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26日原创微头条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忙碌成为了一种文化?
由美国知名软件公司的创始人贾森·弗里德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所写《重来3》中写道:
我们从关注“忙碌”到关注“亚健康”,用了十年时间;而我们从关注“亚健康”到关注“糖尿病”“癌症”只用了3年时间。
而现如今,我们关注的内容已经是“猝死”和“过劳死”了。
最初开始大家提到“996”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反对的,可是,现如今大家已经接受了,不再觉得那样的工作时间是影响人健康的。
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
那是因为“拼命工作”已经垄断了创业励志文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努力工作,拼命工作是一种绝对的认知正确。
我关注的几个作家,没有那个是不辛苦工作的,很多人每天都早起,或者晚睡去工作,去写作,在他们的认知中这种工作状态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状态了。
每天几乎都去更文,每天几乎都写几万字,我面对这样的拼命,也改变了自己对努力的认知,改变了自己对辛苦的理解。
可是,长期这样下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高压,焦虑,不安还有抑郁。
早在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了一份关于情绪疾病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30年,抑郁将上升至世界疾病负担首位。
统计发现,在高压、快节奏的人群中,大多数最终都身心俱疲、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看起来似乎有些可怕。那么我们如何改变呢?
很多人忙碌的背后是什么呢?也就是是什么支撑一个人去忙碌呢?
统计学家专门对有多重兼职身份的人,做了调研。
他们发现,那些有三四项兼职的人,并非迫于生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现金流。
他们之所以那么着急地做各种兼职,大都源于:比较心理。
也就是说他们总是拿自己的收入和别人做比较,比较以后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会更加努力,拼命去改变,拼命去努力,拼命去忙碌。
马克·吐温说过 “攀比之心一起,快乐便荡然无存。”因攀比去努力忙碌的人是很难快乐的。
不少成功人士被吹捧成“改变世界”的超级能人,这是真的吗?
有一部分吧!但是请我们相信媒体的报道不是科学研究,它只负责吸引眼球。它把那些人的能力给神话了。
不管是创业还是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里,日常工作是乏味的,是无趣的。我们只要日复一日,充实的努力的干上一天就可以了。
没事的时候,可以陪陪孩子,可以读读书,可以散个步,可以唠个嗑,可以.......
我们要让自己跳出疯狂忙碌的怪圈,不要让自己成为忙碌文化的牺牲品。我们要努力工作,但是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玩耍的时候玩耍,才是最大的智慧。
说起养成一个好习惯,很多人包括我都会觉得这仅仅是一个人人生中的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是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的。
可是,由日本习惯形成咨询师吉井雅之所写《小习惯》一书中却举例说道:有这样一位销售员,他的业绩几乎是公司垫底的,为此他非常烦恼。
他所在的那家公司采用的是零底薪高提成制,所以业绩不佳的他几乎没有收入,就连养家糊口都非常困难。
在作者的建议下,这个销售员决定养成一个增加业绩的习惯。他会每天额外多给10个客户打电话。
这听起来是件小事,10个电话,如果对方不耐烦,他都用不了10分钟就打完了。
但神奇的是,在他坚持这个习惯一年之后,他成为了公司里销售业绩最好的销售员。
我儿子很多次考试的成绩都不是很好,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养成写字工整的好习惯,在他的认知中学习只要学到会就行,
写出来是不需要工整的。可是,现如今各种考试阅卷的方式几乎都是用的电脑,所以,他吃亏就吃在这个小习惯上。
你看,一个小习惯,让他失去了很多好机会。
我关注的一个作家,她从17岁开始,每天都写作1000字,就这样现如今她成为了知名的作家,还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
在广州购买了几套房,实现了阶级晋升。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给我们的人生增加了一个变量。养成好习惯就是给我们的人生增加了一个大升级的变量。
作者,在2005年成立了以“帮助每一个人创造人生成果”为志向的咨询公司。
他先后开办了各种培训班,开展了各种演讲,组织了各种习惯养成活动,总计帮助过50000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他发现,参与过活动的人,只要坚持做,都能通过一个小习惯改善自己的人生。
有人通过养成了运动的习惯,改善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成功找到了心仪的另一半;
有人通过养成了膳食的习惯,让自己的身体脱离了亚健康,成功生了孩子,让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凝聚到了一起;
