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纪昌盯的是梭子还是踏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细心的老师们已经发现曾经教过的人教版教材中,纪昌躺在织布机下,盯着梭子看,而目前使用的统编教材,纪昌躺在织布机下,盯着踏板看。

其实,从常识看,躺在机器下面,看到的应该是踏板而不是梭子,梭子在织布人手中,而非脚下。

织布机的形状。不过,如何能躺在机器下面呢?除非织布机悬空放在高处。

这位女子手中拿着的是梭子。

统编教材这次注明了文本出处《列子·汤问》。

《列子·汤问》简直就是语文课本的宝藏或者故事的宝藏呢。从前往后数: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北冥有鱼、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大禹治水、两小儿辩日、扁鹊治病(不是讳疾忌医那位的病)、匏巴鼓琴、薛谭学讴、伯牙绝弦、纪昌学射、造父学御……就这一篇文章里有这么多故事,有没有赶紧去念一念的愿望呢?

《列子·汤问》的原文中,纪昌学射是这样写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这是列子汤问的原文。删节版中,纪昌是好学生,飞卫是好老师,但是原文不是这样的。纪昌学成之后,想成为天下第一,要成为天下第一,他能想到的便是杀死自己的老师。于是,一场谋杀大戏就开始了。相遇于郊野之中,狭路相逢,两位高手各自发出飞矢,两支箭中路相逢,发出金属一般的撞击声,坠落于地,居然尘土不扬。

残阳下,老师的箭先没有了。纪昌心中暗喜,幸亏自己还留有一支足以结束飞卫的性命!果断射出,不料飞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路边折一根荆棘的刺挡住来箭,无毫厘之差!

大地上安静得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二人手中已无利器,对峙良久后,扔下无箭的弓,都大哭起来,这是高手惺惺相惜的哭泣,还是没有杀掉对方遗憾的哭泣,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总之,二人相互拜倒,并以父子相称,还盟誓,这箭术,不得再传给别人了。

飞卫、纪昌死后,这屠龙之术遂失传。

从《列子·汤问》的原文看,“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偃卧的意思是:

牵挺:

从以上杨伯峻先生的注释看,“牵挺”是织布机的踏板。

因此,统编教材改过之后的内容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此外,教材选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揭示勤学苦练、坚持就会取得好成绩的道理。在课文的第三段,讲的是纪昌练习以小视大的本领,涉及时间的词,只有“每天”“一天天”“练到后来”等,不像第二段练习不瞬目的时候,有明确的时间段,“两年以后”。这个文本的原文有“三年之后,如车轮焉。”教材改编的时候,不妨把“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最后,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改为“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眼里一天天大起来,三年以后,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这样修改,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词,更能凸显时间上的坚持对于练成一项本领的重要性。既是忠于原文,同时也为文本的准确理解提供了更精准的信息。

【说明】关于人教版教材中梭子还是踏板的问题,多年以前,北京市特级教师薛晓光老师在备课中就已经提到过,但是未见薛老师成文。正好这次教材做了调整和修改,就考证了《列子·汤问》的原文,阐发了薛老师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