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从那片热土一路走来 作者/杨淑华

公众号第98期

从那片热土一路走来

杨淑华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我下乡至今已是52年了。那是1965年的7月8日,当时我才17岁,从唐山路南区下乡到遵化县西龙虎峪公社燕各庄大队,直到1978年8月返城。13年多的农村生活,铸就了我一股艰苦创业精神,滋养着我在平凡的人生路上走过的风风雨雨。
人生转折
下乡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当第一天劳动收工后,我拖着瘦小的身躯返回住处的路上,一股辛酸涌上心头,仅一天的农活就几乎把我摧垮了,刚到租房老乡家,一进屋倒在炕上,止不住的泪水顺着面颊淌了下来,手上磨起的血泡钻心地痛,眼前浮现出亲人和生我、养我的家,后悔孤身背井离乡走了这一步。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平时爱说爱笑的我,一言不发,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其他的青年也都垂头丧气地打不起精神来。老支书熊德禄看到这种情况,就把我们一批去的42名知青从分散在22个生产队里集中起来,成立了知青创业队,他和几名老农带领我们到荒芜了几千年的南山,开荒造田、植树造林。每天,一边和我们摸爬滚打地干活,一边给我们做思想工作,还带我们上西铺学习艰苦创业的“穷棒子”精神,上沙石峪学习“万里千担一亩田”的愚公移山精神,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从那时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渐点点滴滴地浸润着我的思想。
北方春旱少雨,栽树浇水,可山上找不到一滴水,要到山下3里以外去挑,以前在市里吃的是自来水,更何况在家里我不是头大的,上面有哥哥,根本就没摸过扁担。我又瘦又小,扁担放在肩上都打不起来,只好把扁担钩网上半环,挑上装满水的桶两手使劲扶着扁担里拉歪斜地晃着走,到了山上更麻烦了,想歇会儿,都是斜坡没法放下。头一次,实在挑不动了,身子一歪,连人带桶从山坡滚了下来,弄得浑身上下像个泥人似的。好心的老农看见了心疼地说:“姑娘别挑满桶了,先挑半桶试试。”这样凑合着干了半天,回去后,男青年帮我把扁担钩去了一节,那天我硬挺着顶了下来。别看我人小体弱,可我天生有一股子颦劲,从那天起收工回来,吃完晚饭,人家都躺在炕上休息,我就偷偷跑到院里借着月光练换肩,练出了一副铁肩膀。3年的光景,我和4O多名知青战友们在老支书和几位老农的带领下,从山下担水10万担,荒山育林600多亩,栽各种果树10万棵,修梯田500亩,使2500多亩荒山秃岭初步变成了花果山、米粮川。3年里,我也学会了大部分基本农活,锻炼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农业劳动者。
奋力前行
随着岁月的逝去,我逐步融入了农村,融入了广阔的天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融入我的劳动和生活,支撑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力行进。1970年初,我与一同下乡的知青结婚了,在燕各庄村安了家,刚结婚时,正好赶上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我们以无比的激情投入到了学大寨热潮中,我一天婚假没休,就加入开山造田劳动的行列。数九寒天,山里飕飕的西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得一样疼,凿山开石、刨冻土像蚂蚁啃骨头似的,修一块几米见方梯田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抡镐扶钎又不能戴棉手套,双手冻得肿起来像两个小馒头似的,每天收工后按老农教的煮茄子秧水泡泡,第二天又接着出工。在恶劣的环境下,日复一日确实非常辛苦,可是看到新修出的一块块梯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尤其是返城后,每当回村看到山上梯田里果树飘香、庄稼满坡的景色,更觉得当年的付出值得。
那时,农村种地肥料十分短缺,新开的地都是生土,肥小了种什么也长不好,春季施肥不足,只得加大后期追肥。到了8月份雨季,阴雨连绵,千不了地里的活,队里组织知青上山割荆条汉肥,那时我已怀孕8个月,队领导照顾我休息,可看着知青们都上山了,我的翠劲又上来了,拖着8个月的身孕,冒雨背上筐拿着镰刀就爬上半山腰去割荆条。雨越下越大,割了100多斤荆条背着下山,脚踩在泥泞山坡路上,一步一晃踉跄着往下蹭,不小心一步没踩稳,顺着山坡就滑了下来,幸亏了一个男知青赶到扔下自己的筐拽住我,要不真不知道摔成啥样。13年多的农村劳动和生活,确实累也确实苦,尝尽酸甜苦辣,可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
逐梦终身
当我下乡11年时,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当时,我丈夫已返城工作,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又要出工又要抗震教灾,还要照顾孩子,由于多年的超强度体力劳动我患上腰肌劳损、类风湿关节炎,经常腰疼,每天要针灸和做组织埋藏治疗,而我凭着那股不服输的精神,支撑起一个家,知青们一批一批陆续回城工作了,我和几个小孩妈仍然坚持在创业队劳动、生活着,直到1978年底,我们才最后离开曾经为之奋斗了13年多的燕各庄。
回城后我被分配到橡胶厂当工人,我仍然像在创业队那样毫不惜力地工作,同车间的年青工友看我工作那勤快劲都说:“大姐,您哪来的那股劲,干活没够?”我总是笑笑说:“下乡练出来的。”橡胶厂工作20多年,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退休后,我旧疾复发,动了一次大手术,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助骨变形压迫心脏别除3根,留下了缝合75针的伤口。这时,儿子技校毕业分配了工作,可女儿毕业找不到工作,为了鼓励孩子自己创业,我自己租房开了一个小卖店。女儿看我大病初愈,又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尚能独自操持创业,深受启发也学着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如今成为一个较有成就的个体经营者。
回想下乡13年多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受益终身的财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年近70岁的我,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虽然碌碌无为,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为社会履职尽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