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型城市的产业功能区如何突出重围?

编者按:1月18号,作者参加了淄博经开区产业规划项目评审,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石总等做了成果报告,来自山东省工程咨询院、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促进会、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淄博发展研究院等同仁专家做了发言,市、区相关委办局做了建议和补充。作者从五个方面,分享了《资源再生型城市的产业功能区如何突出重围?》,以下是发言资料整理。

应该说,在淄博的土地上谈论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保持一种敬畏。中国最早、最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是管子,当然他绝非一个经济学家这么简单。在管子的治理下,历史上的齐国在一个土地贫瘠的农业时代,通过大力发展冶炼、手工业、渔盐业等实现“换道超车”,也便出现了《齐民要术》、《考工记》等产业技术创新巨著。在工业时代,淄博也充分历经工业文明的洗礼,成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具有鲜明的工匠精神沉淀。那么,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淄博究竟需要怎样的产业发展?我们这三个文本做得都很好,我主要就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看待淄博以及淄博经开区的产业原创、再造新优势之路。最近参加了很多“十四五”“中长期”项目评审,很多稿子写的都很认真、都很努力,但更多的是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发展经验的延伸与面向未来的认识不足、想象不足、洞见不足、底气不足。所以每次都会说“要么改变,要么被改变”,准确地说,是“要么在理念上、规划上、行动上、组织上改变,要么就被时代改变”。也正是带着这种敬畏之心与发展反思,从以下五个方面分享如何更好地认知升维、发展进阶、放大格局、战略突围与组织创新。

01
从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看淄博经开区新的历史使命

2013年《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以帮助资源型城市摆脱“因矿而生、因资源枯竭而衰”的魔咒。从全国资源型城市分类发展情况来看,传统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是“矿-产-人-市-城”,也就是有了矿就挖产、有了产就来了人、人多了便成了市、市大了城便强化,最终形成了“矿产人市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发展路径需要转换为“城-产-人-科-港”,也就是通过优化城的创新生态和产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与人口——以人才战略带动人口战略,再以人口结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在产业结构转变中提高科技含量,最终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创造财富。尽管淄博被列为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但淄博的很多资源已经枯竭。以下这个表,近几年给包头、榆林、铜川、宝鸡等资源型城市分享过,为什么淄博人口不多、地盘不大、资源枯竭还能单独划为一类?是因为淄博已经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注重高科技的发展,当然仅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高科技是不够的。

为什么仅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高科技是不够的?是因为只有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经济,才能率先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才能走出资源魔咒、技术锁定与路径依赖。因为淄博经开区不是国家经开区,我没找到淄博经开区在全国经开区、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的经开区的排名。但从全国资源型城市高新区排名分布情况来看,高新区排名高的资源型城市就是基本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而比高新区排名低的资源型城市往往是经济社会发育不足的城市。下表反映出,淄博高新区是全国资源型城市所属高新区中排名最高,但也没有进入前40位。那么,无论是将经开区作为开放的产业,还是将高新区作为改革的产物,如何在全国的排名中进入前列、支撑淄博GDP重返前40位?核心是从整体上1.0走向全面的2.0、局部的3.0,最终以3.0抢占未来,把握新一轮发展先机;以2.0壮大主体,抢占产业制高点;以1.0夯实根底,掌握产业主导权。3.0的是新经济——以生态开发为主,率先走新经济发展道路——突出引领能力,以城市功能带动科创功能,让新场景、新研发、新赛道、新物种、新组织、新基建、新治理成为重要发展元素;2.0的是高科技——以功能开发为主,坚持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效率效益,以科创功能提升产业功能,让前沿科技、科技创业、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新兴产业集群成为重要的元素;1.0的是工业化——以形态开发为主,大力发展工业化——做大体量规模,以产业功能带动城市功能,借助工业投资、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税收返还、工业园区、土地指标等元素迅速做大做强。简单粗暴地理解,工业经济就是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之中形成生产决定消费,新经济就是借助信息科技与数智科技实现消费反向决定生产。

