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不争之德”对抗人性之恶,才是合乎天道的谋略

道德经:对抗人性之恶最好的谋略,是合乎天道的“不争”。

01

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你,除非你具备很强的能力和地位,让别人都能够仰视你,除此之外,对于每一个平凡人来说,身边都会经历一些总和自己作对的小人。

无论是明枪还是暗箭,小人总会在背后刻意的伤害你。

当一个人深陷于与小人的纠缠之中无法自拔时,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很多人面临这一状况的时候,唯一想到的策略就是以强硬去还击,但是这一种策略不仅不能让自己达到期望的目的,反而因为自己的冲动而变得更糟,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小人既然能够欺负你,说明他的目前实力凌驾于你之上,《荷马史诗》中描写人性原始而野蛮,有这样一句话:能够=应该=必然,一个人有能力欺负你的时候,说明其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别人欺负你不仅仅是因为人性的恶,也是因为背后的“条件烘托”。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种因果呈现,我们所看到的“果”,也就是别人欺负你的这一事实,背后一定有着潜移默化的“因”,更有着背后容易忽略的本源因素。

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时,太过度的以强硬还击,而轻易忽略了背后的因素,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违背了背后的本源规律。

通俗来说,就是这个人的地位一定凌驾于你之上,实力比你强硬,优势比你强,口才比你好,人缘比你好等等,所以面对这种局面时,你的强硬对抗只会让自己更加受伤。

而对付这一局面最好的方式,就是《道德经》的“不争之德”。

《道德经》有这样一段话: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善于做事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轻易被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与敌人正面斗争,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争的德行,这叫做善于使用人的力量,这叫做配合自然之道,是古代德的准则。

一个真正善于与人斗争的人,不管面临什么样的状态,一定不是以自己偏激执拗的心思去强硬对抗,而是以“善居人下”之德,作为自己的原则根本,来化育与小人的斗争。

02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无为顺应”,顺应的不仅仅是表象的呈现,还有背后我们看不见的因果,以退让演绎不争之德,才是化育这一切最好的方式。

在魏晋时期,郗愔在京口时,宣武侯桓温嫉妒他掌握兵权,但是郗愔对政治权谋也不明断,就派人送信给桓温说:“我想和您一起共同辅佐王室,修复先帝的陵墓。”

他的大儿子郗超出门在外,在路上听说了父亲的信,急忙把父亲的信取过来去看,看完之后撕的粉碎,回去替父亲重新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自己年迈多病,不能承受世事劳动,希望找一个闲适的地方安享晚年。”

桓温看了郗愔的信之后特别高兴,下令调任郗愔为都督,并兼任会稽太守。

在这一个事件中,充分说明了不争之德的道理,桓温本身就猜忌手握重兵的郗愔,可是郗愔却对于政治权谋一向不敏感,反而写信给桓温,希望共同谋划事业,修复先帝陵墓,这一种行为只会徒增桓温心中的怒气和猜忌。

因为对于小人来说,你一旦触碰了他的利益和地位,只会招来他的坑害和阴险手段。

而郗愔的儿子郗超接到父亲的信之后,知道这个信如果到桓温手里,后果不堪设想,对于桓温这样阴险的人,一定会设计坑害父亲,于是重新替父亲写了一封信,用谦虚和善的态度,表明自己希望能辞职。

桓温看了之后,立刻消除了对郗愔的猜忌,大喜,借机调离了郗愔,这一个举动也让一场危机轻易的化解。

所以很多时候避其锋芒,并不是软弱的退让,也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的行为。

所有不合理的存在,背后一定有合理的因素。

而能够顺应这一合理的因素,待到时机成熟时再予以反击,解决这一不合理的存在,这才是智慧。

意气用事的强硬态度不但不能替你出这一口恶气,反而因为你的冲动而让事情变得更糟,所以,以谦虚圆润的态度避让问题,就是对于人生最好的态度。

文|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