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下)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我对迁民老学校最后的记忆是1976年,我们在迁民新校区上初中一年级,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迁民在拆除的那栋老学校房子平整的地面上,搭起灵棚集中悼念毛主席。毛主席画像坐南朝北挂在灵棚的中间,横幅是毛主席永垂不朽,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自制的黑袖章、小白花,能让眼泪浸湿,全国悲痛举世哀悼,场面壮观让我现在还清晰记起。

悼念毛主席的场景是我们二年级搬新学校以后的事了,老学校的中楼和西楼以及南边的瓦房和厕所,什么时候拆除变成了现在的民房,我几次现场察看比对和遐想,都已回不到那时的模样。原因是我1977年9月到县城上高中之后,再很少回迁民村没有了记忆,迁民村老学校的消失随排房建造而消逝。迁民老学校的样子,永远在我梦里!童年的快乐时光,永远不会抹去!

(2021年2月26日)

迁民老学校沿革

迁民老学校开办于民国初年,开始就办在村中间的一座陆神庙里,当时叫淇县第四完全小学。

学校有三座平房和一幢小楼。正房三间是老师的办公室,正面北墙放了一张条几,上面摆放着龙王、牛王、菩萨、火神等六位神像。还有东西两厢房,都是三间,是学生上课的教室。在两厢房南边不远是一幢五间两层小楼,分为四个教室。院里还种着两棵木槿花树,还有一口铸铁大钟。

1937年日寇侵入淇县后还叫淇县第四完小,校长是本村人,叫纪东沂,字蒙泉,号若虚。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学校更名为淇县青龙镇国民完全小学。在当时当地,迁民村算是个大村,土地比较多,村里富户也不少,士绅比较开明重视教育。为首的叫王扶东,字仲禹,他是首户,由他主持学校事宜。校长是本村的张鉅文,字继质。教师有纪东沂、纪东亚(字冠五)、纪东洛、张发荣(字兴华)、关锡儒、薄明善(字复初)等,除了关锡儒都是本村人。后还从外请来一些教师有淇县城里来的李忠贤,还有教算术的常玉儒等。学校教师素质都很高,教师教学都很认真负责,学校越办越好。名气辐射方园很远,不少学生跑几十里来这里住校读书。

迁民学校管理比较规范,每天早上到校先开朝会,随后有半小时的写字时间,低年级描仿、中高年级临帖写大字,老师还要认真批改,对写的比较好的字或好的笔划都要圈上红圈以示鼓励。下午最后一节是课外活动。下午放学时全校师生还要在操场集合站队,校长还要对全校师生讲话,表扬这一天的好人好事、批评违犯校纪的人和事。晚上住校生和本村的学生都要上晚自习,那时没有电,都是点个煤油灯或香油灯。学校造就了不少人才,全国解放前后外出参加革命工作的就有二百多人。

1943年,学校把三座平房拆后盖起了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平房),有六个教室,一个礼堂,还有个办公室,总共二十四间。中间还有个三米宽的走廊,一楼走廊的北头有一个上二楼的木质楼梯。六位神像也都摆放到了一楼走廊楼梯后边。

1945年,学校又盖起了一座单排二层砖木结构的西楼(瓦房)。一楼有两个教室、一间办公室,楼上七间通着,是学生宿舍,在楼的南北山墙外,用砖石砌好了上楼的楼梯。在中楼和西楼的前面是一个兰球场。南头盖了五间平房,分别是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房后东西两头分别是男、女厕所。学校大门在南屋东头北面,座西朝东,是三间平顶房,学校走的是农村盛行的东南门。校门外南边还有一个大操场,只是地势低洼,夏季常有积水,冬春季还可使用。

1944年,学校办起了初中,校名叫朝歌中学,校长是本村士绅王扶东。初中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淇县解放前夕,很多从这所中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到山西长治解放区军政大学投奔革命工作,或在地方参加了革命工作。1947年3月7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淇县城,淇县解放。但是国民党地方残余势力仍盘踞在卫河以南汲县农村地区,经常骚扰我们,形成了拉锯形势。随后,由於时局不稳学校暂时停办。

1948年秋末冬初,淇县人民政府根据形势发展,在老解放区庙口村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筹备全县恢复学校教学事宜。拟定在淇县城里成立淇县第一完小、在西岗村成立淇县第二完小、在迁民村成立淇县第三完小。迁民村纪东亚先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回来后,先找人把西楼下两个教室进行了简单修整,然后就开学了。

学校经过全面整修,1949年春节后全校就正式开学了。县教育科派来了新校长,叫王树兴,林县人,讲历史课(1952年调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去了)。中心学校校长刘泽普,解放前是地下共产党员,淇县小河口人,除担任三完小的课程外,还负责兼顾周围村庄的初级小学有关事宜。教师有泥河村的郭美与(语文教师)、淇县城里的薄宏济(语文教师)、淇县城里的郝玉福(音乐教师)、淇县城里的簿作善(珠算教师)、还有淇县城里的李玉华,教算术。本村的教师有纪东亚、张发荣等。1950年春,省里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招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到平原来工作。分配到迁民淇县第三完小的有北京人贾承勋,教语文;天津市人付占鸾,教自然课;广州人杨威廉,教历史课;淇县枣园人刘新吾,老河南大学毕业,教历史和语文课。那几年,迁民村淇县第三完小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肯定,学校越办越好,名誉辐射至附近几十里的村庄,很多很远的外村学生,又慕名前来住校读书。淇县第三完小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迁民村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村。

(学校沿革由迁民张巨孔先生根据老辈人的回忆整理,文章中全部绘图也由迁民张巨孔先生提供。)


(0)

相关推荐

  • 郭村一中的前身知多少

    今天坐落在郭村镇新区的郭村第一中学(简称郭村一中),她是2012年9月由原塘头中学.二姜中学两所学校撤并整合而成的,是在约四万平方的空地上兴建的高标准现代化的新校舍.校园内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及餐 ...

