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件稀世书法代表中国书法最高成就

王羲之兰亭序

作者:《历代书法碑帖导临教程》编写组

这几件稀世书法代表中国书法最高成就

王羲之《兰亭序》

(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此作是书法大家冯承素双钩填墨而成,并非王羲之真迹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祭侄文稿》

(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笔墨技巧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之一。

苏东坡《寒食帖》

(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是苏轼即兴书写的一幅书法,在当时的寒食节,也正是苏轼出于人生低谷的时候,写下了此帖。从《寒食帖》中可以看出,苏轼此时悲愤交加,也是他的真实情感流露。当时阴雨绵绵,苏轼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这也为《寒食帖》成为“天下第三行书”奠定了基础。

《寒食帖》在章法上一气呵成,在开始的几句话字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在结字上有着舒展的气势,但是运笔还是在法度之中,在后半段,随着感情的起伏,字体出现大小不一,笔势狂放,这样的字形变化和感情的变化融为一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单字上来看,看似是苏轼的随意挥洒,实则章法有度,在笔画的布局上呼应紧密。无论是用墨还是用笔方面,整幅书法给人一种自然率真之感。字里行间甚至有一种朴拙大气之风,这扁平的结字,没有枯笔和飞白,字字丰满酣畅有度,实属大家风范。

怀素《自叙帖》

《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创作的草书作品,为纸本墨迹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堪称行书之精品。

书法集字创作宝典合辑本

作者:胡紫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