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讲伤寒第23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麻子仁丸”
后三期发文预告:茵陈汤、麻黄连翘赤豆汤、真武汤。
发文规则:春节期间(含春节后第一周)不稳定更新,其它时间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方剂背后的机理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建议学习完《迈入中医之门》系列后,再进入本系列学习。
人体的脾胃是一对阴阳关系,胃属阳明,主管食物的消磨和消化。脾属太阴,负责调动和运化人体的津液上承于胃,胃接纳太阴提供的津液。人体的脾胃疾病通常存在三种:第一种是太阴脾和阳明胃均表现出以虚寒为特点,这种情况人体脾胃的温度不足,食物不能较好被吸收,很容易导致腹泻和便溏,长期的肠胃虚寒一般伴随着胃功能生态系统的脆化而缺乏弹性,第二种情况是脾虚不能运化和上承津液到胃,阳明经常出现了燥热,大便表现为经常前硬后溏。“前硬”是因为脾虚不能化生津液润滑肠胃,“后溏”是肠胃热量不足,对水分吸收运化不足导致;第三种情况是脾阴阳两虚,显著表现为太阴的津液本身也非常匮乏,不能上承津液润滑胃,胃出现燥热消耗津液的情况,大便出现象羊屎一样干燥发黑,严重时是一粒一粒的,这种情况常见于体质虚弱和长期津血亏虚者,《伤寒论》把这种情况称作脾约。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组方为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伤寒论》强调“保胃气、存津液”。人体的胃阳不足,身体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不足,对人体其他系统的支持就不足,太阳系统的防御能力就很弱,外邪入侵很容易造成三阴证;津液不存,容易构成阳明的燥实证,长时间阴分不足,阴也会损伤到阳,造成人体阴阳俱不足,正气削弱。人体过分发汗后可能会导致阳虚的干姜附子汤证、四逆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真武汤证等伤问题。津液受伤容易构成阳明的燥热,导致阳明本身的阴阳不和以及人体其他系统出现问题。
“趺阳脉浮而涩”。古代的时候切脉的方法是要同时切手腕和脚背上的脉,趺阳脉是脚上的脉,是指的胃脉,在脚上叫作趺阳,现在社会考虑到方便和可操作性,一般只切手腕的脉,准确度对会略差一些,趺阳脉也可以认为是右手的关脉。浮和涩,浮是指阳热盛而浮于外,涩是阴虚津血亏不能滋润充盈血脉。这里的“胃气强”并不是指胃强,而是太阴脾津血亏导致的胃燥胃热。“浮涩相搏”,是指胃热的亢奋加上脾阴的不足,内热亢奋导致小便也过多,这样互相逼迫就会造成“大便则难”。脾约是指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约”太阴脾功能受限津液不足。
《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的功能是“为胃行其津液也”,因为津液的来源是水谷,依靠着脾的运化。当脾阳盛,津液不足时,津液就不能够二次还于胃中。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把胃肠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吸收,向全身输布,另外一个作用是把已经气化好的津液还入胃肠道,使食物的渣滓,使粪便能够滋润地通顺地下行,我们通常所谈到的肠道的吸收机能和分泌机能,都属于中医所说的脾的机能。
生活中的脾约和脾阴亏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津血亏虚、瘦弱和老年人身上,很多是多年以来形成的慢性病,常见于习惯性大便困难。由于是长期慢性的虚亏性疾病,采用丸药进行慢性调养的效果较好。
