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成专栏:阿里山的姑娘

出高雄市向北车行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著名的阿里山脚下;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之行,就到了半山腰的阿里山茶场,当地人叫高山茶体验区。

站在这海拔约1200米的半山腰放眼望去,身后是重重叠叠、郁郁葱葱的危峰,脚下是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的山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明的暗的,深的浅的,赏心悦目,就像航行在绿色的海洋上。并且一阵风吹过,夹杂着缕缕花香。“这是啥花呀!这么香?”我不禁自言自语起来。这话恰被路边一位约摸60多岁的老人散步时听到,他笑着告诉我:那不是花的香味,是高山茶飘出来的味儿。因为这里山高云遮雾罩,气候凉爽,茶树芽叶水气重,茶素类苦涩成分降低,茶胺酸等增加甘味的成分含量高,所以茶味甘醇,花香特别突出。“你看,那就是茶区啦!”

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离公路不到500米的山坡上,层层梯田里长着整整齐齐的茶树,一群群的姑娘们正在地里忙碌着,想起人们常唱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我忽然想见识一下这美如水的模样,便向导游要求去看看阿里山的姑娘是如何采茶的,原估计导游可能不会同意,怕耽搁今天去阿里山森林公园的行程,谁知和蔼的“黄导”欣然答应,但要求我们快去快回。我们乐得像小孩子似的沿着石阶健步而下,约七八分钟便到了茶园,但见茶树像身着绿军装亭亭玉立的女兵方阵,茶园像风平浪静的绿色水面,就在这绿色的水面上,忙碌着许许多多采茶的姑娘。她们肩挎竹筐,头顶花手绢,上衣虽然颜色不同,但都显得很宽大,且都是我们常见的撵襟款式,显得人很丰满、轻盈。这时正是上午10时左右。太阳的光辉使满山的云雾逐渐退去,茶叶上的露珠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正是采茶的最好时机,我们怕打扰了姑娘们的劳动,静静地欣赏这难得的茶园美景。这时一位身着天蓝色上衣的姑娘从地里走了过来,她个头不高,但脸却很白净,显得十分干练、敏捷,一到跟前就笑盈盈地向我们问好,又问我们从哪里来?到过台湾几个地方?今儿是去阿里山森林游乐园吗?我们一一作答,她听说我们从大陆的陕西来,显得异常高兴,介绍说她叫简淑静,今年22岁,这里是高山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因这里出产的茶叶条索紧结肥硕,色泽鲜绿;冲泡后汤色金黄,滋味醇厚、鲜活,有独特的清香、花香、焦糖香之特点而驰名中外。“你们是大陆的客人,大陆的名茶很多,各位老板肯定对茶道深有研究,你们看,高山茶和大陆的名茶有哪些不同?”简淑静笑着摘下一片叶芽让我们观赏。

这叶芽不光肥厚、翠绿,而且叶底绿叶边镶红,闻闻花香扑鼻,沁人心脾。简淑静告诉我们:阿里山茶农对采茶十分讲究,历来有“四不采”的特殊要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当头不采,结过婚的姑娘不采。采茶的时间只在上午9时到11时半之间进行,并且采茶的姑娘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入园,采摘时只能用洗得干净的手指尖掐断茶芽,而不能用手指揉搓;采下的茶芽要轻轻地放进筐里均铺,而不能压实,以免茶芽受损。运回后再经过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等工序精制而成。现在台湾阿里山上的茶叶品种丰富、海外盛名,给茶农们带来了财富。

我不禁惊叹祖国的宝岛台湾的富绕和美丽,也惊叹阿里山人的勤劳和智慧,看着眼前碧绿的茶园中那一个个娇美健壮的身影和那一双双灵巧欢快的手,我忽然想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他们有着那样惊人的相似,有着共同的勤劳、智慧、善良、文明之特点,一句“血浓于水”的话浮上我的心头,是啊,本是同根生,相隔有何益?此时此刻,我真想站在这阿里山对着世界喊:是谁在隔阻我们的骨肉之情?是谁想做干古的罪人?

