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写作之承法、词的四种抒情手法

转自:登书山的博客

格律诗写作之承法  诗评万象

格律诗写作讲究章法,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若一味死守结构,必至平淡无奇,而难成佳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然则诗之章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是知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沈滞呆板之境也。有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迭有专论,今举其要者述之。

元杨载《诗法家数》云: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有前六句俱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律诗要法,曰起、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起承转合

前述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其法各有不同。

承法:

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

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

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

又如李商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故今体诗不若古诗之高远浑厚。

《诗法家数》又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词的四种抒情手法  醉月诗苑

填词抒情手法最常用的无怪乎四种: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3、叙事抒情,4、借史抒情。

1、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含任何隐晦。在词中这种抒情方式是比较常见的,适合于各个阶层段学词的人。这类词也比较多,一般词中分三种情况:

一是先写景或叙事等,再抒发感情。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以自身作结就是直抒胸臆)。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最后直接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又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然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转清商。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中的“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等等都是很直接抒情,毫不掩饰。

然而在写作上我们可以看出抒情大都是在写景叙事等的基础上的(先写景或叙事等,再抒发感情)。

直抒胸臆的第二种就是全词都在抒情。

比如秋风的《菩萨蛮.伤往事》“愁思点点花飞絮,扬州一梦终难续。八月盼相逢,岂知情更浓。初秋才一聚,九月徒相遇。莫怨我心痴,断肠君不知?”;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三种就是,边写景边抒情。

比如秋风的《空锁楼台3.蝶舞成殇》(略)

又如宋代谢懋的《风流子》“少年多行乐,方豪健、何处不嬉游。记情逐艳波,暖香斜径,醉摇鞭影,扑絮青楼。难忘是,笑歌偏婉娩,乡号得温柔。娇雨娱云,旋宽衣带,剩风残月,都在眉头。一成憔悴损,人惊怪,空自引镜堪羞。谁念短封难托,征雁虚浮。念夜寒灯火,懒寻前梦,满窗风雨,供断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却悔风流。”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包括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两种。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

所谓“情景交融”,即情语与景语融为一体,或随景赋情,情随景生;或移情于景,景中见情;或物我情融,主客一体。情景交融的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比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盼到日暮。千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便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传统情景交融手法中,“景语”的表达无论简略或细致,无论是撒点式的渲染还是画面式的铺写,都绘形绘色绘声,力求具体清晰。

所谓“融情入景”,乃指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包括情绪或意念)完全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或隐藏在景物描写的背后,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入景”是唐代近体诗创作使用最普遍的手法之一,采用此手法的诗作比比皆是。

比如上面李清照的《声声慢》(词略)。一位国破家亡羁留异乡的女词人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无边的愁绪,梧桐细雨,憔悴黄花,疾风过雁寂寞黄昏,所有这些景语无一不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注脚。一字一泪,字字血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融情入景的诗作往往将抽象的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转化成或寄寓在具体的景物景象描写之中。如《山居秋暝》一诗的颔联、颈联写景的句子就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由于融情入景手法对诗作的意向和主旨不做直接的揭示,而是隐蔽在作品的深处,因而使作品更加含蓄、深沉,让读者在寻思求索中玩味无穷,获得丰富深远的审美享受。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作,首联写雨后空山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清新,又是初秋傍晚,给整首诗勾勒了一个宏大的背景。颔联皓月当空、青松如盖、石上清泉、熠熠生辉,虽是描摹自然却处处有作者的人格体现。颈联“竹喧”、“莲动”、“浣女(归)”、“渔舟(下)”,以动衬静,以喧衬幽,表现诗人对幽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尾联委婉地道出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寄情山水的愿望。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了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正是苏轼所赞“诗中有画。

“融情入景”手法与传统的“情景交融”手法无论在抒情方式还是审美效果上均有明显不同。前者抒情更含蓄蕴藉,涵盖的信息量更大,拓展了诗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如此,而且在审美上还产生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3、叙事抒情

