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笛丨由关林话“归寝”(第二章)
上一章说到关公所归宿的关林,不妨就接住这个“林”这个话头,谈谈咱们中国墓葬这个问题,也就是人的生命终点的最后归宿,在此我姑且用上一个词叫做“归寝”。在我国有史以来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有一种现象,也就是人走到终点后安身归宿之处——丧葬规制,值得一说。
我们通常把埋葬人的地方叫做坟墓,其实如果细考究起来,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墓葬实际上是有等级的,在几千年的华夏历史上,活人有明确等级,死人丧葬等级更严格。其等差规制按归葬人活着时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基本分为四个级别,大致有这样有五种情况,我没说错,是四个档次五种类型——
先说第一种,也就是最高的墓葬规格,叫做“陵”。
所谓陵,在中国清朝灭亡之前,只有秦朝之前的天子和各王国的国君与秦朝以来的皇帝及封王的皇家王爷墓葬才可按“陵”的规格修建。这个人们都熟悉,例如秦陵、唐陵、宋陵、明十三陵、清陵都是。当然还包括奴隶社会形成之前的其它最高统治者,例如太昊陵、黄帝陵、炎帝陵甚至神话中的一些至高无上者等等,其他的是不允许称作“陵”的。当然,能进入“陵”内的还有皇后、太后及其他皇族近人。不过倘若没有皇帝、王爷这个坐标,其他人是很难入“陵”的。这是最高的规格,其修筑几乎是仿照他们活着的宫廷模式来建,也就是设有盛放棺椁的地下宫殿,地面也会有大殿、墓碑亭台、龙凤雕塑、翁仲石兽、松柏树林、高大院墙等等,气势甚为宏大。这是皇家独有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特权,他人绝不敢僭越。这种至尊,仅仅用“严”来表述是不够的,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等级森严”。
第二种,叫做“塚”。这种归寝是由墓葬主人生前的显赫身份决定的,谁人可以享用呢?只有这个国家里高级官员或者被朝廷特封重要人物,也就是王朝内品级较高的官员们和皇帝“特批”一些人才有资格按“塚”修建他们的“归宿”,也会有皇家正宫以外的皇贵妃之类的人物享受。如果套用现在的层次比喻,应该是省部级以上的大官吧,或者“相当于”同等级别的人员。所谓“塚”,在山上建可依托某个山丘挖出个地下墓室,在平地上建的话就是可以动用大量人工堆起一个巨大的土丘将逝者掩埋于地下深处。因为这个工程浩大,一般盗墓者很难盗掘毁坏。这种墓葬规格可以修建地下墓室安放棺椁,保证尸体长久保存不腐,地面会有墓园院墙、松柏树林、较大的墓碑以及其它彰显功德的纪念雕刻陪衬设施等等。山西晋城皇城相府的旁陈廷敬墓园,还有我们河南郏县的薄姬塚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个档次的规制同样是有严格的使用条件,决非谁敢随意破格。
第三种情况,叫做“墓”,相对于前两种简单多了。
所谓“墓”,哪些人才可使用的呢?主要是地位不太高的中下级官员,按现在的规格套用的话可能就是地师县乡级官员和民间有较身份的富豪绅商大户吧。他们的归寝之处会修得像样一点,棺木会采用高档点的,条件好的还可能棺外套椁,坟头垅得稍大点,一定勒石立碑载文,还可以栽几株松柏树陪衬得显眼一点。过去名门大户墓地大多都是这样的。不过,这个归寝档次虽然有所限定,但远不及前两种的陵和塚严格,界限相对模糊一些,虽时有突破者,但也鲜有计较惩戒。
第四种就是最为普遍的,叫做“坟”,也就是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的归寝。
他们一般地位低下的平头百姓,家庭较为穷困甚至非常贫穷卑贱,他们衣食住行都拮据,通常没有能力太破费于墓葬,甚至因为身份卑微,即使能建得起“墓”也不敢擅自抬高丧葬规格,就是挖个墓坑将棺材放入,埋个黄土坟头即可,送葬时插根哀杖随风飘摇几天就过去了。仅留下一堆土,后代亲人们有个地方烧纸就行了。
