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下)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我对迁民老学校最后的记忆是1976年,我们在迁民新校区上初中一年级,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迁民在拆除的那栋老学校房子平整的地面上,搭起灵棚集中悼念毛主席。毛主席画像坐南朝北挂在灵棚的中间,横幅是毛主席永垂不朽,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自制的黑袖章、小白花,能让眼泪浸湿,全国悲痛举世哀悼,场面壮观让我现在还清晰记起。
悼念毛主席的场景是我们二年级搬新学校以后的事了,老学校的中楼和西楼以及南边的瓦房和厕所,什么时候拆除变成了现在的民房,我几次现场察看比对和遐想,都已回不到那时的模样。原因是我1977年9月到县城上高中之后,再很少回迁民村没有了记忆,迁民村老学校的消失随排房建造而消逝。迁民老学校的样子,永远在我梦里!童年的快乐时光,永远不会抹去!
(2021年2月26日)
附:迁民老学校沿革
迁民老学校开办于民国初年,开始就办在村中间的一座陆神庙里,当时叫淇县第四完全小学。
学校有三座平房和一幢小楼。正房三间是老师的办公室,正面北墙放了一张条几,上面摆放着龙王、牛王、菩萨、火神等六位神像。还有东西两厢房,都是三间,是学生上课的教室。在两厢房南边不远是一幢五间两层小楼,分为四个教室。院里还种着两棵木槿花树,还有一口铸铁大钟。
1937年日寇侵入淇县后还叫淇县第四完小,校长是本村人,叫纪东沂,字蒙泉,号若虚。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学校更名为淇县青龙镇国民完全小学。在当时当地,迁民村算是个大村,土地比较多,村里富户也不少,士绅比较开明重视教育。为首的叫王扶东,字仲禹,他是首户,由他主持学校事宜。校长是本村的张鉅文,字继质。教师有纪东沂、纪东亚(字冠五)、纪东洛、张发荣(字兴华)、关锡儒、薄明善(字复初)等,除了关锡儒都是本村人。后还从外请来一些教师有淇县城里来的李忠贤,还有教算术的常玉儒等。学校教师素质都很高,教师教学都很认真负责,学校越办越好。名气辐射方园很远,不少学生跑几十里来这里住校读书。
迁民学校管理比较规范,每天早上到校先开朝会,随后有半小时的写字时间,低年级描仿、中高年级临帖写大字,老师还要认真批改,对写的比较好的字或好的笔划都要圈上红圈以示鼓励。下午最后一节是课外活动。下午放学时全校师生还要在操场集合站队,校长还要对全校师生讲话,表扬这一天的好人好事、批评违犯校纪的人和事。晚上住校生和本村的学生都要上晚自习,那时没有电,都是点个煤油灯或香油灯。学校造就了不少人才,全国解放前后外出参加革命工作的就有二百多人。
1943年,学校把三座平房拆后盖起了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平房),有六个教室,一个礼堂,还有个办公室,总共二十四间。中间还有个三米宽的走廊,一楼走廊的北头有一个上二楼的木质楼梯。六位神像也都摆放到了一楼走廊楼梯后边。
1945年,学校又盖起了一座单排二层砖木结构的西楼(瓦房)。一楼有两个教室、一间办公室,楼上七间通着,是学生宿舍,在楼的南北山墙外,用砖石砌好了上楼的楼梯。在中楼和西楼的前面是一个兰球场。南头盖了五间平房,分别是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房后东西两头分别是男、女厕所。学校大门在南屋东头北面,座西朝东,是三间平顶房,学校走的是农村盛行的东南门。校门外南边还有一个大操场,只是地势低洼,夏季常有积水,冬春季还可使用。
1944年,学校办起了初中,校名叫朝歌中学,校长是本村士绅王扶东。初中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淇县解放前夕,很多从这所中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到山西长治解放区军政大学投奔革命工作,或在地方参加了革命工作。1947年3月7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淇县城,淇县解放。但是国民党地方残余势力仍盘踞在卫河以南汲县农村地区,经常骚扰我们,形成了拉锯形势。随后,由於时局不稳学校暂时停办。
1948年秋末冬初,淇县人民政府根据形势发展,在老解放区庙口村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筹备全县恢复学校教学事宜。拟定在淇县城里成立淇县第一完小、在西岗村成立淇县第二完小、在迁民村成立淇县第三完小。迁民村纪东亚先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回来后,先找人把西楼下两个教室进行了简单修整,然后就开学了。
学校经过全面整修,1949年春节后全校就正式开学了。县教育科派来了新校长,叫王树兴,林县人,讲历史课(1952年调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去了)。中心学校校长刘泽普,解放前是地下共产党员,淇县小河口人,除担任三完小的课程外,还负责兼顾周围村庄的初级小学有关事宜。教师有泥河村的郭美与(语文教师)、淇县城里的薄宏济(语文教师)、淇县城里的郝玉福(音乐教师)、淇县城里的簿作善(珠算教师)、还有淇县城里的李玉华,教算术。本村的教师有纪东亚、张发荣等。1950年春,省里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招收了一批知识分子到平原来工作。分配到迁民淇县第三完小的有北京人贾承勋,教语文;天津市人付占鸾,教自然课;广州人杨威廉,教历史课;淇县枣园人刘新吾,老河南大学毕业,教历史和语文课。那几年,迁民村淇县第三完小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肯定,学校越办越好,名誉辐射至附近几十里的村庄,很多很远的外村学生,又慕名前来住校读书。淇县第三完小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迁民村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村。
(学校沿革由迁民张巨孔先生根据老辈人的回忆整理,文章中全部绘图也由迁民张巨孔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