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发烧

发热一症,俗称发烧,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发热耳聋目瞑”和“发热恶寒而疟”的记载。此外“身热”和与“发热”相关的描述有多处。
时下,中医临床能见到的发热不算多。接诊的发热者多是久病、坏病、逆病,常由多处医者(病家自购药、西医、个体医、地摊医)治得没有办法才轮到我们手上,这是老实话。即使是多年的熟人,也常是经过小区里的个体诊所输过液,未见好转、或加重,多是无计可施是才上门求诊。
特别是一些住院多日的发热者,大都成为药毒坏症之体,病情复杂,加上有些病人家属,将信将疑,有一种试试看,不在乎,“死马当作活马医”,满足病人心理要求等等,有那么一点“西医退不了烧,中医能行吗?”的意味,常令我不是滋味。遇到这种病人,我们自己要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不要着急,认真负责,自尊自信,不卑不亢。切忌愤然不平,草率应对。
其实,中医治疗发热是有很多办法的,远比西医丰富。对于热与火,《内经》论述颇多。如病机十几条中属火之病机五条,属热之病机四条,所占之比例如此之大,可见一般。
“火”与“热”在概念上异名同类,属大同小异,其区别在于:“火既可指病理的火邪,也可指生理的'少火’,而热既可热邪,又可指发热的症状;传统认为,火为五行之一而有形,热为六气之一而无形;程度上,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病因上,内生者火邪、热邪皆可称,外感者多称热(或暑、暍、温)而少称火;病变范围上,火邪多局限而深入,热邪多弥散而表浅。”(引自《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病因病机》)此乃对火、热认识的概略。
对发热的理解,中医与西医也有些不同。西医常主要以退其热为目的,而中医则注重正气与邪气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富有珍惜“发热”的理念。
《素问·热论篇》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这是虽伤于寒,而正气尚足,敢与邪气抗争则发热,发高烧也不要害怕。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立即用药退热,表面上烧已退,实际上是正气受伤了,无力抗争之象,不一定是好事。因此,中医认为,适度的发热,对于汗出邪去,培护正气抗病之力是有利的,医者,只能因势利导,切不可采取灭火之法,一见发热就退热、消炎、冰敷之法齐上,那就是误治,常致坏病。
发热一症,中医临床最多见约有如下类型:
1.湿热型,其中尤以湿温为多。这类患者,症见身热少汗,或称之曰“身热不扬”,低烧,也有高烧者,反复不愈,常有暮热早凉现象,容易误诊为阴虚证。有一汗而解者,但多数因过用退热之药而大汗淋漓,致热去湿存,发热再起,同时多伴有胸腹胃脘胀闷,胃纳减少,食之不香,或有恶心呕吐,或大便不爽,溏而不泻,小便黄赤而量少,全身无力,酸楚,舌苔白腻而厚,脉滑数或濡细无力。
这类发热者常找中医看,这是因为,“湿”邪这一病因,是中医独有的原创概念,现代医学没有,更无法治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患者在辗转的求医过程,误用发汗、攻下、滋阴、辛温之法,多成坏病,旧病未愈,新病又起。这情况在《温病条辨》中早有“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的记载,启用三仁汤为不二法门。
三仁汤基本方:杏仁15g、制半夏15g、薏苡仁18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后下)6g、竹叶6g、厚朴各6g。
在用药方面,如汗少,可加香薷15g,青蒿30g(不宜久煎,宜另煎5分钟兑服);高烧仍无汗者,青蒿的剂量可以再大些,微微出汗热退,中病即止;如小便很少,加茵陈20g,猪苓20g,方中滑石可加大剂量为60g;舌苔特别腻厚者加用草果仁10g,苍术10g,苔渐退即减,不可过用,以免过燥伤阴。热重而明显者加黄柏、黄芩,合用王氏连朴饮亦可;湿重纳差,加藿香、砂仁,为化湿增味之好药也。
  2. 下焦湿热类型之发热者。
这类发热多隐匿,初起可有恶寒发热,项背强,身痛等,很似太阳膀胱经证。但继之,发热7天以上仍不愈,邪热入里,与湿相合,下注膀胱,熏灼水道,影响膀胱与肾。并出现寒战高热,起伏不定,午后热甚,伴有尿频、尿急、小便灼热、尿黄赤,或腰、小腹、少腹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当然此时查小便多有异常。常用八正散、五淋散加减:茯苓20g、泽泻25、猪苓15g、肉桂10g、白术15g、知母10克,生石膏50生石膏50克(先煎),知母20克,党参、麦冬、生地、玉竹各30克,花粉、粳米各15克,甘草10克。
高热可加柴胡30g;热重加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60g;小腹坠胀加乌药12g、 枳壳12g。
3.因外感的发热者。
