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二月二”,终于不是吃饺子了!
今天是不是白色情人节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今天要干点啥呢?除了舞龙灯、剃龙头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咬龙鳞”。立春之日讲究吃春饼,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同样讲究吃春饼,名头就叫做“咬龙鳞”啦。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内心os:终于不是吃饺子了!
二月二龙抬头,吃个春饼好兆头
春日春盘诸菜新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古到今、从官到民,都格外重视万物复苏的春天,将“春节”视为最隆重的节日。不过,三千年前的周朝,“春节”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节气立春。汉代之后,春节逐渐改为正月初一,但立春仍是祭农神、劝农耕的大日子,此风一直延续到清代。
21世纪的立春,不搞祭祀也不放假了,但它在我心中依然是个重要的节。因为我年少之时,物流还不发达,东北人逢年过节都是吃饺子,唯有立春不同:早上要吃脆生生的青萝卜,叫“咬春”;晚餐还有春饼卷菜。两块面团中间抹点油,摞在一起,擀平用小火一烙,就能轻松撕成两张薄饼。
所卷配菜,一般有炒豆芽、炒土豆丝、炒鸡蛋、酸菜粉条等,另配大葱大酱调味。小孩总是贪心,恨不得多卷点菜,就把肚子撑得满满,最后连“溜缝”的小米粥都喝不下。
长大读到汪曾祺的诗,得知他也爱吃春饼,不禁心生知己之感:
鸡豚早办须兼味,生菜偏宜簇五辛。
薄禄何如饼在手,浮名得似酒盈樽?
其实,汪曾祺吃的春饼,可能比我吃的传统,因为他提到了“生菜五辛”。这“生菜”不是拌沙拉的叶用莴苣,而是“生食蔬菜”。
汉代就有立春食生菜的习俗,当时人们认为,生吃能更好地发挥食疗效果,而初春刚发芽的菜蔬鲜嫩,正适合生吃。晋代时,将立春生菜的范围明确为“五辛盘”,也就是五种有辛辣味的蔬菜,认为春天需用辛辣来散发“肝气”。
翠缕红丝饼中卷
早期的五辛盘是实实在在的辛辣之物,如大蒜、韭菜、芫荽等,切作丝或丁,方便入口。
后来日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五种,蓼、蒿、萝卜、豆苗、莴苣等春天较早上市的鲜蔬都加盟,便逐渐改名“春盘”。
到了唐代,随着面食普及,人们开始将薄面饼与春盘搭配着食用了。
在唐宋诗人笔下,春盘各有不同况味。“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这是杜甫见证过的长安繁华。“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则是苏轼对新菜美食、人间情味的珍惜。杨万里则最生动:“饼如茧纸不可风,菜如缥茸劣可缝。韭芽卷黄苣舒紫,芦菔削冰寒脱齿”,饼薄如纸、菜细如丝,厨师手艺如此了得,食客就算牙齿被冰倒,也得多吃几卷啊!
明清之后,春盘食材愈加丰富,加入了各种肉类和豆制品,生菜却渐渐减少。这与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有着莫大关联。
一方面,宋代以后薄底铁锅出现、油料作物普及,炒菜成为常用的烹饪模式,生食习俗式微;另一方面,人们的食谱也在不断革新,荤菜日丰,蒜、葱等“五辛”也从主菜渐渐成为调料。不过,尽管内容千变万化,吃法却还是不离其宗,仍是将食材切丝,用饼卷起,一口咬下。
根据古人的记述,春盘常用蔬菜有十余种,其中一些,如今已被“降格”为调料甚至饲料,但还有一些至今都是享有盛誉的美味。
古人的春盘里都有啥?
点击图片放大
绘图:李聪颖
留得春在物名中
到今天,“春盘”这个名字已经不常见了,北方多叫“春饼”,南方多称“春卷”。
所卷的馅料因地而异,外头那层饼皮、卷起之后的吃法,各地也颇有区别。虽然内容不再以初春生菜为主,吃它们也没了时节限制,但留在名字里的“春”字,依旧暗示着源头,使我们无论何时吃到这些东西,都能回想起刻在血脉之中的,对好春光的期待。
北京春饼:
小时候我家里的东北吃法,就算典型北方春饼:面饼搭配几大盘扎实的“硬菜”,堪比一顿饭。但要论讲究,还数老北京春饼。其配菜荤素齐全,荤是酱肘子、肚丝、熏鸡、酱肉等熟肉;素是“炒合菜”:豆芽、粉丝、韭菜同炒,盖一张摊鸡蛋皮(也有人单炒豆芽和韭菜,叫“青白蛇”);此外还有炒熟的菠菜、蒜黄、白菜等,都是典型的初春时蔬。大酱、大葱、香菜、生萝卜条或黄瓜条,则是调味的配角。
北京的炒合菜,不仅能包在春饼里当馅料,本身就是一盘菜
至于饼皮,有烙出来的,也有蒸出来的。
因为馅料足,饼皮不可太薄太小,通常是盘子大小、略有厚度。
南方春卷:
与北方能顶一顿饭的春饼不同,江南、华南的“春卷”只是点心。外形就精致,面皮卷起后两头往里窝,包成两三寸长的小枕头模样。
馅料则无定法,上海名菜“三丝春卷”以里脊肉、木耳丝、豆芽为馅;川地喜欢包入芽菜;而广东潮州的春卷,则往往包入熟绿豆、蒜白和鱼露。
南方春卷
因为包得巧妙,春卷不易散,除了现包现吃,更可以干蒸、煎,最常见的是投入油锅,炸得金黄酥脆,咬开还带着滚烫的汁水。其实这种做法能追溯到元代,不过那时里面包的是各种果仁果脯和羊肉馅,调以蜜糖,炸出来更像甜点。
隔壁小孩儿都馋哭了
闽台薄饼:
厦门的春卷又和北方春饼有些像了,将卷心菜、胡萝卜、五花肉、海蛎子、豆干、香菇等食材切丝,炒到熟软,在薄薄饼皮上撒花生糖和海苔碎末,涂上甜辣酱,放上熟菜料再卷起来。
饼皮是将面团在热锅里一抹、迅速揭起而做成的,薄软如纸,所以厦门春卷也叫“薄饼”。包菜时动作稍慢,菜汁就容易渗漏,当地人的童年记忆里,往往都有饼皮漏了赶紧再裹一张补救的场景。
台湾的“润饼”,做法和吃法也和厦门基本相同。
台湾夜市售卖的羊肉润饼
图片来自:大台湾旅游网
越南春卷:
如今在东南亚菜馆,还能吃到一种越南春卷,这是春盘“文化输出”的结果。
其实在受到中华文明滋养的整个东亚文化圈,韩国、日本、越南、泰国……都有自己的春饼春卷,其中又数越南版颜值最高:皮薄如蝉翼,甚至透明。
这饼皮不是用面粉,而是用米浆做的,也叫“越南米纸”。
“越南米纸”
越南春卷的馅料和调味也很有东南亚特色:常常包入虾仁等海鲜,用青柠、辣椒调出酸辣蘸料来搭配。
因为饼皮薄薄的能看清内馅,越南春卷往往会选色彩鲜艳的蔬菜,如紫甘蓝、彩椒、水萝卜等,甚至包入三色堇、旱金莲等可以食用的花朵。
光是看着,就觉得春天来了呢~
博物公众号正式开启投稿通道啦!
如果你对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美食等贴近生活的博物知识感兴趣,并有撰稿经验,欢迎发送稿件至:bowuweixin@163.com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主动联系您!
本文原载于《博物》2021年3月刊
撰文 | 李伟元
绘图 | 李聪颖
微信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