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请李煜吃饭,问他最得意的诗是哪首,李煜的回答被传颂千年
李煜仁慧聪敏,酷好书画文词,厌恶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与自相残杀,羡慕万顷波中自由的无虑生活。
然而,他生于帝王之家,因环境和命运的拨弄,而登上了帝王之位;他虽只有短短的42岁,身世与遭遇却多变——由荣华富贵的帝王之尊,跌入卑下屈膝的阶下囚虏。
可以说,命运和李煜开了一个“大玩笑”,大到改变了他的一生。
君王生涯
李煜为南唐第三代国君,继位前,南唐已经在走下坡了。早在李璟的时候,南唐就已经是个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并的政权。
李璟剧照
李煜祖父以武力创业,父皇也习骑射,李煜本身却是“几曾识干戈”。他生性柔弱,并没有处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李煜即位之初,就曾上表向宋太祖示弱。面对残破的江山、朝不虑夕的国家形势,李煜认为自己只能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
李煜当上皇帝后,先“大赦境内”,又实施了一系列打击贪官、免除赋税的政策,他的作为和善政,受到百姓的欢迎,也受到后人的赞誉。但他也曾错杀忠臣。
例如,在开宝六年(973),他听信谗言,在宋用计与徐兹、张泊等人的挑唆下,杀直谏的内史舍人潘佑,潘佑的好友户部侍郎李平也自缢于狱中。
虽然后来很快查明潘佑之忠心,李煜却无能为力,只能悔恨不已,于是厚抚其家。每当谈到潘佑之事时,李煜无不深切自责,悔不当初。
李煜剧照
陆游《南唐书》记载,李煜曾以国君身份直接问刑狱,甚至亲自释放在押的囚犯,因此招来大臣非议。由此可见他欲力挽国势之心。
遗憾的是,李煜很少注重边防守卫,也坚决不肯对外作战。当时,林仁肇愿意领兵北上,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若事成,国家得利;若失败,就杀他全家。但李煜却没有同意。
开宝四年(971)十月,闻宋军连灭南平、后蜀、南汉诸国,李煜大惧,奉表称臣,自去唐号,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
为了表示自己不与宋对抗的诚意,李煜还派弟弟使宋,结果,弟弟被扣留为人质。自此,宋对南唐的威迫愈甚,李煜多次上表请求宋放弟弟归国,皆未能如愿。李煜为此伤感不已,写下《却登高文》,表达兄弟思念之情。
李煜剧照
开宝五年(972)二月,宋欲召李煜到开封入朝,李煜称病不去;次年,宋用计,使李煜鸩杀南都留守林仁肇,南唐痛失将才。
李煜欲振作,乃“筑城聚粮,大为守备”,可惜为时已晚矣!开宝七年(974)九月,宋乃派曹翰率师先出江陵,曹彬、李汉琼率舟师继发;十月,宋师长驱渡江,遂至金陵。
金陵被围,李煜不得已,派遣徐铉面谒宋太祖。徐铉反复论辩,以致太祖大怒。太祖留下千古名言:“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十一月,金陵失陷,南唐终至灭亡。
宋太祖剧照
阶下囚虏的日子
金陵城陷后,李煜与子弟及官属45人,随宋师北行。
开宝九年(976),李煜到了汴京,白衣纱帽至明德楼下待罪见宋太祖,虽被封为“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
李煜每怀故国,词调愈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所赋《浪淘沙》、《相见欢》词,万世著称。最有名的《虞美人》,亦是“囚徒”时期的名作。
宋太祖剧照
《石林燕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煜参加太祖的宴会,太祖知他爱作诗词,便请他举出自己最得意的一首。李煜沉吟一会,朗诵道: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两句诗被传颂千年,尤其前一句——“团扇在手,如挥动一轮明月”——形象生动,用语精炼。太祖一听,用带有轻蔑的语气说道:“好一个翰林学士!”轻视之心显露无疑——你李煜当个文人算了,哪配当个皇帝呢?
就在这年冬天,宋太祖崩驾,宋太宗即位。自此,李煜过起被软禁、更加没有自由的日子。幸亏有小周后相伴,他总算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小周后剧照
后主之死
李煜之死,是南唐历史的最后一个谜。正史作“病故”,野史大多为“被牵机毒药害死”,历来有许多说法。
《徐公文集》说:“疾薨”;《南唐书》说:“病薨”;《避暑漫钞》、《默记》说:“被祸”;《文献通考》说:“毒而卒”;《唐余纪传》说:“暴卒”;《古今词话》说:“(太宗)赐牵机药致祸”……
正史未必属实,野史未必捏造。后主的死,成为历史的一个公案,虽然其身已死,其词却闪耀文坛。若李煜不做帝王,可能就不会有那流传千年的诗词了。“误为人主”,对他而言,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