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沉没成本
下面来说说沉没成本:
那么,什么是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将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其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一书中给出了关于“沉没成本”更准确的定义。他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普通人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这是一种睿智。
虽然沉没成本是个高大上的经济学名词,但是老百姓也会经常接触到它。问你个问题:你买彩票吗(花点小钱连续买同一组号码,老彩民称之为守株待兔)?你看电影吗?以上都涉及到沉没成本。
这是一个小故事:
一家电影院正在热映进口大片,我花6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
不幸的是,电影看了10分钟,全然没有进入到观影状态,甚至觉得剧情有些无厘头。
开始,仅仅只是有点不舒服,到后面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看半个小时后,终于发现这是部烂片,此时,是继续看呢?还是起身就走?
大多数时候,我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哪怕在电影院玩手机,也要把这部电影看完,这是因为不愿意浪费已花出去的60元(沉没成本)。
所以,这种被沉没成本影响的思维方式,经常会被商家使用在营销策略中。
比如说大额消费时需要预付且不能退的定金(购房、买车、大宗商品交易等等),当你最终冷静下来,即使对商品不再有强烈的购物欲,但是因为预付的沉没成本,最终大概率会买下那件其实并不特别需要的商品。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项:
1.策划或决策失误。
2.前期调研、评估、论证工作准备不足,造成中途出问题而无法进行下去。
3.有良好的策划、计划,但执行中偏离轨道,造成事与愿违。
4.执行中发现存在问题,但没有及时调整策略、方案而是一意孤行。
5.危机处理能力不足或措施不当,使事态扩大及漫延。
明白了沉没成本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在实战中应该怎样应用呢?
其实,买电影票花费的60元,是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无论我是否看完电影,前面投入的时间、金钱都没有任何退回的可能。
更加理性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应该是,把沉没成本从我的决策依据中剔除出去,我只需要考虑看完电影是否能带给我足够多的(预期中的)愉悦(收益)。答案是否定的话,就应该立刻起身离开电影院。
有句英文谚语说得好: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但在真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考虑到已付出的成本,都会坚持所谓“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