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篇精华:孙过庭学书的心路历程,实用价很大,却少有人分析
继续书谱,四。
孙过庭书谱开篇前三段,聊了钟张二王在书史中的地位,聊了大王的自信,小王的狷狂。
终于到第四段,开始自述学书的心路历程了。
这段是书谱中的精华!关键看能不能读出来。
自初学时便了解书谱,能鹦鹉学舌式的念上几句,白嘴数的明白,内容却没能读出什么,倒是记住了那几句烂俗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云云。不过没什么用,跟吃了金针菇似的,吃进去什么样,消化一通出来,还是什么样,你说妙不妙。
白吃,嘿嘿。
故而,初学时较为喜欢宋、明人书论,倒不是知晓其中藏匿着秘籍,更不是听了什么大师建议,单纯是因为他们的书论,比较贴合口语,没那么些“天道变化”“物象自然”式的“玄词”。
米芾对此也曾吐槽: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意思是:什么玩意儿,瞎拽词,玩意儿都不是,呸,有什么用?
这句话说的,倒是一碗绝妙的老痰酸菜。
吐的爽,味儿也对。
不谈这些,先把正事干了。
书谱,第四段。
咳咳,请大家安静,接下来有请孙过庭同学深情朗读今日作文《学书有感》。
1,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孙过庭:
依稀记得,那年我十五六岁,她也十五六,我们花~~~
不好意思,有点紧张,咳咳。
我打十五六岁儿开始,就有心把字儿练好,不是哥吹呀,我不但去感受钟繇张芝作品中的神韵,也细致揣摩研究了二王的技法!那是绞尽脑汁,费尽心血,一心一意去研究搞对象这点事儿,这一晃就是二十来年!
诶?是研究书法这点事儿,咳咳。
我呢,虽然没能练就一身入木三分的功夫,但从未间断勤奋临帖,矢志不渝,不忘初心!誓把铁杵磨成针,六味地黄傍我身。
2,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年,大哥过的苦啊!每天都盯着这悬针、垂露看,我就想到了·····
咳咳,我就想到了古人,他们为什么会写出两种有差异、有变化的收笔?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用笔的规律呢?
尔等需细想!
至于“奔雷”“坠石”,这是传说中那卫姐姐所言用笔之势呀!
崩浪奔雷,说的是捺笔的向前冲击的势,高峰坠石,说的是“点”笔摇摇欲坠之势,为何用笔要表现这种奇态?
鸿飞,兽骇呀,这就是动物姿态!雁飞需保持同种姿势,而兽惊出百态,莫不是说的结字需有姿态?可平板,可奇异?
尔等还需细想!
鸾舞、蛇惊,这是节奏呀。
鸾舞优美,正如我那十五六岁时遇见的她偏偏起舞,不急不躁,端庄典雅,哎呀,现如今想起来,嘿嘿,老脸颇感一红。至于蛇受惊吓,你难道没见过吗?那不得嗖嗖地疯跑?
看来用笔的状态,亦分缓急。
至于绝岸、颓锋、临危据槁,就是用笔方圆、结字倚侧。说白了一句话,用笔结字,全在一阴一阳之间,一动一静之中。
用笔可重,粗重若崩云,亦可轻如禅意,状若游丝。运起笔来,可以连绵不绝,若要停顿,则立如山安,不再多动一丝一毫。
3,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聚,可如初一的月牙般纤细,散,可如满天星河毫无规律。书法之妙,如同自然之妙,不是光靠练就能练出来的。所以,书法是智慧与技巧的结合,全在心与手的完美运用,并不是随意书写,每下一笔,必有来源。
4,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每一笔,每一点,都有笔锋的粗细起伏,顿挫等变化。练好每一笔,写好字的前提。
必须要拿着字帖认认真真读帖,读出细节,一丝一毫都不能放过。
如果想借班超“投笔从戎”为借口不练字,只是觉着比项羽“不肯竟学”强就高兴,没有学习目标,只是随意书写,积聚墨形,不讲临帖的方法,不讲用笔的技巧。就这,你还想写得好,那不瞎扯淡呢?大哥还跟你白活这么多干嘛?有那时间想想我十五六岁时的初恋不好吗!