  所谓“叙事抒情”就是通过叙述所发生过的事情,然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叙事抒情在词中比较常见,一般都是对往事的回忆,大多是“闺怨”,有的是对“人生”“怀古”的叙述。叙事内容一般构成词的主体内容。叙事抒情在词中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全词都为叙述抒情。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一首叙事抒情的壮词,叙述出当时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和作者那种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

二是,在词中插叙抒情。

比如秋风的《空锁楼台江山美》上片中内容“犹记稼轩当年,仗剑天涯走,亡魂厉鬼,都化尘云。意昂昂登高作赋,神笔勾韵,气宇凡间。男儿志、忠君报国,造福百姓。可怜英雄难酬志,空留一身心病。枉负凌云!壮士忆晚年,国破山河,徒留空恨。”是对辛弃疾事迹简述;

《空锁楼台蝶舞成殇》下片内容中“忆千年往事,数扬州、一夜风流。箫声玉舞灯花夜,风淑月懒,绿肥红羞。醉里寻花问柳,颠鸾倒凤,云雨巫山,爱恨纠缠不休。”是对梦里千年往事的叙述。插叙抒情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所叙述的事情是为全词整体服务的,叙述之事要于全词内容有联系。

4、借史抒情

  借史抒情在词中就是一般的通过对过去历史的“人,事,物”再现,来抒发作者心里的感情,主要表现为“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作者通过把奔腾的长江,青翠的山峰以及彩船白鹭这些美丽的景象与金陵的衰败的历史作比较,使其想起了往日的情景,亡国的苦恨,六朝故都的奢华与迤逦都随着流水化为乌有。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寓意着作者对历史的兴叹与惋惜。

又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作者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而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作者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五律和七律的区别   醉月诗苑

今天就说下七律和五律的不同,五律其实起源和定型都比七律要早,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不过,文学史所谓的唐代宋代,并不与历史的真实年代完全重合。也就是说五律在初唐和中唐时期比较流行,是主要的诗歌体裁。唐诗(五律为代表)、宋诗(七律为代表),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其实任何文学体裁的盛行,都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足见当时社会的繁荣。那么,对应的文学题材就比较凸显在闲逸、空灵的点上。而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也和宋代多难的社会现实有关。很多文人不是一味的沉迷于风花雪月,多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这就导致了五律和七律一个明显的区别。对后世来说,并不是说七律比五律就先进或有意义!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体裁也在紧跟生活。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比如大家熟悉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诗人总是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到自然之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气魄。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种表达,参入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理解。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句,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和态度,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如果说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那么在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五言律诗要求精简,可能追求的是空、虚的境界。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五律的句比七律的句少两个字,这就需要更好的凝练功夫和深厚的归纳概括能力,所以五律的难度要比七律大的。写诗最忌讳的就是乱堆砌华丽的辞藻,为了华丽而华丽,结果就反而不漂亮了,宁可说的都是大白话,也别乱玩那花哨的。

五律适合言景,七律适合言情。当然,所谓言景,不是单纯地只做景色白描,而是在景色描写过程中或描写之后,自然地带出自己的所感所想,这种所感所想,多是因景而来的,基本上属于“触景生情”。一般的讲,景色描写才是真正考究文字功底的,写景,要写出景色的神韵是第一位的。写景不必写的多么细致逼真,写的是你“心中的景色”,不管它来自你的视野还是你的记忆或者想象,或者是多源的综合,这都没关系。诗景的描写不要太实在,常言说的好“一实三分傻”,要带点灵气才好。对起承转合之章法的认识,要体会到,它其实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管是五律七律,还是五绝或七绝,虽然各自形式的特点不同,但是章法的意义是一样的。章法表现的是诗体的完整性、逻辑性、有序性以及动态性。五律特点既然是以客观为主,那么,景色描写也是要有所变化的,一层一层的递进,一幕一幕地展现,情思的体现及人之主体的表现既融合在景色的描写当中,也会在某个位置上升为主体的。比如在颔联处,往往就是思感之突出的所在。章法之于五律,没有整体结构上及本质上的特殊性,拘泥于五律的起承在哪, 转合在哪,意义不大。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则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七律是近体诗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首先它具有相对充足的空间,不论是写景还是写情,都可以从容地铺垫渲染发挥。其次它有严谨工整的架构,其偶句(对仗)的稳定性是其主要特点。具有近体诗其他形式所要求的所有的要素,完备而精细,是适合初学者入手的体裁。五律的章法或技法也都是在七律题材上得以发扬光大。所以,作为初学者,首先从七律入手,掌握以后,五律自然贯通融会。

