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南,曾经吃水那么远,又那么近;如今那么近,又那么远!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家 乡 的 水
老家信阳,中原水乡,河塘水库,遍布豫南。
小时候,家住在南部一个小街上,一条小河从大山里奔流而下,绕着小街蜿蜒而过。挨着这条小河附近,南北中有三口古井,养活一街的乡亲。
那时,家家户户吃水靠挑水,两只水桶、一副扁担、一口大水缸是每家必备的用具,而挑水,是一项必须日常家务。
每日清晨或傍晚,是古井边最热闹的时刻,每家都要来回几趟才能把家里的大水缸灌满。井边围着妇女、老人、小孩,淘米、洗菜,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挑水是个力气活,几乎男女老少都挑过水,当然父辈是主力。年长累月几乎每天都少不了,距离水井近还好,远了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冬天雨雪天气,很容易滑倒。
一根扁担两头镶着扁担沟,挑着桶到了井边,如何利用扁担钩续在井里,拉扯上来一桶水就需要技巧了。力道使的不对,要么桶在上面飘着,要么直接沉了底。
那时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两口古井,离村不远的地方,田边地头,往往一颗粗壮的大树下,就是一口深井。
放牛、干农活、走亲戚、赶集地走累了,就会到井边大灌一通,井水一般都清澈甘冽,一瓢下了肚,人顿时精神为之一振。
这种吃水方式,是最古老的,所以,很多古井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家开始在自家院子里打井,用新式的压水井。这种用简单物理原理的机械取水装置,由于廉价方便,很快在乡村普及。
大约在我小学二年纪时,家里也打了压水井,算是比较早的。压水井的出现,大大解放了人力,再也不用辛苦天天挑水了。
自从有了那口压水井,我仿佛多了一份无言的幸福与骄傲,天天自告奋勇去压水。水井边,永远都有一个水桶,压水需要舀一瓢水倒入做引水。
由于力量不够,我总是先把井把抬高后,用全身的力量把它压下来,看着一股清水涌出,特有成就感,很快压满一桶。
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每家压水井井水质、水量也不同,早期的水质区别主要在于清亮与否,有的地方过滤差些,水浑些。姥娘家背靠一座山,家里压水井水质非常好,水量又足。
有些年份,天干,很多家水井都断水了,唯有姥姥家还能压出水,很多邻居就去她家取水。长这么大,只有一年信阳大旱,断过一两天,直到今天那口压水井还在工作
大约十多年前开始,家乡用水方式再一次发生变革,不少有条件的家庭,开始购买潜水泵,安装水管,将井水抽到楼顶,在通过水管流到厨房卫生间,用上了自来水。
这种用水方式的变化,直接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可以用上抽水马桶、热水器等现代化设备了。老式的扁担、水桶、水缸乃至压水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又过了几年,一些乡村集镇开始安装自来水,终于用上城市最便捷的用水方式。
然而,慢慢的,人们发现,一直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家乡的好水,开始变了,井水不那么清澈了,方便的水龙头打开后,常常会淌出浑浊的水。
尤其这两年返乡,走亲串户,惊讶的发现,一些背靠大河、临近水库的家庭,居然装起了城里才用的净水器。
遍布的生活垃圾、污水、养猪场脏水等流入了河道,一些有厂矿的地方,更是不忍直视。地表水、地下水遭受污染。没有多少现代工业的豫南山水乡村,沦落到需要净化喝水的地步,这真是一种莫名的悲哀与讽刺!
家乡的三口古井,如今,一个掩埋在布满垃圾河道中,另外两口早已被盖起的新式楼房填没,我家的那口压水井也早已填埋,姥姥家那口甘甜不竭的水井,由于舅舅的远走他乡,荒废多年。
曾经,挑水的日子,我们吃水那么远,而又那么近,而今,自来水的日子,我们吃水那么近,而又那么远。
我想起哪一首歌: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
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
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