其病机多为风热、风寒、寒湿侵犯肺卫,卫气与邪抗争而致发热者。最多莫过于风热外感之发热者,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清涕,头痛身痛,或伴咳嗽,或初起恶寒甚而少汗,继而口干咽痛,脉多浮数。
此时方选银翘散加减:连翘30g),银花(30g,苦桔梗18g),薄荷18g(后下) ,竹叶12g,生甘草15g,荆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车前子15克,芦根50克。
是最稳当的方法。用银翘散治感冒,应当特别记住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原书中的煎药服药方法、加减法,否则可能无效,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盖病大药轻之故”,掌握用药之量很重要,不能太轻了。关于出汗,“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是指不能令大汗如水淋漓,令其小汗出即可,一般热退即身凉,大汗伤阴津,这是导致变生他患的原因之一。鉴于临床上有不少病家多滥用感冒药发汗,我们再用银翘散时应了解这种情况,指导药后发汗的程度。
此外,尚有湿寒为主阻碍表阳之发热者,常见头重头痛,发热恶寒,腰背重痛,或一身尽疼,不能转侧,典型者苔多白腻,此多是现代医学无计可施者。东垣有:“气郁不行,以风药散之。”(《脾胃论》)遣用羌活胜湿汤可退其热,加减可按李东垣之原法,苏叶、麻黄、桂枝、香薷、青蒿可据证候之辨选用。
   4.温疫之发热。
近些年也时有发生,当首推清·杨栗山之《伤寒温疫条辨》创温病十五方。杨氏认为其发热者乃“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当“清热解郁,以疏利之”、“火郁发之”。用宣郁清热之升降散。
药方:广姜黄2克,酒炒僵蚕10克,蝉蜕5克,生川大黄20克。方中:白僵蚕清热解郁,散风除湿,化痰散结,解毒定惊,能宣郁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蝉蜕宣肺开窍,以清郁热;姜黄行气散结,破瘀逐血,消肿止痛;大黄攻下热结,泻火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称四药相伍,升清降浊,寒温并用,一升一降,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共奏行气解郁,宣泄三焦火热之邪,使“杂气之流毒顿消矣”之功。
治疗温病之发热,最怕是“热郁”与“热闭”,主张透解,能透则热解,升降散中蝉蜕、僵蚕除祛风之外,主要着眼于透解热郁。蒲辅周、赵绍琴等多位名老中医都认为,温病之发热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一般都常配伍蝉蜕,成都名医王静安,人称“王小儿”,他在方中用蝉蜕,虽小儿也每剂用30g 之重,其量可谓大矣!
5.内伤之热。
其中多见的是阴虚发热,其发热多夜间加重,或以午后为主,盗汗颧红,手足心热,或为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口干咽燥,多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而量少,舌质干红少津,有裂纹,舌苔少或无苔,脉象多细而数。此当养阴清火,除蒸退热。
清骨散加味:银柴胡4.5克, 青蒿3克 ,地骨皮3克, 秦艽3克,鳖甲3克 ,知母3克 ,胡黄连3克 甘草1.5克 ,生石膏30克。
(《证治准绳·类方》)。注意此方只能暂用,不可久服,以免伤损脾胃。
如发热仍不退者,如何办?“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阴得阳升,源泉不竭。”(张景岳语)方中酌加温而不燥的助阳引火之品,如肉桂3g,仙灵脾10g,炒菟丝子10g,可有助于退热。如偏心阴虚者,当用天王补心丹:人参10克,茯苓10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桔梗10克,远志10克,当归20克,麦门冬20克,柏子仁20克,酸枣仁20克,生地黄,五味子20克。
肝阴虚者当用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9克,生地黄18克~45克,枸杞子9克~18克克,川楝子4.5克。
脾胃阴虚者当用养胃汤:川石斛12克,太子参15克,川楝子9克,元胡9克,芍药9克,川连3克,吴萸1克,生甘草6克,谷麦芽各12克,佛手9克,瓦楞子18克。
加减: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两胁疼痛、易怒,口干舌质红绛,可加焦山栀10克,丹皮10克、茅根30克、藕节3个;如脘腹胀闷、加用枳壳10克、柴胡12克、如舌红苔光,口干严重的,加沙参12克、麦冬30克、玉竹15克,生津养阴。
肺阴虚者当用百合固金汤加味: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10克、熟地10克、麦冬10克、贝母10克、百合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玄参10克、桔梗6克。