归寝者一共是这四种档次,但还有一种,叫做“林”。
这种情形特别有意思,那是谁的归宿呢?也就是成为圣人的人,其规格与皇帝同在一种高度,但毕竟不是皇家,为了有所区分,所以叫做“林”。直白点说就是并非帝王,却能享受帝王的归葬至高等级待遇,在此不妨举例说明——以我所到访过并被称作“林”的归寝之处有这么三座:孔林、关林、袁林。这三座都在中原,并且都是直接称谓为“林”的高规格陵寝。
先说“孔林”,也就是坐落在山东曲阜孔庙的姓孔名丘字仲尼,儒家鼻祖且被作为“文圣人”来尊崇的孔老夫子的长眠之地。但凡追求知识学历、仕途官位功名者都会求拜于斯。
孔林和孔庙几乎连成一片,规模甚大,气势恢宏。庙堂之高,在中国当首屈一指。有供奉祖师的大殿牌位和几重院落,神像众从,高高隆起的墓茔,神兽石像,功德碑亭,纪念碑林,宽阔的松柏园林,祭拜的宽直甬道,道场厅堂等等设施场所,其尊荣比肩皇家,甚至多有皇帝王爷驾临拜谒,家族后世荣耀无比,可视为民间最豪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说“关林”,也就是坐落于河南黄河南岸九朝古都洛阳的那位人称关公的埋首之处,是他忠烈义勇魂归所在。都知道,这里只埋着他的头颅,也算灵魂有归。关公的墓葬同孔林一样也称做“林”,故为关林。但区别是孔子为“文圣人”,而关公为“武圣人”,他代表的是勇武忠义,也就是供习武带兵者祭拜求愿之宗庙;另外和孔林类比还有一个不同点则是:孔子系纯粹的“文祖”神佑,而关公则神通格外广大,不但保佑兵家武士,还能满足世人的求财求子求官求禄求喜求福求平安等诸种祈愿,几乎无所不能,人家会的他也会,人家不能的他也能,所以香火历来也极度旺盛。
还必须要说的另一座则是“袁林”,这是坐落于黄河中游北岸安阳的那位同孙中山携手捣毁清王朝大厦的、出生于河南项城县的、姓袁名唤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又作洗心亭主人的中华民国首任总统,后又擅称“洪宪皇帝”的埋骨之处。
袁世凯的归魂葬身有点啼笑皆非,本该称“陵”无疑,最后弄成“林”了。其生母亡故时,当时他虽然已是直隶总督,官势已倾朝野,但在老家却是个“二等公民”。旧时代皇帝老儿皆是三宫六院,嫔妃结队成群,而富豪大户达官贵人大多一妻多妾,因为他袁宫保的母亲不是他爹的妻而是妾,尽管他妈是头一个娶进来,但订婚时间比二哥世敦他妈晚半拍,而“正妻”的身份是按订婚时间确定的。按旧时代祖制,妾死后是不可与丈夫同埋一穴的,“同穴”的只能是“正妻”,而妾必须在稍远点的靠边缘之处单独躺着。他生身母亲去世后,慈禧太后为拉拢他这个朝廷重臣,追封其母为“一品夫人”,旨在为他解决这个难题,还派河南省总督代表朝廷去项城哀悼,如此荣耀世人能有几人摊上?袁某事先意识到这事必有难题,护送母亲灵柩返乡时本心想着带上西太后这张王牌,把母亲跟父亲合葬在一起不会有问题了,但万万没想到,他的二哥也就是父亲的正房嫡出儿子袁世敦,坚决反对袁母和生父袁保中合葬,因为祖上的规矩就是如此,小妾只能另起小坟而不能与其丈夫同穴,这让身为朝廷大员的袁世凯非常难过且难堪。
袁世凯本以为自己当了大官,又有西太后敕封,二哥会屈服让步,谁知道袁世敦倔犟无比,死活不吃他这一套,哪怕后来老袁动用了很多亲朋关系来说合此事,可他这个䦆头柄似的同父异母的二哥就是不买账:你官大你有国法,可到家来你就得服从家规,国法再大,在家里大不过家法。直把袁世凯气得牙根痒痒,甚至动了杀机,还是他的心腹徐世昌好劝歹劝,才让他硬生生地伸长脖子忍下这口恶气,吞下了这颗难咽的苦果。最后,袁总督一气之下,索性退出袁家祖墓另立门户,跑的远远的,将母亲安葬在他曾经韬光养晦过的安阳彰德洹上村,并遗言他百年后在此陪伴守护生身母亲,以尽晚孝。后来,他在先当总统后登墀坐“龙椅”当“皇上”,之后又遭举国讨伐的“护国战争”之内外交困中,于2016年的6月6日病死北京,内战也就戛然而止。战争之钟虽然停摆,可如何安葬老袁却让北洋大臣们犯了难——无论是按之前的总统身份还是按薨命时的“皇帝”身份,其坟墓都应该叫做“陵”,可如果叫做陵的话,就等于事实上承认他的皇帝名分,弄不好还会惹恼南方那些反对他称帝的军事集团,再度兴兵讨伐;若叫“袁塚”或者“袁墓”更是滑稽万分,根本说不过去,这让他的内阁大员们大伤脑筋。最后还是段祺瑞灵机一动,想出个折中主意——用“袁林”如何?徐世昌黎元洪吴佩孚张勋诸大员皆曰大可。这样既避开了敌对锋芒,又没有降低寝葬地位,也保住了规格和颜面,治丧者无不称妙,虽然其间袁大头的儿子仍极力坚持称陵,后经徐世昌们反复劝说,只好接受“建林”方案,于是就有了另一座“非林”的“林墓”。这也是古今一桩奇异古怪的特例,也就“有故无缘”的多出了这么一座本该是“陵”的“林”来。
