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未病思想论述呼吸系统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预防内容包括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对于健康人来说,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一.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气不足是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未病先防,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入侵两方面入手。

1.增强正气可以通过:

1).顺应自然。《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遵循四时变化规律,衣着、饮食顺应自然,使起居有常,动静合宜。

2).调神养性。中医学非常重视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情志太过不仅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而发病,也可损伤人体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所以,调神养性,是增强正气的一个重要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尤其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传染病时,不要惊慌,保持好的心态。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机和顺,人就不会生病。通过调神养性,又可以改善气质,优化性格,增强自身的心理调摄能力,起到预防疾病的功用。

3).护肾保精。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房室勿令竭乏,即性生活要有节制,不可纵欲无度以耗竭其精。“男女之间正常的性生活,是生理需要,对身体是无害的。若性生活的不到满足,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但性生活过度,必导致肾精肾气亏损而使人易于衰老或患病。

4).锻炼体魄。古人养生,注重形神合一。《吕氏春秋·达郁》: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为例,阐释人体”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道理。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脏腑功能旺盛,并可借形动以济神静,从而使身体健康。锻炼要点: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调摄饮食。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偏食,注意营养搭配。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食物的寒温属性进行合理搭配,如药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在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期间,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具有“药食同源”的食物,如百合、绿豆、菊花、黄芪等。

2.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避疫毒,通过居家隔离、佩戴口罩等措施,减少疠气相互传染的几率;通过清洁消毒,通风换气等措施,保持环境卫生。加强监测,防止水源和食物的污染。

2).针灸、推拿、药物预防。在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期间,可以服用一些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如板蓝根、大青叶、贯众、玉屏风散等,或者通过佩戴香囊、针灸、推拿的方式,以达到扶助正气,防止病毒侵害的目的。《素问·刺法论(遗篇)》记载:“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

二.既病防变

1.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力求做到正确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传变。早期诊治,原因就在于疾病初期,病位尚浅,病情较轻,正气未衰,病较易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正确的诊治越早,疗效越好,如不及时诊治或者误治,病邪就有可能步步深入,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更加困难了。

2.防止

传变包括阻断传播途径和先安未受邪之地。尤其就呼吸系统疾病,如果在伤寒病早期太阳病阶段采取正确的治疗,则是防止伤寒病病势发展的最好措施。温病多始于卫分证,因此卫分证阶段就是温病早期诊治的关键。如果温热病伤及胃阴时,其病变发展趋势将耗及肾阴,清代叶天士主张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养肾阴的药物,以防止肾阴的耗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