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44篇:太阴病治疗思路
后三期发文预告:少阴系统与少阴病、少阴病治疗思路、少阴系统寒化证。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周二发散文系列,周四发”健康娣送“系列(谭亚娣授权文章)。
人体的太阴系统对应的是人体的脾系统,对应管理人体的肌肉,主管统领人体的血液、津液,在五行中属土。通过观察自然界,土承载万物,土壤经过植物和阳光的生态作用,储藏了地下水、石油、各种植物和动物分泌的各种生态液体,肥沃的土壤具有极强的藏水能力和调节水土以及生态环境的功能。根据《黄帝内经》描述的原理:脾主运化,脾统血等概念,联想到人体,人体的肌肉是脾来管理,肌肉就如同大自然中的土壤,有营养的肌肉可以存储能量物质,有营养的肌肉内藏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分和能量,这样的肌肉系统才能实现较好的运动功能和生理功能。从自然生态中去观察,土壤要肥沃起来,需要三个主要的因素:阳光、水分和植物,对应人体而言,就涉及到心系统、肾系统和肝系统的共同作用。通常在治疗典型的慢性脾胃疾病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其他系统的治理来协同运作。
根据《伤寒论》的分析,太阴脾系统疾病可以分为三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思路。
第一类:当受到外邪入侵或者脾系统本身的阳气不足时,这时脾系统就无法有效的储藏、调动和运化人体水液和津液,这时会出现一方面进入肠胃的水液不能被有效利用而出现的腹泻胀满,另一方面因为津液不能被利用而出现肌肉干燥,人体各种分泌腺体匮乏导致各类疾病,例如血虚津亏,西医所认为的各种有效激素的分泌不足等等。
这种情况,就是《伤寒论》277 讲到了太阴脾脏虚寒证候的具体治疗原则。因为是脾阳虚、脾气虚,对于太阴脏虚寒证来说,就象277 条所说,“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子,主要包含了四逆汤和附子里中汤的之类的方子。差别在于四逆汤直接采用了单刀直入温暖脾肾的方法,附子理中汤增加了白术和党参两味药,白术的样子很像土壤的样子,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以起到厚土治水的目的,党参用来补充因为脾气虚弱导致的人体津血亏损的情况。当然有时也会用到茯苓四逆汤之类的情况,通过茯苓来泄利多余的多余的水分减缓脾肾处理水的能力。
第二类:是太阴系统的血脉受邪导致的。人体的血脉是运行人体的血气,并给体表的毛细血管系统提供营养的,《黄帝内经》讲,“行血气,营阴阳”。所以当太阴经脉受邪的时候,经脉气血失和,就会出现腹满时痛,肚子胀,肚子一阵阵疼,所谓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肚子胀,肚子疼,这个时候用桂枝加芍药汤,用桂枝加芍药汤来疏通经脉,和里缓急。这个问题,依然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去理解,《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肝藏血、心行之,脾统血、肾藏精、肺主气。对于人体血液河流系统中的五脏各自的功能,肺相当于“鼓风系统”,对心运动血液提供大气动力源,心直接运化血液,肝在五行中属“木”,通过观察自然界我们可以看到,森林茂密的地方也往往是水源最丰富的地方,湖泊往往和森林在一起共存,脾在五行中属“土”,通过观察自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河水和湖泊都需要质量良好的土壤来控制,自然界的木和土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的水土保护系统。
良好的胃功能生态环境需要胃动脉能提供胃工作所需要的血液和营养物质,胃静脉如同森林中肥沃土壤的根系和土壤中的水系,让胃土(五行属土)肥沃而有“弹性”(可以对比想象黄土高坡的土壤和森林中的土壤)。肥沃而有弹性的胃土可以存储吸收足够的水分,另外可以让胃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状态,具有分解垃圾和强大的转化功能。如果胃系统长期失去“弹性”,就会变得“脆化”导致胃溃疡和胃出血。如果胃系统长期失去弹性,消化食物的功能就会大大受损,食物因为不能及时被消化堆积起来就会产生浊气和虚热,时常会感到恶心而缺乏胃口,虚热和浊气上浮很容易造成假热和失眠,并产生各种头面“火”症。胃系统失去弹性的病人,经常在生气时会感到胃痛,从门静脉的关联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气时肝系统会消耗储存的能量,能量需要释放的通道,从距离上看,胃距离肝最近,而且胃是“空心”的,很容易接受肝系统释放的非正常能量引发胃痛。
所以在针对这类证候的对治情况,《伤寒论》中采用了桂枝汤加芍药的思路,目的就是通过加芍药可以调节脾胃系统的静脉系统,和桂枝合用来改善脾胃的动脉供血和静脉回血以恢复脾土的生态功能,这是“培木疏土”治理思路。
如果气血不和,进一步发展到气滞血瘀严重的程度,那就在桂枝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的基础上,再加一味大黄,大黄的量不用太多,加大黄是为了化瘀止痛。太阴经脉受邪之后,经脉气血失和的用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经脉气滞血瘀的用桂枝加大黄汤。
第三类是四肢烦疼证,这个证候在伤寒论中叫太阴中风证,它指的是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表现了四肢剧烈的疼痛。这个证候没有全身性的发热,不能把它归属为三阳证,也没有头项强痛。四肢受到太阴所主,所以张仲景把四肢为风寒邪气所伤表现的剧烈疼痛归属为太阴中风。这种情况桂枝汤来治疗。
太阴病的三种证候,以太阴脏虚寒证为太阴病的主证。
太阴病的预后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邪传少阴,太阴脾虚寒,下利腹泻越来越重,因为越拉,脾阳越虚,脾气越虚,最后由单纯的脾阳虚导致了肾阳的虚衰,最后发展到脾肾两虚,就由太阴病发展成少阴病。
第二种情况是外传阳明,是由于太阴脾系统的积湿造成湿浊不化,湿浊在肠道郁积过久以后,太阴脾阳逐渐恢复,然后湿浊不运,造成脾胃分离糟粕,制造津血的能力被抑制,因为津血匮乏变成了阳明燥化后出现的大便干燥,叫作太阴外迫阳明证。
第三种情况是太阴病的自愈证。细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邪在四肢末梢的四肢烦疼证,《伤寒论》叫做太阴中风,因为邪气伤的比较表浅,人体的阳气驱邪外出的时候,把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驱除出体外,可以自愈。还有一种是太阴湿浊内盛,当人体脾阳脾气恢复的时候,驱除湿浊之邪,湿浊之邪外泻可以自愈。
(1)本头条号会系统的介绍中医从基础理论、疾病分析、方剂讲解开始,穿插医案,帮助中医爱好者迈入中医之门,并持续进阶,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