清风拂面,碧海泛金。我们和简淑静姑娘侃侃而谈,就如同在大陆和任何一个初识的朋友那样坦率,我们向她介绍祖国的西湖龙井、信阳的毛尖、云南的普洱、杭州的菊花茶,她充满好奇和向往的眼睛水汪汪地望着我们,好像到了祖国的各地茶园一样。她告诉我们:她早就想去祖国的名山大川去看看,品品祖国的名茶,尝尝大陆的美味,并且和大陆的茶农们交换种茶的经验,以便更高地提升高山茶的品位。我也告诉这位热情美丽的阿里山姑娘,陕西有众多的名茶,包括商南的青茶、镇安的毛峰、丹凤毛坪的“秦鼎牌”绿茶、红茶等等,请她回大陆时一定到陕西来、到商洛来,把商洛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欣赏个够,把商洛的土特产、好茶香茗带回台湾去,带到阿里山去,让两岸人民共享劳动成果、同唱团圆之歌。

告别了茶园,我在公路边的茶叶专营店里买了两筒茶,一筒是高山茶,一筒是金萱茶。我想,让家乡的亲人都品一品台湾人民的劳动成果——阿里山茶,让他们都知道祖国的宝岛台湾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那里的阿里山姑娘真的美如水。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 南    东 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大 乾 州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

书成专栏:父亲的“申诉书”

书成专栏:半块坨坨馍的记忆

书成专栏:出手

张书成‖我为祖母请医生

(0)

相关推荐

  •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茶园宛如画。

    那首"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的优美旋律,使得台湾阿里山的姑娘名闻天下. 某年某月某日,腾云驾雾,我们随着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举办的"乡村振兴台湾游学之旅特训营", ...

  • 台湾省十大名茶,你喝过几种?

    台湾茶作为中国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源于200多年前的中国福建. 1683年,清朝康熙帝开启统一台湾的澎湖海战,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清朝实现统一. 一统台湾后, ...

  • 书成专栏:举报

    我在县城里一所学校教书的时候,遇到一个惊得出了满身冷汗的事情,虽过去多年,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个秋天的夜晚,我在宿舍里备课.批改作业时,觉得有些饿了,便踱到不远处的小灶房,想找点东西充饥. 走到门口, ...

  • 书成专栏:出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危难时刻显身手. --题记 这事儿发生在三十年前的秋天,距现在已经有些久远. 那时我在县教育局工作,喜欢交朋结友的我,常到一位爱写作的同事家里与他聊天.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去他家谈天说 ...

  • 书成专栏‖那些年,我们锅里煮些啥

    退休以来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做饭.这是因为现在做饭,要米有米,要面有面,油盐酱醋一应齐全,烧的是燃气,至差也是干柴或电,"干柴细米面,只显人历练(能干.手巧)",并且做饭的人是&q ...

  • 书成专栏:半块坨坨馍的记忆

    到家乡的一所小学给学生讲写作课,未讲前,在校园里溜达了一圈,瞥见饭厅的餐桌上扔了许多吃剩的馒头,有的咬了一口,有的剩了半截,还有的完好无缺--觉得很可惜,很心疼,遂问身边一个男孩:"你们咋把 ...

  • 书成专栏:远去的纸喇叭

    我家门头上 有个小喇叭 祖国前进的脚步声 传进山洼洼 -- 这是我四十多年前写一首小诗,现在看到它,不由得引起了对风靡十多年的纸喇叭的回忆,虽然它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过来的人,仍对它怀 ...

  • 书成专栏:老家的竹园

    我的家乡圪崂,座落在棣花古镇腰山中麓的天坡之下,村名圪崂,实际上是一条长达十多里的山沟.许多人家的房子依山傍水而建,原来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后来变成砖木结构,现在都变成了砖混结构.但不管房子怎样变化, ...

  • 书成专栏:助学金

    1977年冬,在举国万头攒动的高考大军中,我榜上有名,但入学通知书下来以后,却使人大失所望--被录取到了本地一所师范学校.想想教了四十多年书的父亲每日起早贪黑地忙碌却常遭人歧视,过着极端清苦的日子,我 ...

  • 书成专栏:取名趣谈

    (一) 我小时候跟母亲去村后的山沟里割草,山沟里住了一户人家,那老汉是个孤寡老人,也是村里的五保户,叫"没名". 怎么叫"没名"呢?母亲告诉我:他父母都是文盲, ...

  • 书成专栏:元岭上的笑声

    端午节过后,几个同学便相约去峦庄,看望阔别了四十年的老同学姜显银,从西安赶回来的女同学李芝引和她的"掌柜的"老冯,一大早驱车到棣花接着我和王公学,便一同汇集到丹凤县城,与另外四个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