有人通过养成每日固定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仕途一骑绝尘;有人通过养成每日喂流浪猫、流浪狗的习惯,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还交到了很多朋友。
作为习惯养成专家,作者见证了许多人通过改变习惯,而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通过作者的亲身事例,我们总结到好习惯绝对不是人生的辅助工具,而是人生突围的主要策略之一。
当一个人把养成好习惯的认知放在了这个位置上时,你才会认真对待习惯。
在总结了大量案例之后,作者提炼了习惯养成的核心公式,即:习惯=决心的坚定度×重复的次数。
决心的坚定度有赖于你如何看待一个新习惯;重复的次数在于你能否找到各种方法帮你达成。当你明白了这个原理,你改变习惯就能更有把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利用碎片时间是很难系统的完成一项工作的。我很多次在写长文的时候,被人打断后,是很难再进入到写作的最佳状态的。
很多时候即便不是写作,就是阅读,这种时常被人打断的状态都是让我很难完整的看完一个短篇故事的。
所以,在我看到很多书中宣扬碎片时间写作的时候,我是存有质疑的。
抱着这个质疑,我有幸看了由美国知名软件公司的创始人贾森·弗里德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所写《重来3》一书。
书中说道时间的价值。他们也是把时间进行了各种切分来进行论述的。
就拿一个小时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切分为:1X60=60、2X30=60、4X15=60,或者25+10+5+15+5=60。
上面这些算数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时分成60个1分钟、两个30分钟和四个15分钟等等。
但是,研究发现,这种时间安排的策略,不过是数字游戏。想要把一件事做好,做出深度,我们的时间策略应该是1x1=60,即把一小时就当成一小时来对待。
分成多段的一个小时,不再是一个小时,它们是一些零散时间的堆砌。这种时间安排方式,并不利于成长,属于低质量的时间利用效率。
而高质量的一个上午,应该是4X60,而不是4X15X4。前者说明你在某件事上投入的时间是4个小时;后者说明你只是做了16个15分钟的工作而已。
这段对于时间的切分,我的感受太深刻了。我就喜欢坐在那里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直到把工作做完,只有这样我的工作效率才是最高的。
假如在工作的时间内,我不停的被人打扰,也就是说在我的工作中,是把时间进行了各种分割,而且这种时间的分割还特别短,那我的工作效率就是最小的。
单位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的家?身处单位的同事是不是我们的家人?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个话题的讨论从一个人进入职场就开始有了。
很多人直接说道:单位不是家,单位里面的同事也不是自己的家人。
说的也对。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很多时候在单位待的时间甚至比家里待的时间都多,在单位和同事之间的相处时间甚至比家人时间都多。
这怎么界定呢?
《重来3》里面有个概念:中间地带。刷新了我的认知。
书中说道,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的。有些东西就是处于中间地带,不能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来判定。
是呀!我们假如说单位是家,可是,单位里面的同事又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你说单位不是家,可是,我们很多时候和同事吃住一起,相处的时间要多于家人。
那么,单位到底是什么呢?
书中说道:单位是:家庭的后盾。
因为单位可以给我们提供让我们找到成就感的工作环境和挣到钱,让我们能在下班后,回到家有能力去做最好的丈夫,妻子,父母还有孩子。
假如理清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把单位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然后认真的对待他了。
很多文章中说道,一个人要成功,要逆袭,就要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
这个观点我是支持的。一个人身处舒适圈,会感到非常的安心。因为在舒适圈中,我们会有更强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做事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假如让你做的事情感到不舒服,有些难度,尚需努力,这就说明你是在进步的。
可是,长期处在高压下,不断的强迫自己努力,时间一长,人就会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产生厌恶心理,间歇性垂头丧气,反而得不偿失。
例如,现如今很多的抑郁症患者,就是这样得的。
假如,我们既想让自己进步,又不想让自己太有压力,该怎么办呢?
《重来3》这本书中说道:对个体而言,舒适区和非舒适区的比例最好是7:3。7成时间稳健打磨技艺;3成时间用于走出舒适区,突破自己。之后,你再进入下一个循环。
因为,如果你渐渐习惯于压抑一切不舒服的感受,你可能会陷入失控、放弃和抑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