02
从双循环发展格局看淄博经开区能否率先打破顽疾

在我的印象中,淄博的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体系发育在中国入世后开始下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直到2005年还强于宁波、青岛等城市,但2008年就已经比不上很多港口贸易+临港制造的城市了。2011年淄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皆过万亿,成为全国第16个万亿级工业城市,后来才知道这个数据是战略焦虑之下产生的。2012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之时,就是国内很多老工业城市与新兴创新型城市进一步拉开距离之时,所以前段时间还和苏州建议,不要宣传自己的工业产值超过上海成为全球第一,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并不计算在工业之内。应该说,以往淄博经济发展难以从整体工业化全面走向高科技、进而出现新经济,是因为在大企业主导、国有经济先导、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内循环为主、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结构下,一是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完成,在资源型产业挣钱的时候都被国家拿走了,在资源枯竭不挣钱的时候不仅包袱沉重,关键民营科技没有发展起来,最终难以从1.0工业化全面进入2.0高科技。当然,淄博高新区为什么排名高?是因为淄博高新区的产业立足淄博跳出淄博。以往所有的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都很强——改变生产方式,再就是材料产业发达——没有材料就没有装备和工业,剩下的就是城市化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了。目前,如果我们继续锚定在新材料、智能装备、服务业,那依然没有走出传统的发展路径。二是外循环的机会没有抓住,尤其是入世后中国的很多技术创新和市场都是开放得来的,淄博整体上没有在外需的拉动下实现产业升级与技术升级,这一点看一下我们的进出口贸易额就看出来了。此外,过早地完成了城市化也在制约着淄博经济社会发展。淄博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上一个发展周期,率先实现了城市化发展,目前城镇化率已较高,对于内需的拉动、服务业的拉动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很多地方产业发展先是推进工业化,然后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抢占产业主导权、通过导入科技服务业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数智科技抢占发展先机,最后以创新驱动全面转向新经济;而如今的全球化逐步从大宗商品、小宗商品、经贸投资、低成本制造、最惠国待遇等,走向数字经济、数字贸易、自由贸易、三零规则、跨境创业、跨国经营、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淄博等很多城市而言,内循环的本质是产业强基跃升——在先进制造业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数智服务业,加快形成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外循环的本质是贸易破链成网——在强大货物贸易流量上,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数字内容服务贸易、新兴业态服务贸易,加快形成数字贸易带动服务贸易、进而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机制。只有经济形态、产业结构转变,才能转变贸易方式与贸易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淄博的,还是淄博经开区的产业选择、产业生产、产业路径、产业组织需要更加顺应双循环发展格局,整体上需要从高技术制造到高技术服务、再到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开放型创新经济。

图:内外循环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逻辑

03
从淄博城市空间调整看老城区科产城人循环的模式

整体而言,资源型城市开发建设时序或发展阶段,往往有如下呈现:一是因矿兴产,基于资源区位比较优势的产业功能与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属性不断加强,具有明显的投资驱动色彩,地方政府主要财税来源是各类生产性、消费性的产业税收收入;二是因产兴市,基于土地开发建设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经营,地产经济成为支柱产业,具有明显的要素驱动色彩,地方政府主要原始积累与税收来源往往是土地的一次性出让收入以及与房地产衍生税收收入;三是要么矿竭城衰,要么因产兴科,基于科技创新创业的创新功能与高新科技,高新产业成为重要支柱,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色彩,地方政府主要财税来源于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打破土地财政依赖;最后要么产衰城衰,要么走向城兴产兴,基于资本运作交易交割的金融功能与财富分配,具有明显的财富驱动色彩,虚拟经济属性得以加强,具有明显的财富驱动色彩,政府财税收入主要来源为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收入以及各类非生产性衍生税收收入。当然,很多资源型城市的高新区往往不是资源所在地,其发展路径更多的是城市、产业、科技,最后走向科产城人融合发展。但对于淄博经开区在下一步发展而言,这个开发时序或者发展阶段,便是从以“城”为主的要素驱动、走向以“产”为主的投资驱动、再走向以“科”为主的创新驱动,一旦人多了、更加富裕了再走向财富驱动。

