 当归尾 10 克、川芎6克、土牛膝 10 克、桂枝3克、赤芍10 克、延胡索 12 克、花蕊石15 克、制香附 10 克、制没药6克、桃仁10 克、失笑散12克。
_专病论治
【功能】 活血祛瘀,化膜定痛。
【主治】 主要用于膜样痛经。在经行期间,子宫内膜成管形或三角形,在未排出之前小腹剧痛,不亚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膜块排出后痛势即减。苔薄微腻,或边偏紫,脉弦或紧,或涩。
(四)医案选录
案一 虞某 26 岁 女 未婚 公安人员
1977年 7月5 日初诊 18 岁癸水初潮,第二次经转即每行腹痛,甚且昏厥,下瘀块后较舒,临前二天腰酸乏力, 1975 年左侧卵巢囊肿扭转曾施手术,右少腹时感吊痛,昨又值期(周期 29 天)量少不畅,近且外感寒热急诊后方退,余邪未清,腹部剧痛,又致昏厥纳呆泛恶,心悸便潇,脉细数,苔薄白质微红,寒凝瘀滞,法当温通。
炒当归9克 丹参 9克 赤芍9克 制香附9克 淡吴茱萸2.4克 木香4.5 克 小茴香3克 延胡索9克 五灵脂 9 克 制没药 4.5克 炮姜2.4 克 3 帖
7月26 日复诊 发热渐退,略有低热,经期将届,脉弦,苔属薄白,预为温通。
炒当归9 克 川芎 9 克 赤芍9 克 制香附9 克 延胡索9 克 川牛膝9克 红花 4.5 克 制没药 4.5 克 丹皮 9克 淡吴茱萸 2.4 克 失笑散(包煎)12 克 6 帖
8 月1 日又复诊 今经行准期,量适中,腹痛较前轻减,略胀,腰酸,脉弦,苔薄,拟理气调治。
炒当归9克 白芍9克 丹参 9克 川芎6克 制香附 9 克 川楝子9 克 延胡索 9克 川续断肉9 克 狗脊 9 克
川牛膝 9 克 失笑散(包煎)12 克 3 帖
8月23 日四诊 上次经痛见减,量不多无块,又将届期,大便不畅,脉细,苔薄质红,边有齿印,再为通调。炒当归 9 克 川芎9克 赤芍9克 丹参 9克 制香附 9 克 延胡索 9 克 川牛膝 9克 红花 9克 桃仁泥9 克失笑散(包煎)15克 5帖
8 月 30 日五诊 经水将临,略有腰酸,近有胃痛,大便色深,脉细,苔薄白,质红,仍宗前法出人,嘱验大便隐血,如 阳性则暂停服。
炒当归9克 川芎9克 赤芍9克 川牛膝9克 制香附9克 乌药9 克 制没药3 克 丹参 9 克 延胡索9 克川|续断肉 12 克 失笑散(包煎)12 克 4 帖
9月 24 日六诊 上月药后翌日经临,量较畅,下块色深且多,腹痛显减,兹感脘疼,通气较舒,脉细,苔薄白,又将临期,再当兼顾。
炒当归9克 川芎9克 川牛膝9克 赤芍9 克 制香附9克 乌药9 克 木香 3克 延胡索 9克 制没药6克_专病论治
鸡血藤 12 克 失笑散(包煎)12 克 4 帖
9 月 29 日七诊 调治以来,痛经月见好转,昨又临期,腹痛完全消失,纳食如常,便溏次多显见轻减,临前腰酸乏力、右腹吊痛均除,上月量畅,下块色紫,今犹未下,略感腰酸,脉细弦,苔薄质红,方虽应手,未许根治再从原议,以冀全效。
炒当归 9克 川芎9 克 川牛膝9 克 赤芍9 克 制香附 9 克 木香 4.5克 淡吴茱萸2.4 克 延胡索9 克 川续断肉 12 克 狗脊12 克 失笑散(包煎)12 克 2 帖
另八珍丸 90 克,分 10日服。
结语∶ 患原发性痛经已甫 8年,初潮较迟,1975 年2 月右侧卵巢囊肿扭转手术切除,并伴有肠粘连、肠炎、胃窦炎等症。体质虚赢,在所难免;经来瘀滞,排出困难,疼痛剧烈。体力不支,每致昏厥。加以脾阳不振,肠胃失健,平素易泻。经来辄溏,纳差泛恶,腰酸乏力,中气不足,诸症毕现,经期虽准,通运受阻,体虚症实,两者间杂,鉴于病员每次来诊,均在经期前后,主要矛盾属瘀滞经痛,脾虚有寒,当予温通经脉。初诊因隔宵寒热达 38.5℃,急诊后方退,余邪未清,故于祛瘀理气温中止痛方中,避川芎而用丹参;缘川芎下行血海,当时发热虽退未尽,恐引热入里,药后有所好转,复诊又值发热渐退已甫三天,略有低热是为体虚不足,营卫不和。经期将届,预为温通,拟四物汤去地黄,增牛膝、红花下行通经,延胡、没药、失笑散化瘀止痛,香附理气调经,吴茱萸温中止吐泻,丹皮助赤芍清热行血,因便潇见减,此次未用炮姜,经痛见轻,量不多无块,四诊又临经前,大便不通,宗前法增桃仁泥,以资通调,并润肠。五诊经犹未至,兼发胃痛,大便色深,恐有胃出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