麻仁丸以小承气汤作底方,为了润肠加了麻子仁和杏仁两味油性较强的药物,另外一味芍药可以改善人体血脉系统的运化和改善血脉系统的弹性,从长期看,可以促进津液的化生,改善肠道的功能,“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梧桐子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黄豆那么大,“饮服十丸,日三服”,一天吃三次,“渐加”就是慢慢加,“以知为度”就是以愈为度,大便正常了就可以。根据用药以后,病人的反映来决定用药的时间和量。麻仁丸制作增加了蜂蜜,也具有养津液和调和肠胃的效果,性质虽然苦寒,但由于每次服用的量较少,所以苦寒的性质影响会小些。但其中的小承气汤底方的确有散气苦寒的性质,也不易长时间服用。
市面上还有一种麻仁滋脾丸的时方,组方由大黄、火麻仁、当归、姜厚朴,杏仁、枳实、郁李仁和白芍8味药构成。组方依然以小承气汤中的大黄、枳实和厚朴为班底,有麻仁丸中的杏仁、白芍和火麻仁。额外增加了当归和郁李仁两味药。郁李仁有较强的破血润燥的功能,可以促进小肠运动,疏通大肠气滞,也有利水的效果。《神农本草经》讲: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当归的性质柔润,有活血润肠的作用。麻仁滋脾丸的功效和麻仁丸很接近,在使用上可以当做备选药物。
身体如果长时间身体津血匮乏,很容易造成慢性的阳明胃热,阳明经的经络循行于人体脸部的正面,很容易造成面红、嘴唇干裂、起泡,顽固性口腔溃疡等多种看起来“易上火”的体质。而长期的胃火会反过来进一步加重脾约的严重性。麻仁丸作为调节性药物,在大便正常后并不适合长期服用。从阴阳互根的角度看,麻仁丸的寒凉性质吃多了会造成脾虚便溏,亦会引发阴亏,对于阴阳两虚,津血亏虚,很容易导致便秘上火的体质,从长期来看,应从振奋脾阳和滋补脾阴同时入手,在采用麻仁丸缓解症状后,可以附子理中丸为基础方,添加山药、天花粉、黄精等养阴滋脾的药物进行调和,确保养阴的药物可以被较好吸收汽化。后续的调养,可采用较为平性、和缓的组方,比如薯蓣丸、人参健脾丸等组方进行健脾养血,慢慢滋养。
除了脾约造成阳明内热,人体津液损失或者大量流失也会造成津液内竭的大便秘结,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也容易遇到这种情况。
《伤寒论》第233条说:“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备注:淘宝上有蜂蜜栓,就是这个。其实蜂蜜栓不仅可以应急,还可以用于孕妇晚期便秘、调节婴儿大便习惯,特别是如果外出游玩前的排便等等,比西药安全也没副作用,使用时可以裹上一滴油润滑一下蜂蜜栓)
蜜煎方:食蜜七合,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阳明病内热本身就有自汗出,如果再去发汗,小便又多,这样的话,津液就从汗、尿排泄出体外,津液耗伤后会导致大便干结,称作津亏便结证。这种证候和承气汤相比较,没有大热的情况,只是由于津液不足导致大便干燥,这种情况常见于体虚者,即使大便干燥也不能用苦寒的方法来攻下,攻下的方法会导致阴阳进一步虚弱,甚至会引起身体脱水。当病人有便意的时候,采用蜜导的方式。
蜜煎导的方法就是把蜂蜜放到铜勺里,放在火上煎,通过煎可以把水分蒸发出去,最后会变得比较稠厚。拿出来稍微冷却后会变硬,抹上一点儿油,把蜜搓成头锐状的长条,从肛门推送进去。用一块干净的布把手包上,然后用大拇指在肛门里捂住,捂住以后要忍耐一会儿。蜂蜜到肛门里会融化,肠子得到润滑会化生津液,大便可以解下来。
现在给老年人治疗便秘,经常使用开塞露,也能起到软化结粪通便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开塞露是一种人工合成剂,使用多了以后人体很容易产生依赖性。而如果用蜜煎导,除了润大便之外还有很好的调整结肠功能的作用,远期疗效更好、也更温和、稳定。很多婴儿用牛奶代替母乳,母乳的性质柔和而更富有营养,牛奶性质燥热很容易导致婴儿便秘,用蜜煎导来处理方法更柔和,对肠胃也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功能。
采用猪胆汁灌注到肛门内是仲景介绍的另外一种导大便的方法。用一个大新鲜的猪苦胆,把切开口,把小竹管一头插入肛门里,另外一头连着猪胆的口,用手捏着,一点儿一点儿把猪胆汁注射到肠胃。胆汁是肝脏产生的汁液,味道很苦,也具有很好滋阴润肠的作用。
第三种是用土瓜根来进行润肠导便,在《伤寒论》没有详细记载使用方法。根据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土瓜根外导治疗便秘,是将土瓜根捣成汁,然后把它用竹筒往里倾斜着灌入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