2020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调整优化部分功能区管理范围和机构设置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淄博以“超常规”空间战略调整抢占“超周期”战略突围空间拉开了序幕,也为地方政府加快新一轮城市化发展与新一轮开发区整合提升吹响了号角。淄博所调整的功能区大都处于区县的交界处的边缘地带,产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欠账大、城乡面貌比较差,将在功能区的带动下发挥主城区区位便利,加速融入主城区,强化淄博中心城区建设发展。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中学地理教科书上讲淄博是人口过100万的特大城市。20余年后,中心城市100万还能算特大城市吗?如今淄博不能再宣传自己是组团式城市,正是由于淄博是组团式城市,人口起不来、城市做不大、消费拉不动、经济难进阶。在我看来,去年淄博城市空间战略以及相应产业布局战略的调整,整体上适宜以功能区整合突破行政区壁垒、以科产城人融合带动主城区一体、以高质量发展谋求高质量增长、以超常规破局加快大手笔破题。淄博经开区需要在中心城区南部传统的老工矿区加快建设南部生态产业新城,核心是打好城、产、人、科、乃至港的组合拳。首先如何在老城区通过城市更新加强城市经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地方财力其他的都没法发展,没有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产业和人就不可能流进来;再就是如何做产业更新,哪些产业是做大体量规模、吸引产业工人,哪些产业是高端、高效、高附加值并吸引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哪些产业是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并集聚高端人才,我认为这些产业需要是高中低搭配和适配;再就是人才与人口,一种是人才来了产业便来了,一种是产业来了人口便来了,无论人才还是人口来了,城市就有了活力、有了生机、有了流量、有了流水,提高了地价、降低了公共投入成本;再就是经开区如何创新驱动,山东的经开区、高新区在上一个发展周期落后于很多省份,需要高起点实现创新驱动。

04
从淄博现代产业体系走向看淄博经开区的产业抉择

淄博在“存量提升”上有“四强产业”,在“增量培育”上有新经济11大新赛道,当然还有其他传统优势产业。站在继往开来、何去何从的历史节点、发展起点以及时代拐点上,无论是“十四五”、还是中长期、抑或疫后重建,需要在深度把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数字经济变革、新经济地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同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历史性交汇的大势大局出发,打破统计科目依赖、传统分类依赖、工业分类依赖等,从产业业态创新与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视角,不仅提出全新的产业分类及其细分,还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探讨各次产业各类业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新时期淄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实际上,很多城市很多时候并非完全没有新产业,而是产业管理、产业促进与产业组织,仍然局限在传统工业思维、传统产业门类、传统统计工作、传统路径依赖,不仅难以前瞻布局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淹没了自身在新兴产业发展及业态创新上的优势。之前有个不成熟的研究可以分享,我认为淄博现代化新经济产业体系,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的,也就是突出数智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技、能源科技四大未来科技产业引领;二是放大产业技术创新优势,改造提升智能装备、智联汽车、时尚创意、都市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三是突出产业跨界融合,重点培育数字文旅、数字消费、数字流通、数字社区、数字农业、数字教育六大跨界融合新兴业态。