无论怎样说,一个国家头号人物的归寝,都会有他无法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当时若是他二哥袁世敦能稍稍退让一步,将袁世凯生母一同陪伴其父,一左一右不就中了吗?可愣是没成,大人物终究是家族后代和故乡的荣耀啊!如今举国都在开发旅游文化,项城人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安阳人经济收益丰盈,而他们尤其是袁氏的后代只能“望林兴叹”了,如今就算勉强修复一下袁家老宅,也远远不及安阳中西合璧的袁林辉煌,家乡袁寨虽系总统故居,毕竟那是他袁大头“被驱逐”而含恨离开的地方。据坊间议论,说如今的袁氏后人多有对袁世敦的怨怼之言,抱怨袁二哥不该拒他二妈入老坟,但也只能带着苦笑吞咽下那难言的无奈。话扯远了,赶紧拉回来!
按照古往今来这种惯例——除袁林之外,“林”是作为“至圣先师”圣祖的归寝来命名的,但放眼四望,发现还有更多的圣人墓地没有叫做“林”的,即使嫌“坟墓”不好听也只能换成“园”,我不免心生丝丝疑惑,其因何也?如我们老家漯河那位著有《说文解字》的字圣“许慎园”、南阳张仲景的医圣祠、许昌的画圣吴道子、还有什么酒圣、茶圣、书圣、纸圣、兵圣等等,皆未称“林”,吾自揣度,只怕是要经皇家加封才敢用吧?细考孔关之“林”,千百年来都不止一位皇帝为之加封。据说东北还有有一座“张官林”,说是张作霖的墓穴,居然也称“林”?是真是假,妥或非妥,我没到过访过,也没查到权威资料,不敢置喙。
大千世界,百变长史,纷繁社会,无奇不出。感谢汉字,仅仅一字之差,仅仅划掉拼音中韵母尾巴的一小构成部分“g”,竟然化解了一道天大的难题,暂时避免了一场大内战大乱局,除了人类,哪个物种能有这般智慧?
中华民国早期,旧意识形态没消亡,新思想观念已盛行,旧新并陈,新旧同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南京为他修了归寝之墓,也叫做陵,即“中山陵”,只怕应该是中国最后一座“国君式”陵寝吧?新中国建立后,“塚”没人再新建过,所建凡能称作“陵园”的墓葬已不再是那些最高领袖人物的归宿,而是“还陵权于民”了,当然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特殊贡献,或是被官方命名、追认的那些英勇无私献出宝贵生命的人。只是,通常不是把这“陵”之荣耀命名给某一个人,而是群体性的纪念地——“烈士陵园”。同时,普通百姓也不用忌讳“僭越”罪名,即使最低的地位、最穷困的人家,也敢逾矩将“坟”称作“墓”,甚至立碑栽树修个“小园林”也无妨了。
这是政治的的清明,也文化的开化,更是社会的进步。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舞笛,本名:蔡全胜。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长期工作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群艺研究会会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职工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平顶山作协卫东分会副主席,多家网络平台签约作者。曾出版有《人在旅途》、《成功之路》、《借题发挥》三部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