要了解五律,不能不知道五言古诗。从艺术形式上看,五律就是加了限制的五古的样板。它规定了句子的数量,韵脚,平仄,偶句(对仗),还有结构上的起承转合。除了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它的内涵,与以往的古风没有太大的差别。往往追求空灵闲逸的风格。至少在晚唐以前,基本就是这样的。寓意深远,托辞温厚,潇洒闲适,含蓄淡雅是五言诗的共同特点。按照前人的说法,五言的创始人,是西汉时候的李陵、苏武或者枚乘。严羽《沧浪诗话》里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五言诗,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乐府》、《文选》、《杜甫全集》,分别代表着不同阶段五言诗的高峰。其中左思、曹植、刘桢、陶渊明、谢灵运、张九龄、陈子昂、王维、杜甫等诗人,成就最高。刚才说过,文学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但是作为最直接的文学,五律作为最精炼的诗歌,十分具体地加以吸纳和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字在这时候被人格化,社会化。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五言诗的特点:寓意深远,托辞温厚,潇洒闲适,含蓄淡雅。这些分明是人的风范。我们再看看平常熟悉的说法,比如高华,高古,蕴籍,委婉,分明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态度。作为五言诗代表的五律,格外地注重它们。古人说,五律的四十个字如四十个贤人,当中不可以加入半个凡夫俗子。所谓凡俗,指的是一种思想意识,或者行为习惯,人的内在的那部分。造句新颖,韵律美妙,风神兼备是五律所追求的,照这个意思去看待五律,看起承转合,看粘对平仄,可谓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刚才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五律和七律的区别。刚才说过,五律之于七律,语句虽殊,法律则一。也就是说在格律上没有大的区别,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了事。中间两联,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意要富于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硕。其尾联要进开一步,别有余韵,如果能照应起句,更值得称道。其实这也是七律的作法,并无其二!一般说来,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声响——在韵部里面不难发现,四支韵部的读音,不如七阳韵部响亮。不是说四支韵不能用,而是在造句的时候,应该注意声调配合,不能让整句都显得沉闷喑哑。主要是说:情绪表达个韵部选择适应性比较好, 雄浑——这也是杜甫七律的典型特色。哲理,意象,心气,比如这些,与高傲博大的心灵相互辉映,可以造成强大的势。铿锵——说的是词组、相邻平仄、上下句的抑扬顿挫。伟健——句子简练毫不拖沓,能让人振奋,所谓出语惊人。高远——这是所有诗的要求。能让读者精神境界更上一个层次。那么,五律呢?特点是:沉静,深远,细嫩。沉静——如果说七律是战国猛将廉颇,那么五律就是贤相蔺相如。这是文字所体现的,原本属于人的风度和性格。如果说七律是三十而立的成年人,那么,五律就是知命之年的老者。不是衰老,而是人生观的成熟,不复流露太多的情绪。深远——有史以来天下人生的境界,点破前人已经达到的认识高峰。细嫩——就是指用字的宽裕灵活。由于主张含蓄内敛,致使五律的语境远离了概念性的词汇。另一层含义是说,用词更接近于自然和原生态。相较之下,七律是大合唱,五律是优雅的交谈,偶尔有两三声琴瑟的铮淙。五律的特点就是以“客观”描写为主,情意是含在景中被带出来的。相比而言,七律则是以感叹评论为主,七律的景色铺垫,是为情意的铺垫而为的,情的描写是主体,它是被推出来的,是“亮相”而出的。它的突兀精神是七律的重要表现所在,所以,我们 在写五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三联的层次变化问题。可以全写景色,但是,“物景”和“人景”是不同的,在第三联,一定要注意不做纯景色的描写,至少要带点“人气”进去。这些区别,实际上为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指明一个方向:如果多耽沉于山水之乐,不妨以五律写之;若想就社会现实或由景及人的思考,莫若七律应之。这些资料无畏老师保存了好几年了。