这就是书谱第四段。
说些题外话:
翻译,未必每个字都对的上,因为想要让大家听懂,必须要扯一扯,也要口语化一些。
但是,每个涉及关键的字、词,一个字的意思都不带差的,所以我也不希望有人给我指正,这点自信我有,如某君觉着有偏差,别告诉我,告诉我也不听,嫌解释累。
其中还有些段落的解释,跟原文差异较大,原因在二。
①这段孙过庭自述,叙述的是自己对书法“变化”以及“技巧”的理解,抠单字解释,会淡化他想表达的意思。我既然要写,就绝对不可能“直译”,虽然我不敢称懂书法,起码了解得够多,方向也正确。
②古文这个东西,用白话解释本就是苍白的,所以我读书论几乎不看白话释义,看了也不会抄一遍写出来,没有意义 。就书谱来说,搜索释义俩字看到的白话解释,几乎没有能钩到孙过庭想表达的内容。要有,我初学时还至于看不懂?这年头的互联网,你要想找靠谱的解释,不能靠搜索。因为搜索出来的内容,都是我们这类人胡扯的,区别在于谁胡扯的更靠谱,谁更离谱一些。好的东西,得去一些古董网站去找,还不容易找到,有些只能在书里看。
所以你能看原文,别看解释。
去原文中理解孙过庭想说的内容。
比如鸾舞,蛇惊,鸿飞,兽骇~~~但凡有点思考能力,都应该知道,他们讲的有“对比”的关系。每个词,或者物象,给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孙过庭取典非常讲究。
能理解到这点的时候,再去看字!字中亦有千变万化的动态、节奏的差异。
这才是孙过庭这二十年研究的东西。
不要说二十年,这一辈子也就这点东西,练字练得就是这个,只是说起来简单罢了,越是高手,解释书论越简单,但越简单的词句,越是细细斟酌过的。
谁家之风格?不重要。无非是动态、节奏、用笔轻重啊等等的个人使用规律罢了。你连本质都能弄清,几家之风格,还不手到擒来?
这些就是书法的本质内容,《书法心法》专栏里都有讲过,每个章节主题几乎就一两个字,然后其余千字万字,都是引导解释,能看懂,就得一个字。看不懂,就是看了千字万字的废话。
天地、自然、物象之类的装饰词句,尤其是他们在书法中的表现,你得靠观察生活,靠想象力丰富才能理解。
这句,是我的经验。
听起来困难吗?一点都不困难,但若想达到百分之百的了解以及控制,那则是不可能的事。就跟女人一样,面上和善,实则阴晴不定,难以揣摩!
我说的如此轻巧,可到临帖的时候 ,不还是得乖乖的当孙子?
书谱中,从这段开始,才渐渐“晦涩”。
“悬针垂露····”这一大段,几乎涵盖尽了书法笔法字法的变化。
所以一定要看,一定要思考它们在“字”中的表现,这段不懂,书谱白看。其实我文中也解释了不少,都是原文中没有的,我拓展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一个思路而已。
要是真给你解释成“悬针垂露似的变异,奔雷坠石般的雄奇,鸿飞兽散间的殊姿,鸾舞蛇惊时的体态,断崖险峰状的气势,临危据枯中的情景”
你何必看我呢?网上一大堆。
搜啊
《书谱》如此出名,能经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
它得有点儿有干货。
至少得有一点。
果不其然,读后发现,此书乃是一本绝佳的“学书历程”的感悟,没有太多技法讲述,但却讲出了很多书法上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技法或有取舍,但学书中的心路历程以及遇到的问题,确是每个人都大抵相同的。
所以书谱的价值就不必多言了。
但此书唯一稍显“鸡肋”处,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初学时最需要,但没人解释根本看不懂,等到能看懂了,内容也就没啥用了,光剩字儿了。
所以,我现在就只能垂涎书谱的字儿了,内容,就解释解释给你们看吧,谁让当初没人给我解释呢。
能看懂最好,看不懂当个乐儿。
这是一篇能当专栏的内容,但是跟专栏主题不搭,嘿嘿,塞不进去。
觉着有用,点个关注,可以看看专栏中免费的章节。
我虽然懒更新,但不定时有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