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风——城南书社十周年书品合集序

岁月如风

———城南书社十周年书品合集序
文/张军峰

天空飘着雪花,甚是寒冷,可当我听到城南书社竟然十周年了,心里涌着一份感动,听说还要搞个庆典,出本纪念专集,一股暖流激荡,也不觉得冷了。

十年,不易啊,人一生,能有几个十年?

何况一个团体?而且本就是一个自由没有约束力的团体。

不知不觉,十年间。

可见,这个团体是有生命力的,而且相当顽强。

城南书社占领着南城这片书法高地,已成为陕西书法领域的一个品牌。

不仅仅在书法圈,在文化圈,也是。

这里面有公务员,有教师,有博士,有专家,从当初的爱好者汇聚一起,到如今的蔚然成林,有的崭露头角,有的成为黑马,有的声名鹊起,有的已悄然成家了。

说它蔚然成林,是因为它从当初的十人到后来的二十人,再到今天的三十人。而且中国书协会员就有十名之多。入全国展的、入兰亭奖的有数名,办个人展的有若干,几乎在各行各业都展现着自己的书法能力,并且都有自己的作品集,说成成栋成林了,一点不虚。

我想,成绩斐然的城南书社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它已不是原来的松散组织了,他一定有某种向心力,像磁铁,紧紧地吸附着这些会员。

我参加过几期他们的雅聚,两个星期一次,以指导研习作品为宗旨,以互相揣摩交流为根本,风气正,学风浓。并且书社时不时邀请书界名家前辈予以辅导,他们走碑林,游学司马祠,赴教稼台,上杜公祠,下重阳宫,只要哪里有碑刻,他们没有停止过脚步:组织会员现场感受,体味古人的笔意,提升个人的素养。他们热心公益,进校园、入军营、走农村,到社区,志愿服务,送欢乐下基层,成为一支活跃在长安的文艺轻骑兵。他们教学生,育新人,出成绩,出作品,成功申请教育部书法考级城南书社考点,带动一片区域书法艺术的发展。

即使这样,似乎还不能有足够的凝聚力。

那么,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因一个人一个核心了。

一个人就是社长王江。

与其认识已三十余载。想到我俩的第一封往来书信,那时还是十来岁的学生,信里面夹着一张还不能算作品的作品,是写在一页信笺上的秀柳的颜体,内容记不得了,只有数字,当时就已经被他折服了。三十几年了,犹如昨日。

如今斯人已然成名成家,不仅个人独树一帜,还带领一帮志同道合者同发奋,共进步,这不仅是这个人有奉献精神,而且最主要是他在书法上造诣日益精湛,深得大家信服。他闲暇时研究碑石瓦当,搜集拓片,著书立说,成为碑瓦金石书法领域的专家,成为了学问家。

如此王江,如此王江引领下的书社,向心力巨强,会员岂不凝聚,粉丝岂不追随?

一个核心,即王秋惠、焦军昌、刘勇组成的奉献团队,因了热爱,他们在各自专业上有所成,影响带动队友一路前行。也因了热爱,他们在团队凝聚上敢于担当,组织谋划,长期坚持,使书社人心不散,积极向上。

如此核心,如此奉献,书社学习风气岂能不正,书社人气岂能不旺。

书社内,学习气氛浓,人人不甘坠后,个个暗下决心,久而久之,书社成为了一个学术团体,让同行刮目,让业界起敬,让收藏家兴奋,让爱好者向往。

如此我想起西泠印社,已逾百年,成为全国的一张名片,成为西湖的一块坐标。

当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但以其为楷,以其为范,有何不可呢。

如今书社里的闪光人物越来越多,在十周年之际,汇聚会员精品,办一次展览,集成绩而出册,告慰十年,再接再厉,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大事。

一边欣慰,一边热泪。

热泪是青春不再,鬓角染白;热泪是忙着前行,忘了回头;热泪是依然执着,从不后悔;热泪是十年匆匆,白驹过隙。

是夜,雪花飘飘。

雪捂着大地,大地蕴着能量 ,以待来年生发;学风捂着书社,书社积聚着涵养,以待下一个十年。

十年树木,百年筑社。

这不仅仅是目标。这是他们的梦想,只要心中有梦,人就会亮堂,就会矢志不渝。

如果你翻阅这本合集的时候,你只要留意,那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着一份沧桑,有着一份成熟,烙着十年走过的印迹。

庚子冬月于如如轩

(作者简介:张军峰,号初玄。西安翻译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特聘研究员、长安作家协会主席。获辛卯年全球华人黄帝陵祭文征文二等奖;楹联被钟鼓楼博物馆收藏并被镌刻;散文《红月亮》获首届林非散文奖单篇奖。出版过长篇小说《方子渡纪事》,散文集《掬水向月》《月挂东天》《你从我的长安打马而过》,历史文化散文集《昭宣中兴》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配备核心书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