加减变化:若潮热,酌加银柴胡10克、青蒿10克、鳖甲10克、白薇6克、地骨皮10克;盗汗加乌梅10克、浮小麦15克、牡蛎30克;咯吐黄痰加海蛤粉15克、黄芩10克、鱼腥草15克: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加三七3克、茅根30克、茜草10克、藕节3个;阴虚火旺,咳血不止可加丹皮10克、桅子10克、紫珠草10克、大黄炭10克;失音或声音嘶哑可加诃子10克、凤凰衣3克、胡桃肉10克、莲须3克。若哮喘患者,喘促日久,动则喘甚,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可加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 丹皮10克、胡桃肉10克:冬虫夏虫6克。若消渴患者,烦渴多饮,小便频数,脉洪数无力,可加用天冬10克、天花粉1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人参6克。
 6.气虚发热
此类发热也必须用“甘温除热”的特殊疗法。症见:发热时高时低,每遇劳累、运动后其发热加剧,并伴有气短懒言,头晕乏力,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其病机乃因忧愁思虑,饮食失调,劳倦过度,耗损脾胃中气,致阴火上乘,或气虚虚阳外越而发热久久不愈。方用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芪(30g)、党参(30g)或红参(6g)、当归(10g)、陈皮(5g)、升麻(3g)、白术(10g)、黄精(12g)、紫河车(12g)、大枣(5枚)、炙甘草(6g)。
[加减] 肝肾亏虚、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者加枸杞子10g,山茱萸10g,覆盆子10g;失眠多梦者加茯神10g,夜交藤15g,枣仁10g;汗多易患感冒者加浮小麦30g,防风3g,煅牡蛎25g;心悸者加丹参15g,远志8g,柏子仁10g;食欲不振者加淮山药15g,莲肉12g;气阴两虚,咽干口燥者加天冬12g,女贞子10g,何首乌15g;畏寒肢凉,面色苍白者加桂枝6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上腹闷胀者加砂仁5g(后下),白芍10g,枳壳10g;妇女月经过多者加鹿胶10g(后下),豆稔子30g,川断12g;男子若梦遗滑精者加金樱子20g,沙苑蒺藜10g,莲须10g。
东垣原书列有数条加减法,应当重视。对于发热日久,原书有“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之告诫,应该切记。
另外,在《脾胃论》中有升阳散火汤,治疗发热颇具特点,该方防风只用二钱五分,但重用柴胡八钱之多,实有深意。东垣向以用药轻灵为特点,重用柴胡着眼点在于升阳散火,我临床上常用30~40g 竹叶柴胡,退热确有实效。
伤寒论退烧方:白虎汤:
《伤寒论》原方[组成]石膏一斤碎(156g),知母六两(94g)  ,甘草二两炙(31g)  粳米六合(15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变化: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熄风;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若大汗不止,加人参,固表止汗、养阴,如恶寒高烧不可用人参,当心闭汗烧不退反升。
医案:2017年6月22日,从急诊科转来一病人,龚某,女,27岁,无名高烧半月,经西医输液吊水半月无效,又用冰敷一周,高烧仍然不退并加重,一看病面色无华,神智不清,一看舌胎黑如燋碳,俺俺一息,一摸脉洪大无力,家人痛哭不以,医生你一定要救救她,因此女在工厂上班,还有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说:病的实在太重了,我说命玄一线,早干嘛去了?家里人一听怪西医吵闹不休,我一看不妙了,赶紧说:想她活就不要吵,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在不吃药,2小时内人应该没了,按以上症状辨证:湿热发烧,随手写了麻黄附子白虎汤加味:
处方:麻黄50克,附子120克,生石膏120克,知母20克,党参、麦冬、生地、玉竹各30克,花粉、粳米各25克,炙甘草30克,茯苓60克,泽泻30,猪苓30g,肉桂10g,白术60g,车前子30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60克,细辛30克。
让护士武火急煎,随煎随喂,一碗灌下去,过了半小时,家里人吵吵闹闹又来了,说:“出散骨汗了”,我问汗多不多,家里人说大汗淋漓,怕是活不成了,哭闹不以,我说:先别闹,放心她命大死不了了,亲人说都出散骨汗了,汗一出就死了,我说死了我给她偿命,赶紧去让护士关掉空调,病人醒了多给喝白开水,不知道“散骨汗”是什么大家可以百度,二小时后家里亲人前来道谢,烧以退病人很精神,我说没事了,三天后可以出院了,护士说烧以退、病人体温正常。家里亲人又说:药才吃了一次,还能喝一次,我说:“不能在喝了,在喝又要出事了”。
我又给开三付理中益气汤:
处方:黄芪30g,红参6g,当归10g,陈皮5g,升麻3g,白术10g,黄精12g,紫河12g,大枣10枚、炙甘草10g,天冬12g,女贞子10g,何首乌15g。三剂,吃完三剂出院而愈。
(0)