  • 百年校钟

    吕    全 校钟在日本鬼子与敌伪汉奸进村时,当当当响起来,告知远近村民,加强警惕与防范. 校钟唤起了师生的觉醒,淇县第三完小先后向抗日前线和革命圣地延安输送了进步青年赵建影.纪东汉.纪东江.纪西林. ...

  • 【石刘栋】花马国里尽朝晖

    [摘引]五中的良好校风有口皆碑,吸引了不少丽江大研镇.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的莘莘学子到五中求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丽江地区前茅,尤其是1983年到1987年的中考获丽江地区"五连冠&qu ...

  • 特岗教师扎根山区多年,一师一校,他用青春无悔换得百花争艳

    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别人想着如何在北上广打拼留在大城市的时候,他们逆流而上义无反顾选择投身于西部农村教育的广阔天地,深深深扎根西部偏远山区,他们就是中国农村新一代的守望者--农村特岗教师. 笔者的一个朋 ...

  • 家长眼中的五完小/老邓说事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家长眼中的五完小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还不到我国人口的1.3%,充当过家长这一角色的却几乎达到100%.自身有 ...

  • 电厂完小举行课题开题论证会

    以研兴校,以研促教 电厂完小举行课题开题论证会 9月14日,电厂完小举行耒阳市级课题<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开题论证会,此次开题论证会由副校长李蓉主持,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 ...

  • 灶市完小召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专题培训会

    灶市完小召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专题培训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新学期课题组工作的顺利开展,2021年3月10日,在"教育惩戒"课题组的建议下,耒阳 ...

  • 创建 “优美村小”,家门口有了让人满意的好学校!

    3.转载请注明出处 连云港市赣榆区现有小学147所,在校学生10.37万人,其中村小109所,学生3.7万余人,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在村小就读.由于历史原因,村小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发展较慢. 为促进农村 ...

  • 安平县夏里村完小——一个神秘的红色学校

    早就听说安平县曾经有有一所夏里完小,虽然学校时间不长,却走出了将军.部长.知名作家,传说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曾在此驻足,著名作家孙犁曾在学校上课,当时冀中军区负责人吕正操.程子华也曾在此开展工作,讲 ...

  •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上)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图/张巨孔 2021年春节,发小们有机会在一起,聊起了过去,谈到上学时光,聊到我们的启蒙学校,迁民学校老校区,我们都叫她"迁民老学校".迁民学校是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下)

    迁民合作社(下) 文图/陈志民 "鸡蛋换盐两不找钱",说的就是发生在合作社里的一个交易过程,那时家家户户都没几个钱,家里养几只鸡,下了蛋不舍得吃,拿到合作社去换成需要的商品,如:盐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上)

    迁民合作社(上) 文图/陈志民 母亲吩咐道,去,去合作社(供销社)打点儿酱油.这是难忘的儿时记忆. 母亲提到的合作社就是迁民合作社.那时的合作社就像是现在的超市,过去说的农村商店.过去的商店不像是现在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挣工分儿(下) 文图/陈志民 看红薯地和送扇镰看起来活轻工分儿好挣,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在胆量上还需要打磨锻造,在体力上也需要锻炼增长.比如看红薯,红薯地离村子 ...

  • 陈志民: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文图/陈志民 四月的一天,春风拂面,同学相约在古村落--淇县北阳镇油城村. 初中两年的同学相见,一下回到了四十四年前,青春激情顿时迸发,寒暄.握手.相拥,把上初中七 ...

  • 陈志民:小拱桥

    小拱桥 文图/陈志民 小拱桥,它建在我的祖籍后张近陈街自然村的村西赵家渠上,它也时长挂在我的心上. 我虽出生在后张近,但跟随父母在迁民村长大,现在工作生活在县城,后张近村成了我的老家和故乡.在九十年代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上)

    挣工分儿(上) 文图/陈志民 挣工分儿是按劳分配的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参与生产队的农活,按贡献大小记工分儿,年底分红. 我开始挣工分儿是在上了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12岁小伙子了,才允许干农活挣工分儿的 ...

  • 陈志民:哄母亲玩儿

    哄母亲玩儿 文图/陈志民 有个老年语说:"老换小是块宝".总结的很到位,很有哲理,我非常认同. 父母上了岁数,需要我们的照顾,我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比如,作 ...

  • 【卧虎诗苑】端午诗词/李庆国 侯少民 陈志生等

    心念屈原(外一首) 李庆国 屈原沥胆满忠诚 志士追随万代荣 百姓粽抛黄酒倒 龙王也懂世间情 屈原愤 屈原泪怒骂公知 放屁洋奴忘祖痴 有恨汨罗翻起浪 涛声五岳尽传之 端午感赋 侯少民 一部离骚传亘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