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珍稀行书手卷悄现东京

《和陶诗二十首》是其难得的行书诗作 引发苏州收藏界关注
《姑苏晚报》2021年03月10日 A04版

  本报讯(记者 广豪)明代吴门名家祝允明的行书手卷《和陶诗二十首》近日被日本拍卖行东京中央征集到位,并将在3月16日的东京香港联合拍卖中亮相。这件明代大家的作品为4米多长的手卷,虽然仅为10平尺左右,但因为是难得一见的祝允明行书诗作,在这次拍卖的700余件拍品中尤为显眼,也引发了众多苏州收藏界人士的关注。

  山水清音永流传。在中国的书画史上,文人书法一向受人重视。尤其是江南士人在作品中有着自己的审美和情怀,传统的文人意趣和深厚底蕴更在笔墨之中代代相传,引人入胜,《和陶诗二十首》便是这种传承的典型代表。平素收藏圈里见到的祝允明书法,一般是他的草书和小楷,行书精品甚为难得。这件《和陶诗二十首》手卷有4米多长,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气息自然,非常难得。细品此卷,可以体味到祝允明凭掌指控笔,笔势触遇成形,笔锋即中即侧,锋出八面,在精准中随机变化跳跃,以一种内在的“笔势”连贯成篇的精妙书意。

  长期研究祝允明的苏州书法家徐永华对此手卷极为关注,他认为:从对祝允明草书的认知,藏家更多时候认为祝允明吸收了很多黄山谷的东西,现在看到这个文质彬彬的祝允明,想不到他也曾经学过赵文敏的路子,秀气脱俗,毫无痞气。

  曾主编《苏州通史·苏州绘画志》的知名书画家章致中也从书法风格上对此手卷赞叹有加,他认为,祝允明天资既高,积学至深与他特殊的家庭有关,身为朝廷宰辅的外祖父徐有贞,岳父李应桢都是书坛名家,对祝书艺影响非常大,而徐、李崇尚宋人,尤得苏轼、蔡襄、赵孟頫笔法,此卷中的笔法明显呈宋人书风,结构端严,风格醇古,又下笔纵横,真淳婉美。祝允明此时之书风正处于从早年的精细严谨到晚年纵横烂漫的转变过程当中。因此这幅长卷不像早期小楷那么紧,也没有后来草书那么张狂,既豪放又沉郁,既有虞世南、赵孟頫的神韵,又有二王行书的笔势,韵味非常丰富。同时他认为,这幅手卷对吴门书法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一种审美的流传,也是今天观赏研究这幅手卷最大的意义所在。

  延伸阅读

  江南士人的审美和情怀

  ——祝氏手卷与其人生浮沉

  南音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明代长洲人氏。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坊间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人生沉浮尽见一卷之中

  从流传下来的很多作品中,祝允明最为人称道和为世人所知的便是草书——张狂林立、大开大合、畅快淋漓。而《和陶诗二十首》手卷却改变了我们一向的认知,变那个披头散发、不可一世的狂士风流,为一介文质彬彬的书生相。在书法书写层面讲,手卷式的书写更能把气息贯通,更能把感情发泄出来。此件书写流畅,笔法精到,笔笔尽得古人意趣,在行云流水间已经窥探到祝枝山成熟时期的旷野浪荡的一面。其用力之专,篇幅之大,字数之多,堪称精品。

  更难得的是,这幅手卷中的二十首诗是和前贤陶渊明的诗。和诗是指唱和、和答。在传统诗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和陶诗二十首》即用陶渊明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相同。从这些诗歌里人们可以体会到,这件作品不是一般应酬之作,它饱含了祝枝山的人生沉浮,必是其心意之作。

  “仆本拙讷,谬干时名”

  祝枝山并非像周星驰电影里演的那样猥琐穷困,相反,他在“四大才子”中出身是最好的,年纪也是最大,他曾劝导唐伯虎考科举,也教文徵明书法,所以他算得上是“四大才子”中的老大。他从小被称为神童,5岁能写大字,9岁能作诗,10岁博览群书乡里闻名,但是偏偏科举考试的运气差。33岁乡试中举后就一直走背字。此后21年间他参加了7次会试,次次都名落孙山。他最后一次参加科举是看到儿子祝续中举了,觉得自己也有希望了才去的。可没想到再一次落第。这对一个天才来说,打击很大。在《和陶诗二十首》手卷之首,祝枝山只好自我解嘲说“仆本拙讷,谬干时名”,我本来就是老实人,你们硬要说我是神童,这顶帽子真是消受不起。

  祝枝山四十岁的时候,曾经在进京赶考的客船上一边独饮,一边夜读。“夜灯独酌,读其饮酒二十篇,不胜怅慨,聊复倚和”,他读到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以及苏轼、苏辙兄弟写的《和饮酒二十首》时,心有戚戚,自己忍不住也写了《和陶诗二十首》。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佳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祝允明的和诗也非常精彩:大道本一致,无问寂与喧,毎有希夷时,不见耳目偏,逝水喜东流,浮云忘故山,美人隔秋风,涉江耻空还,旦莫或遇之,庄周有遗言。这首诗写他自己心和陶渊明一样,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又过了快二十年,老祝还是没有考中进士,不过混到了一个广东粤北兴宁县的七品县令。他在任时,善决明断,兴修水利,勤政爱民,减免税赋,在他的努力下,兴宁民众生活大为改善。而祝枝山却因催缴赋税不力,被朝廷减薪、停薪。

  “枝山草书天下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仕途不利让祝枝山不但摆脱了馆阁体的桎梏,还让他反思以前的书风。痛定思痛之后,他对原先追崇的赵孟頫产生了怀疑,开始上溯宋人书法,着重练习苏轼、米芾的行书,怀素、张旭、黄庭坚的狂草,并提出了“功性论”书法主张:既要过硬的书法功底,又要有高尚独特的个性,才能写出真正有神采的作品。

  对于祝枝山的书法,历代俱有佳评。祝的友人黄省曾作诗描述、评论他的书法:“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王世贞也认为:“天下法书归吾吴,而京兆祝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

  仕途的失意和打击对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而后,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渐渐地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开始游戏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表露外,只能在诗文、书法中抒发。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行草书。五十岁以后他在草书上的发展和成功与这样淡泊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