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辅成:回味年味,意味深长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记得小时候,准确些说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过年是件大事,更是童年的最乐。大人们足足忙乎一个腊月,尚不包括迎来送往、亲戚频繁走动的正月;见到大姑婆小舅妈,从稚嫩小嘴所发出的声音里喊得甜蜜,情感满满,得到的回报往往是花生、红枣、糖果之类食品,心中比蜜还滋润。当年也有长辈向晚辈赠送“红包”的,只是一元二元而已,最终还得“上交”父母。这是毋庸置疑的,属于物质贫乏年代“旧常态”。
日月嬗递。笔者由黑发转成白发,由小伙变成大爷,直觉得年味年年在变,虽说不上变淡变寡了多少,人们关于年味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发生颠覆性转变。比方说,你按陈年皇历贴张“杨柳青”年画,后辈却出其不意贴出美女裸腿倩像,让你啼笑皆非;你按旧时习惯于堂屋摆放花瓶,寓意平平安安,他们竟给换上密封的钱罐子,“招财进宝”示意有多少钱尽管放进去……至于年味的俭朴,过年的温馨则打了大大的折扣。
然对我辈而言,一直回味着年味的纯真旨趣,年味的缠绵缱绻;我们像候鸟回归一般,回味年味,眷恋年味!我记得有首儿歌这样唱道:“雪花飘,新年到。穿新衣,满巷跑。等年饭,放鞭炮。捡个哑炮点火柴,忽闪忽闪火焰高……”我坚持认为,这首儿歌颇接“地气”,唱出了年味和心声!昔日这些春节“民俗”,既单纯又热闹,且不为生活条件简陋所影响,可见年味的浓郁和凝重。
时下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处在信息时代高科技广泛运用,凡此种种造成了人们对过年以及年味有着新的感受进而采取新的表达方式,如手机拜年,视频会面,足不出户便完成我们当年过年诸多的繁文缛节,像看长辈、访亲友统统事必躬亲等,如今竟然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了。不过我至今了犹未了:这是年味的“浓缩”还是人情的“淡化”?说到底,有点失落却不失望。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年味也要与时俱进!适时适度微调,改革改进年味,这未必有什么不妥,关键在于择善而行。例如:“春晚”这道国人精神大餐如果你除夕夜看得很晚,那么初一白昼尽可安然入睡,也许春晚上的年味频频催你入梦;如果你千里迢迢身在异地他乡工作,不得不和父老乡亲以及家中亲人通过电话互致问候,这就不叫“任性”,同样很有人性,终究是对年味的体验嘛!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缘何行色匆匆非得赶回家过年才叫富有年味呢?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毕竟是句老掉牙的旧话了。大凡鼻里嗅着年味,心里想着年味,便处处洋溢着醇厚的年味,醇似酒酽于茶!再者亲情呼唤,友情凸显,“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真情永远隽永!推而广之,在中华大地上,在有华人聚居的任何地方,有华人就有年味,有年味就有欢乐。过年,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年味原本是快乐的味道,温暖的味道,和谐的味道,热烈的味道,吉祥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津津有味浓得化不开!
厘清年味,享受年味。即便年味嬗变,心驰神往永不改变。它是真实的,也是亲切的,又是历史沉淀和人文厚重的叠现交织。从这个意义上说,年味无疑是一道人生的风景线。至于风景的取材,角度的选择,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有所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年味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查辅成,安徽庐江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