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实习故事-10-中医不是慢郎中
岐伯有道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实习故事-10-中医不是慢郎中来自岐伯有道00:0008:06
粤.我的中医实习故事-10-中医不是慢郎中来自岐伯有道00:0006:53
10.中医不是慢郎中
有人说,中医是慢郎中,甚至中医是糊涂医,只能糊里糊涂、慢悠悠地治疗疾病,不单大众普遍有这种认识,连很多医学生都渐渐形成了这种认识。
江老师说,如果大众不了解,还可以普及,如果连医学生都误解了,那就麻烦了。
在这未启蒙的黑夜里,仅凭一两盏明灯,是不可能让大家都看到光明的。
但江老师却用他这盏中医的明灯,让他周围的病人,甚至医生都看到了光明。
事实上一个人确实可以影响一个医院,甚至一个时代,只要能量足,像太阳,照耀的不只是一个地球。所以每当谈起中西医的各种是是非非时,江老师总是笑着说,回去赶紧苦练内功,阴云密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阳光。
在医院里实习,永远没有休息。喝口茶的功夫,马上又来了电话,急诊科又收了一例严重肺部感染的病人。
病人快六十岁了,肺部有积水,有老慢支,痰堵在胸肺之间,呼吸不利,岌岌可危。
急诊室的医师迅速做了气管切开术,可是那些痰浊粘连没法完全用机器吸走,肺部的感染越来越严重。用尽了各种抗生素,也不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这样就像挑着担子过独木桥一样,进退两难,搁在中间更难受。家属不愿意让病人出院,医院也没法再取得进一步的治疗效果。按道理,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西医的长处,可是这么强大的抗生素上去,肺部感染为何仍然没能控制住?
医院提出建议,中西医治疗,家属没什么意见,于是江老师马上被请过去。望闻问切,视触叩听,每一样都精细、认真。看到这样的医生,病人家属没有不信任的。
急诊科的主任说,中医扶正的思想,对于慢性感染效果还可以,但对于这种急性肺部感染,有没有好办法呢?
急诊室主任向来说话非常霸气,在别人面前,他根本瞧不起中医,可是在江老师面前,他还是用商量的口气。毕竟前面有多例西医拿不下的疾病,中医一加入,马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干医的人看的是疗效,相信的是事实,尊重的是有能力的人。
江老师察色按脉完毕后,说,中医还是要辨证论治,不管是急性感染,还是慢性感染,总之离不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大原则。
急诊科主任说,可病人这么严重的肺部感染该怎么办?江老师说,肺部感染是因为肺部痰浊多,痰浊一日不尽,感染一日便不能控制,所以中医治肺部感染,关键要治痰。
我心中暗自叫好,这才是中医思维,一语点中要害,痰浊是滋生细菌、病毒的温床,就像垃圾堆是滋生蚊子、苍蝇的好地方。用灭害灵不如清除掉垃圾堆。所以用抗生素,不如用化痰排浊的汤药,把痰浊清出体外。
江老师接着说,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如果病人不是长期胡吃海塞,导致便秘胃胀,加上烟酒不断,痰浊上泛,断然不会导致胸肺被痰浊蒙蔽。
急诊科主任说,那该怎样去掉这些痰?现在又无法撤机,痰液怎么吸都吸不干净。
江老师说,痰液黏稠属于浊阴,浊阴出下窍,应该从下面排。
这病人舌红苔黄厚,又多日大便不通,脉象弦数有力,一派实证痰堵便积,我认为应该用降本流末、清上通下之法,肺与大肠相表里,从大肠把肺、胃的痰浊泻下来,排出体外,令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周围的医生都点点头,虽然他们多不是专业中医,但江老师讲课,总是通俗易懂,不要说是能够讲得让医生点头,就连病人家属听后也点头如捣蒜。
于是江老师采用合方治疑难的思路,联合了千金苇茎汤、二陈汤和小承气汤。
这三个方一气贯通。千金苇茎汤是洗肺痰浊特效方,出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二陈汤是化痰湿的总方,能让中焦痰湿下行,胃胀消除;小承气汤是医圣张仲景打开大小肠便积的专方,能够打开整条消化道痰浊下行的通路。
这样从上焦肺到中焦胃,一直到下焦肛肠,一路降本流末,清除痰浊。
病人只服用了一剂,就拉了满床大便,果然有效。第二天呼吸顺畅,痰居然变稀变少了,病人躺在床上说真舒服。第二剂药下去,肺部感染好了大半。终于脱离了危险期,连续住院六天,感染彻底得到控制,最后终于痊愈出院。
病人家属懊悔地说,早知道中医疗效这么好,就不用动手术,把气管都切开了。
江老师说,话也不能这样讲,如果没有西医的及时处理,一口气上不来,没法呼吸,人就去了,你中药再好,在后面也用不上。
我知道,如果不是后期中医及时干预,胃肠不开通的话,痰浊源源不断犯上来,再怎么在肺部打歼灭战,最后只会尸横遍野,病菌滋生,导致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中医这招釜底抽薪,把痰浊大本营端了,是疾病向愈的关键。
急诊科主任露出了微笑,对江老师更加客气、热情。江老师在做人上面,讲究用中医的和法,必须团结一切有利的力量,共同为治病服务。
江老师说,一个真正的中医,如果心中有很多对抗,不能达到一团和气,那他就难以领悟到中医的精髓。所以真正的中医,他的人缘会很好,从他的嘴里很难听到不良的对抗情绪,还有很多杂事上的纠纷较劲。
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让很多西医大夫都佩服的中医。
文源:罾事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