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18:十岁男孩与女同学发生纠纷,被家长刀刺身亡!/应激心理的变化

                 认知改变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对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资源进行认知评价,随即出现对应激的反应,个体同时对反应的结果也进行认知评价。
若反应结果对自身有利,则增强了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对自己的评价会趋于正性,对环境变化也趋于正性评价,增进了个体在未来生活中减少应激的信心。
若反应结果对自身不利,则会出现对自己和环境均趋于负性评价,降低了自信和自尊,降低了个体在环境中克服困难的动机,倾向于将环境中的变化过多地评价成为应激源。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九日上午,上海某小学发生持刀伤人致死案件,嫌疑人是该校学生家长。
起因是女儿与受害男生发生纠纷,女孩父亲将男生刘某刺伤致死。
具体原因警方尚未公开。但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对该事件予以分析,从中吸取教训很有必要。
孩子之间的嬉戏打闹都是正常现象,只要没有发生明显的伤害后果,家长最好不要过多过早参与其中。
如果发生轻微的伤害行为,由学校和老师从中协调,对打人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可由该学生和家长,共同向被伤害学生和家长当面道歉。
同时,对于打人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惩戒,使其认识到错误,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促使其从小养成遵守规则,讲究文明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如果发生了明显的伤害行为,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学校和老师要及时协调双方家长,对受伤学生予以积极治疗和适当赔偿。
对于被打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安抚,以免造成心理伤害。如果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纠纷的发生,也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学会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作为家长,双方都不要护短,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有时候受到身体伤害的学生,也可能是事件的始作俑者。
学校和家长要客观公正的处理好每一次学生纠纷,以免造成冤假错案,给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阴影。
作为家长,平时要教会孩子适当的防范措施。一般不提倡教育孩子对同学的攻击和伤害行为,毫无原则的忍让和迁就。
要管好自己的孩子,不要随便欺负别人,如果管不好自己,最后吃亏的必然还是自己。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不加管教,总会有人来替你管教,熊孩子迟早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家长要提醒孩子,一旦遇到不友好的同学,可采取避让和反击并取的方法,就是在主动回击的同时,及时求助老师和其它同学。
否则,就会使熊孩子错误地认为某同学软弱可欺,并助长其凌强欺弱的习惯,对未来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作为十岁的孩子,无论何种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只要没有造成伤害后果,作为家长最好不要介入,更不能以武力直接介入孩子的纠纷。
人要保持理智,冲动是魔鬼。也许受害男孩的家教存在严重问题,但不排除女孩的家教也存在问题。
虽然女儿受到了委屈是事实,爱女心切也能理解,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家长对男孩施暴、甚至杀害男孩的理由。
杀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相信犯罪分子很快就会得到法律的惩罚。
目前,校园暴力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减少或杜绝校园暴力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