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晒晒‖行旅笔迹:吴家沟
沿着徐沟河——石香炉方向,一直朝北,可以到花瓶子地界。沿途大道蜿蜒,满目葱绿,不时的看到紫色的槐花,挂在枝头。骑着摩托,虽然是烈日当头,但是却有阵阵的凉意滋生。快到石香炉小学的时候,就有了岔道。一条小路折向了右手方向,进去,便是吴家沟了。
这条沟,因为没有出过啥大人物,而被人遗忘了,至今依然是土路,仅能容一辆蹦蹦车行走。
进沟不远,俯视脚下,山沟原来有个高石坎,水流冲击下来,形成瀑布,响声很大。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磢(chuang)。(一时不知道是哪一个字)大概意思就是两山夹流,因为撞击而形成的景观。如今,水潜入了地下,通过石头的纹路可以知道以前水势很大的。
沿途百草繁杂,竹子茂盛。有时树木参天蔽日,给人很安静,从容的感觉。我开玩笑说,这里适合写作。住在这个地方,鬼都寻不到。
同伴包子说:“这是真的山里。不来,你就不知道农村人生活的苦焦。”
快接近人家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急促的“嘟”声。好像是树上发来的。
包子说这是天梆虫在啃树木里的虫子呢。他说的天梆虫就是啄木鸟。而啄木鸟啄泡桐树的声音是打枪一样的声音,而不是故事书上说的“棒棒棒。”另一种鸟,看不到,发出了“糊涂”一样的声音,也很独特。看样子,大自然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沟里多的是枣皮树和樱桃树。小镇的樱桃都熟透,快要落掉了,这里还绿着。一种能吃的,土名叫“羊奶奶”的,红红的,在路边的草丛中很是耀眼。几只鸡见了生人,快速的行走着,钻到树林里了。
这里原来有十多户人家,最早来到这里的人姓吴,吴家沟的得名可能源于此。后来,又来了几户余姓人家。
姓吴的老院子,很是威武。一摆溜六间房屋。在烟火的熏陶下,已经有点颓败。只有门前的大石练,十几步的青石台阶,还能让人感受到曾经的辉煌。
多数房屋都挂了锁子。有人居住的,门前卧了一只狗。
我们在一户人家里歇息。
这是一个近乎五十多岁的女人,脸上挂着疲倦的笑容。她穿着胶鞋,才从地里劳作回来。看到来了客人,赶紧烧水了,取出了自己在山上采的茶叶。通过闲谈,我们知道她两年前在新村买了房子。家里有个孩子至今未婚。没事时回老家种种地。过去还点种香菇哩。这几年,属于自己坡架砍完了。
“对面坡上的树木,不是很多吗?这条沟不缺桦栗树啊。”我望了一眼对面坡,那里有大面积的白杨树,高高低低,像是一排排哨兵。
“那一面坡,都姓吴。是吴家弟兄几个的。”
“你现在还种地呀,算不过账的。不如出去打工。”
“没办法。又不会啥手艺。地里栽种的包谷,洋芋,今年天干。又补种了二茬子。长出来了,怂野猪就瞄上了,拱哩。”
“这里有野猪?”
“有。大白天的,有时都能看到。这里成了它们的家园。”
我喝了会儿水,告别了她,准备到沟脑转一下。
步行不到一百米,一个婆娘在院子里洗衣服,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喝水。我说不了,拍拍照就走。她的院子里有好多城里人没见过的农具,比如连枷,筛子,簸箕等。
我毕竟没到沟脑,下来时,包子说,“你看到那个洗衣服的婆娘了吗?”我说,“看她干嘛?”
“嗨。她是换亲的。”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
这才知道,她娘家原来在另一条沟,给到这家时,已经快三十多岁了。如今孩子不到十六岁,还在上学。她的哥哥年龄很大了,娶不到媳妇,而这家人有个妹妹,两家就这样的换了亲。
“那样,年龄相差不是很大嘛?”
“她的妹妹当时才十六七岁。给到对方时,两人过了六七年,有次男的大热天在地里挖地,喝了沟里的山泉水,一下子没了。死的时候快四十岁了。”
我不说话。
他又继续说,“咱们喝水的那家子,也有故事。她的一个女子名字叫樱桃,人勤快,长得也稀称(模样好的意思)。给的那家男的是个赌博轱辘子。一晚上,就把一面坡的黄豆输完了。樱桃和人家吵嘴,吵得急了,那个男人把她吊在樱桃树上打。两人最后离婚了。她再也没嫁人。”
“那是伤了心了。”我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
吴家沟,在我的印象中,应当是桃源一般的境界的。看来,书本上的一些东西,在现实里完全是反着的。要想真正的走进一个村落,就得下很大的功夫去触摸,去感受。
丹凤晒晒:陕西商洛人,70后,网络写手
美丽别人 秀出自己
地址:丹凤县消防队对面路口加油站向南50米
电话:3388666 13379142202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建喜 木南 东篱 远洲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大乾州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力荐阅读
投稿:3071085012@ 或者15591980848
作者王启作者往期文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