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东坡去旅行:留存在东坡诗中的广州白云山蒲涧寺

广州白云山,这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自古以来拥有“羊城第一秀”的美誉。因为仰慕东坡,我于黄昏时分,从濂泉路濂泉门进入白云山,前来登高访古。

沿着百步梯漫步,天色渐暗了下来,一路只觉林谷幽静,溪流潺潺,隐约一股花草的清香,如影相随,我想着这是来自蒲草或含笑花的气息。当景区路灯亮起,下山的游人惊奇我此时的上山,却不知我正感受的,是东坡馈赠给这片胜地的诗意。

相传在秦末,高人郑安期隐居这里采药济世,渡劫成仙,羽化飞去。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被贬惠州,途经广州时曾畅游白云山。此时的广州,尽管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相对于北宋的都城来说,依旧还是边陲之地,遥远偏僻,酷热难当,瘟疫盛行。东坡在白云山访古刹,与住持信长老涉蒲涧,观濂泉,写下《广州蒲涧寺》一诗: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自注:山中多含笑花)

此诗前四句写白云山林木森森、濂泉飞瀑的壮观美景,颈联写蒲涧寺的历史变迁和民间传说,末句借山中含笑花之口,笑如秦始皇之类那些痴迷妄求登仙之人。 全诗很好地表达了东坡被贬途中仍然襟怀坦荡、旷达自然的那种人生境界。

东坡还写了一首《赠蒲涧信长老》:

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
予始录子美诗遗之。)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
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

这首诗送给认识不久却相谈甚欢的信长老,写得很有意思。诗中首句提到优昙钵花,现在我们都知道“昙花一现”这个成语,但古时昙花是一种神秘玄妙之物,佛典《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云:“佛告舍利,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法华经·文句四上》说:“昙钵花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统治四大部洲的佛)出”。唐释玄应所撰《一切经音义》描述它的形态:“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果实。”因此,东坡开句才有“优昙钵花岂有花”之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无花果乃映日果,即广东所谓优昙钵。”干脆推断优昙钵花属无花果类植物。皆因时人难见昙花开放之故。

“问师此曲唱谁家”,东坡曾在杭州作《南歌子·师唱谁家曲》: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此处用来戏问信长老宗嗣出处。

“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杜甫有诗《桃竹杖引,赠章留后(竹兼可为簟,名桃笙)》,传说安期生吃的仙枣巨大如瓜。已到拄竹杖的年纪,却不妄想求仙登仙,东坡用两个典故表达了其安之若素的坦然心态。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闲坐时有虎出没不感到害怕,安眠庭院充耳不闻鸦鸣,东坡称赞信长老禅境高深。

“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支许:东晋高僧支遁和高士许询的并称,两人友善而善谈佛经与玄理。快意的旅游,无关风景,同行之人才最重要。东坡把自己和信长老比作支许,对这次蒲涧之行收获之丰极为满意。以至在其后所作《发广州》诗中,还特别提到蒲涧寺清晨的钟声,“蒲涧疏钟晓,黄湾落木初。”

东坡到达贬谪地惠州后,有天听说广州发生瘟疫,他又主动写信给好友广州太守王古(敏仲),建议从蒲涧的滴水岩下凿石槽蓄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拼接成管道,顺着地势将泉水分引到城内各个小石槽给居民就近取用。工程完工后,广州居民饮用到来自蒲涧的泉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发生瘟疫。东坡的蒲涧之行,不仅给白云山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忆,还给广州百姓带来了健康的福音。

千年过去,蒲涧寺消失无存,国内研究东坡行踪的著名学者李常生先生认为,其遗址大致在濂泉门南面沈海高速广州支线高架桥附近。此处现有蒲涧路和濂泉路相接,旁边还有小区名“濂泉居”。和网上搜得一幅旧图比较,大体位置还真没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