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一年元宵节,宰相王襄敏五岁的小儿...
宋朝时,一年元宵节,宰相王襄敏五岁的小儿子,被下人背着上街看花灯,结果被人贩子拐走了,相府上下都心急如焚,而王襄敏这个当爹的却不以为意,说不用找,还安慰夫人把心放到肚子里。
宋神宗年间,还未实行新法时,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会上街看花灯庆祝。
这一年元宵节,宰相王襄敏的家眷们,从夫人到侍女,也都出来赏灯。
高门大户的家眷出街,为了防止和街上的人拥挤摩擦,失了体面,便让下人们推着一个帷幕,把家眷们护在里面。
王襄敏有个五岁的小儿子,叫南陔,因为太小,被仆人王吉抗在肩上。王吉是个男仆,不便走在帷幕里和夫人小姐们一起,便在帷幕外跟着走。
走到宣德门前,只见宣德门楼上布置的特别热闹,全是各式彩灯,灯光灿烂,楼下是好几处歌舞唱戏的,管弦奏乐之声动听。城里百姓围在下面看热闹,人山人海,异常拥挤。
王吉扛着小少爷,在人群中走的很艰难,便站在原地看戏,不知不觉便着迷了。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肩上轻松了不少,恍惚了一下,这才意识到,肩上的小南陔已经不见了。
王吉顿时吓得懵住。
他回过神,怀着侥幸心里想,会不会是府里其他仆人趁自己不注意,悄悄把小少爷接了过去呢?
王吉急忙找到府里其他仆人询问,可是其他人全都不知情。大家意识到孩子应该是被人贩子给拐走了,急得在人群中四处叫喊,可一点回音都没有。
众人只好回到府里,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王襄敏。
王夫人得知小儿子丢了,早就泣不成声,惊慌失措。她催促王襄敏赶快通知官府派人寻找儿子。
可王襄敏却一点儿都没着急,还安慰夫人说没事儿没事儿,不用担心。 而且并不报官,也不派人寻找,他对夫人说,过些天儿子自然会回来,不用找。
过了三天,夫人和府里众人急得吃不下喝不下,这时,突然一辆华丽的马车驶到相府,仆人一问,车上的人竟然是皇宫中的太监总管。
更让人吃惊的是,总管怀中抱着王南陔。
众人忙把总管迎进府中,从总管的一番解说中,才得知了小南陔的惊险经历。
原来正月十五当晚,南陔坐在王吉肩上看花灯看的入了迷,突然他发现扛着他的人往人少处快步走,便大叫“王吉不要乱走。”
低头一看,扛着自己的人并不是王吉,而是一个陌生男人。
那男人其实是个人贩子,专门偷拐别人家孩子,他趁王吉和南陔看的入迷,便一把把南陔抱下来放在自己肩头,快步离开,由于两人太过投入,当时并没有发觉。
聪明的小南陔见是陌生人,马上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坏人的手里,便不再叫喊,装作乖乖的。
但是南陔趁人贩子扛着他快速走的时候,悄悄摘下了自己的帽子,做了一件事。
走了半个时辰后,南陔看见迎面来了一乘轿子,轿子颇为华丽,轿子后面还跟了四个随从。
他立刻判断出轿内的人肯定非富即贵,心里立刻有了打算。
南陔看准时机,趁人贩子和轿子擦身而过、离的最近的时候,尽力伸出手臂,一把抓住了轿帘,并同时大声呼救“有贼,救命!”
这人贩子一路上以为南陔是个胆小乖顺的孩子,没N防备,这下南陔突然抓住轿子并大喊,着实吓了他一跳,还没等轿子里的人说话,这人贩子便一把把南陔放到地上,自己撒丫子跑了。
轿子里的人和随从们见状,忙把南陔抱起来,粗略问了一下,知道他是个被歹人拐走的孩子。
轿中人便把南陔抱进轿里,带走了。
还亏了遇到贵人,南陔才得以逃生。原来,这轿中人竟然是皇宫里的太监总管,当时正坐轿回宫。
总管把南陔顺手带进了宫中,向皇上禀报了此事。宋神宗和皇后听闻此事,十分惊奇,立马召见了南陔。
南陔见了皇上皇后,竟也不怕不慌,规规矩矩磕了个头,十分讨喜。
皇上皇后很是喜爱他,便把他抱过来,详细询问所发生的事。
南陔虽然只有五岁,却思维清晰,口齿伶俐,一五一十讲明了当晚的经过,以及父亲母亲的名字。
皇上得知南陔是被歹人故意掳走,推测这人是个人贩子,又结合京城最近发生的一些妇女孩子被拐的案件,怀疑是同一个团伙所为,立刻下令去捉拿犯人。
可当时太监总管和随从们并没有看清那人的正脸,这可难坏了众人。
这时小南陔说道自己知道如何辨认那歹人,他在那歹人身上早就做了记号。
原来,南陔的帽子上,在不显眼的位置,别了一根针,针上穿了一截彩色丝线,那是王夫人专门给小儿子准备的。
南陔在那人肩上时,悄悄把针和彩线别在了那人的衣领上。
所以,只要找到衣领上别着彩线的人便是那歹人。
顺天府尹派出众多官差,换了便衣,在城中查访,让他们专门挑酒楼饭馆这类地方。
很快,官差果真在一家酒楼里找到了衣领别着彩线的歹人。人贩子团伙终于落网,他们这伙人专门趁年节庙会时机,在混乱的街上偷拐孩子,作案多起。
皇上下令惩处了这伙人,又命总管将小南陔送回家去。
这个故事出自《二刻拍案惊奇》。
人贩子自古就有,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道德和法律,去偷拐别人的孩子,实在是可恶。
聪明机智的小南陔,胆大心细,年仅五岁,自己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