相关推荐

  • 《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下焦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二钱(6g),鳖甲五钱(15g),细生地黄四钱(12g),知母二钱(6g),牡丹皮三钱(9g).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透热 ...

  • 清虚热药——地骨皮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能清泄肺热,肺热除则肺气清肃,喘咳等症自可减除,常与桑白皮等同用.用于吐血. ...

  • 中医治疗流感(三)——清营养阴 透热转气

    2020年2月1日,中午约12:00,儿子突然发热37.6°,午饭后体温升至38.5°,无任何症状.舌苔薄白.随即服用布洛芬胶囊1粒,并请中医处方如下: 荆芥12g 防风10g 苏叶8g 苏梗12g薄 ...

  • 临床实验悟透麻黄汤,明清时医家畏而不用枉死多少病人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上方"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经方实验录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38篇原创文章 麻黄汤是伤寒论伤寒的主方,对于该汤的方剂组成,大家都非常的熟悉 麻黄三两 ...

  • 方剂学清虚热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组成] 青蒿二钱(6g) 鳖甲五钱(15g) 细生地四钱(12g) 知母二钱(6g) 丹皮三 ...

  • 跟我记方剂21-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虚热,即阴虚发热,可以体现为真正的发热(一般表现为低热),也可以是自觉发热,即所谓的"骨蒸潮热".从中医病机上讲,这是虚实夹杂的热证,虚热的热性虽不彰,但素体阴血亏虚,无力灭之,常 ...

  • 老中医辨证治疗发烧

    发热一症,俗曰发烧,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发热耳聋目"和"发热恶寒而疟"的记载.此外"身热"和 ...

  • 患上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也有一手,经常胸闷气短的不妨试试

    对于冠心病,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清楚,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从而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 在现代 ...

  • 尿失禁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小便失禁是指小便失去控制而自行溺出的症状,夜间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见小便自遗者,亦属本证. 现代医学认为:尿失禁是指尿道括约肌因损伤或者控制它的神经功能失常,病人不能控制排尿,尿液自尿道口流出 ...

  • 中医辨证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医案一则

    甲状腺结节是西医里的叫法,它是指生长于甲状腺内的肿块,又叫甲状腺肿物,可多发可单发.导致甲状腺结节产生的病因有很多,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疾病等.甲状腺结节多发于30-50岁的中年女性,有良 ...

  • 口腔溃疡,外贴维生素C不管用,中医辨证治疗分3类

    口腔溃疡,又叫做口疮,是口腔黏膜内发生的黄白色豆大的溃烂点.中医把口腔溃疡分为3类情况,治疗方法不一样. 第1种,是实热的表现. 溃疡大,数量多,局部灼痛明显,口臭厉害,小便发黄,舌红苔黄. 应该清心 ...

  • 小儿营养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食不足,或由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人体长期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形体干枯赢瘦,皮 ...

  • 中医辨证治疗便失禁

    大便不禁,常见于久泻不愈,大肠滑脱,应予固涩. 肾阳虚不能约束二便,大便失禁和遗尿并见,均不自觉,即有感觉亦难控制,治宜温养肾命,非固涩所能见效.相反如肾虚气化不及,能使大小便不通,亦以温养肾命为主, ...

  • 乳头溢液的中医辨证治疗

    肾精不足,冲任失调型 除了乳头溢液的症状,可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月经提前或不定期,脉沉细.诊断为肾精不足,冲任亏虚,宜益肾填精,固冲任. [药方]:熟地20 山药18 仙茅12 淫 ...

  • 阴囊潮湿,还瘙痒该如何调理?中医辨证治疗阴囊潮湿1例

    后台患者咨询:"医生,阴囊潮湿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性病啊?" 回复:阴囊潮湿并不是性病,男性阴囊潮湿在中医中叫做湿热下注.常见症状是:阴囊皮肤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却出现了多汗.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