(0)

相关推荐

  • 律诗的章法之起承转合法

    律诗的章法 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的,主要指律绝而言.五律在六朝晚期基本上已经很成熟了,在前面谈源流时举了很多例子,在初唐四杰集中,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亦在四分之一以上.可见四杰是继承六朝,并不是陈陈 ...

  • 律诗章法学习笔记(主讲玉儿老师)二、独立...

    律诗章法学习笔记 (主讲玉儿老师) 二.独立性和连贯性 2.连贯性 律诗的连贯性是指诗中的八个分句要有衔接,禁止衔接不紧密或者是压根没有衔接,这一共分三个层次: (1).在五律中,衔接必须在前3后2的 ...

  • 诗角度175期【登顶】.律诗八首

    泽沼峰巅觅坦途,此心桀骜影常孤. 一边大道朝天走,罕有人纷总特殊. 与诗意同行,请点击上面蓝色"诗角度"关注. 角度.律诗八首: 01. 五律.登顶 五月雪还凶,如期上顶峰. 冰霜 ...

  • 律诗布局谋篇章法

    ● 我对所谓章法的浅陋认识         所谓章法,也就是结构.架构.作诗与写记叙文.议论文等一样,都是要有结构的,要不就杂乱无章了.懂得了章法,理解了章法,才能在写诗之前,进行整体的构思,进行素材 ...

  • 格律诗写作之承法

    格律诗写作讲究章法,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若一味死守结构,必至平 ...

  • 格律诗写作之转法

    转自:登书山的博客 格律诗写作之转法 格律诗写作讲究章法,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 ...

  • 诗词创作七要素、语言淡白,也是诗词的一种美、格律诗写作之起法

    转自:登书山的博客 诗词创作七要素 醉月诗苑 一首诗词要具有七个要素:立意深.构思巧.形象美.感情真.意境高.语言新.手法巧. 1立意美 主题的深度决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的水平.主 ...

  • 格律诗写作之结法

    格律诗写作之结法   格律诗写作讲究章法,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

  • 《平水韵》格律诗写作口诀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特别是<平水韵>诗歌更是中国诗歌长河中最绚丽的一支花朵.人们喜欢读诗歌.听诗歌.背诗歌,人们也喜欢写诗歌.尤其是<平水韵>诗歌,朗朗上口,深受人们的 ...

  • 格律诗写作简结及我对诗词韵律的看法

    忙里偷闲,习作几首绝句,律诗.借网吧发出.并把自己写格律诗的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必须掌握绝句,律诗的三要素,押韵,平仄,对仗.押韵平仄前边谈了不少,绝句对对仗要求的不严.而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第 ...

  • 《平水韵》格律诗写作的两大死项

    人们常说的近体诗,一般是指依照<平水韵>写的格律诗.虽然现在有了新韵和中华通韵,但是格律诗的本质没有改变,就是格和律的要求没有改变.何为格?格,一般是指诗句的平仄部分.律,一般是指诗句的对 ...

  • ​格律诗写作章法(下)

    参间虚实法 咏物之诗,须要虚实相间.不有虚笔,既无灵气:不有实笔,既无真意.但虚则不可空泛,实又不可呆滞.此法在唐诗中,当推杜牧<早雁>一首为最佳.今录如下,学者可奉为规矩也. [早雁*杜 ...

  • 格律诗写作章法(中)

    格律诗写作章法(中) 通体拗句法 拗句之诗不论平仄,较谐平仄者为难.前已指示此法,并举七律一首为例:而五绝则句短字少,更不能轻易著笔,且亦须有曲折.有寄托,方为合法.唐诗五绝中通体用拗句者数见不鲜,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