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戚毕合作,70年前创造的商业奇迹和成功秘笈
01 戚雅仙,毕春芳 -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中唱群星
这是一段明星的传奇往事,也是一个上海私人民营剧团创业、成功的经典案例,更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品牌塑造、人性涵养的启示。
1958年《王老虎抢亲》剧照
03 戚雅仙,毕春芳 - 王老虎抢亲-寄闺 中唱群星
吴越、傅幸艺访谈:好听不好听,流传就证明好听,不流传就证明不够好听,流派是流出来的
“瑞金剧场旁边有条升平街,这条升平街离瑞金剧场有半条马路,是条弄堂,戚毕的戏红到需要背着被头铺盖排队买票,队伍一直转到升平街。这种情景就同现在年轻人痴迷歌星一样。
当时的上海,没有电视,电台相当重要。她们当时一天演两场戏,下午和夜场,上午是要去唱电台的(电台直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档案馆里,最多的就是戚毕的录音。
从50年代往后,戚毕这个民营剧团一直保持在演出,在舞台上演出。三编三导一直在给她们写戏。票房跌到七成是要换戏的,所以必须要有人看的好戏。”
戚毕《梁祝》剧照
“1957年年底,戚毕都搬到陕西北路30弄6号同一幢房子里了,楼上楼下。我妈已经结婚了,在三楼,戚雅仙搬进二楼,还没有结婚,是同妹妹一起。一楼是个画家,叫张光,民国时已经出名了;因为她把画捐给了国家,所以政府领导包括陈毅市长要照顾她,让她带着她的孙辈,还有阿姨保姆,搬到这里。曾有段时间,我爸爸出门“下放”工作,说这整幢房子只有我一个男性的。戚雅仙58年结婚,戚老师的两个孩子是出生在陕西路,我弟弟也是出生在这幢房子里。戚老师先看到毕老师生了我这个大儿子,就说“过房”给她,所以我叫戚老师“亲娘”,我一路叫她亲娘长大的”
1975年戚雅仙、毕春芳两家在苏州
“上海40年代的有些状况已接近和等同于当时欧洲的状况,包括品牌可以如何诞生。美国品牌有美国的做法,快销,速决速战,规模,铺天盖地;而欧洲的品牌比较长期主义。那些长期的国际品牌,还都是创始的人名,当人在做,从而积累和获得声誉;既然当人在做,就急不了,慢慢来。戚毕其实也是品牌,她们做了什么才成功呢,实际上我们现在能够体会到:台上台下,她俩也都一辈子在认真做人。
从年轻,到中年,到离开我们,她们做人做得很精彩,所以留下品牌”
戚毕世交王丹凤前来祝贺“毕春芳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