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俊 | 孝义清明节礼俗
往期回顾
▼ 点击收听 ▼ 主播 | 苏丹
作者:王致俊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子骊姬,要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次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而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吃不起苦头,大都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的人,一直跟着晋文公,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绝无援的流亡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于是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考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晋文公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了官职,唯独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一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歌谣传至了晋文公耳朵里,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便背着老母一起隐居到绵山里(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建议,“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烧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想把他逼出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可介子推是个硬牌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大火息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这样,介子推母子俩被烧死在绵山上了。晋文公闻介子推抱火焚亡,即令将其葬于绵山,修寺立庙,并改山名为介山,今日介休县也由此而得名。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当地人民可怜他的遭遇,尊敬他的品德,每逄这天,大家都禁止烟火,来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孝义老百姓还用面粉和着枣泥做饼,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来祭奠他。这便是后人所说的“子推燕。”直到现在,寒食节还有门插柳的风俗。今日已演变成为小孩在清明节用柳条编织成圈戴在头上的娱乐,而清明节的射柳比赛也源于此。
有趣的是,寒食节的插柳习俗,原本为禁火,但总不能老禁火,于是到了次日清明节,就重新用柳枝取火。后来又发展到檐上插柳,以柳枝是否青焦来占验晴雨天;妇女还用柳条插于鬓旁,以为能驱毒明目。以后又演变成在这一天植树,所以,古时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然而,沿续了很长时间的民俗,直到1915年才正式规定下来。由于孙中山先生提倡植树造林,后于1929年又把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阳历)改为植树节。到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现在,孝义清明节的礼俗主要是祭祖扫墓、踏青春游、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