表:淄博现代化新经济产业体系

目前规划中提出的是新材料、智能装备和服务业。刚才我说,这是典型老工业基地产业路径依赖——只能有装备技术提升才能工业化、只能有新材料才能显得是老牌的制造业基地、只能有服务业才能满足一二三产有机结合。但如今我们不仅是需要从1.0的工业化走向2.0的高科技、3.0的新经济,还要从一维传统产业推倒重建、二维信息科技走向三维、高维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在这里,我没有想明白淄博如何将数智科技反应在淄博经开区的发展之中,淄博要发展新经济,没有数智科技就没有未来产业、创新高度和跨界接口,当然可以与智能硬件结合在一起。我认为三大产业不多不少,但由于时代变了,名字需要变,只有名字变了,内涵外延、发展理念、细分构成、组织模式才能变。一是关于新材料,学名是先进材料,但淄博经开区需要是材料科技,淄博新材料产业需要从产业技术创新走向科技创新引领,很多县市区都有材料制造业,淄博高新区最终是把材料放在不同产业里作为其中一环。简而言之,就是从高技术制造走向高技术服务。二是关于智能装备,整体而言感觉智能装备更重一些,淄博的智能装备在不同县市区各有优势,但淄博经开区更需要的是把智能科技、智能软件嵌入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保持优势、智能终端从中间件中间品往下游延伸,智能制造做大规模和吸引人口。三是关于服务业,淄博的很多陶瓷、建材等等其实都是都市经济范畴,而且淄博经开区还需要强调产城融合,需要从生产性服务业走向以数字化、流量化、场景化为代表的都市消费,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上衍生新经济。整体而言,材料科技在突出创新功能、科技创新的同时,加快走向高科技发展之路;智能硬件在产业功能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进一步走向泛工业化;都市消费在服务城市功能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经济。

05
从新经济地理发展机理看淄博经开区产业生态生成

自近代以来,淄博的发展得益于传统经济地理。在传统经济地理学上,哪里有钢铁、煤矿、港口、铁 路等资源、区位优势,生产力布局、产业布局、产能布局在哪里,而生产力布局、产业布局、产能布局在哪里,人才、资本、技术、要素、市场、服务等就流向哪里。在此背景下,一个地区的发展逻辑是生产函数。这个生产函数就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投入多少土地、劳动力、资源以及企业家才能,就能有多少的产出,于是便出现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如今淄博要“凤凰涅槃”,就需要置身新经济地理。在新经济地理条件下,哪里的创新生态质优,人才就会流向哪里,而人才流向哪里,资金、技术、资源、市场、 产能、产业就流向哪里。新的生态指数打破了生产函数“投入-产出”的线性增长,进入“输入-输出”的指数增长,在开放、多元、活力、共赢的新经济创新生态之中,将场景拉动业态创新、智能再造生产方式、数字驱动互联融通、平台承担产业组织、生态赋能市场活力、流量聚合资源配置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及组织方式。

最近一直在兜售如何通过强基、建链、优链、成网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所谓“强基”,一是通过加强1.0的现代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四基等等,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二是通过加强2.0的科研科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试基地、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产业集群等等,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通过3.0的新经济基建,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增强产业业态再造能力。整体而言,淄博经开区1.0的基础比较好,重点做2.0、3.0的基础设施建设。所谓“成链”,一是往下游应用走——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及接续产业,做大体量规模,譬如说从智能装备走向智能终端、从中间件走向消费品;二是往科技创新走——强化创新链,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提高创新能力,如从新材料到材料科技;三是往服务业态走——跃升价值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数字消费、服务贸易等,提升发展质量;四是往数字大脑走——嵌入区块链,率先建设数字园区,围绕不同应用场景探索产业互联网+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发展模式,拥抱数字变革;五是往金融资本走——壮大资本链,形成财政资本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与开发建设体制;五是往绿色发展走——夯实生态链。所谓“成网”,核心是形成将研发生态、创业生态、服务生态、产业生态、营商生态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如果说,淄博以往的创新文化侧重工匠文化,北京的创新文化侧重互联网文化,深圳的创新文化侧重工程师文化,杭州的创新文化侧重平台文化,苏州的创新文化侧重车间文化,西安的创新文化侧重大院大所文化,无论对于淄博,还是对于淄博经开区都需要博采众长,彰显齐商的经世致用、经世济民、经略通达和革故鼎新。

图:新经济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发育逻辑

作者:

徐苏涛: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合伙人、副总

推 荐 阅 读

新经济瞭望:踏觅2021的诗与远方

2035年前中国全面加速从县际竞争走向城际竞合

温州:民营经济“二次创业”走向何方?

重识中国式创新八个故事的发展意义与创新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