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茶笔记第7篇】今年茶季特别冷,没带取暖器不敢上茶山
《1》
2021年3月13日,阴,傍晚有小雨。
晨起的时候有雾。
许是昨天留下的残雾——昨天可是雾锁太姥锁了整整一天。
不过,今天的雾比昨天薄。
昨天是一整天都看不见太姥山主峰的。
今天倒是见着了,在中午一点左右的时间。
雾气向天空飘去,主峰由下往上,一点点显现出来,先是模糊的轮廓,接着是清晰的山峰。
那似刀削斧凿一般的,被风化到极致的山石,伫立在薄雾之间,飘渺在云纱之巅。
美轮美奂。
《2》
昨天,雾霭重重。
我们在生态茶园(有机证还没办下来)采茶,那片山岗,便是整个被薄雾笼罩着。
上得山去,能见度不超过50米。
朦胧中,能听见人说话,却看不到人在哪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茶山上的雾极细,极飘渺,是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采不到半天,头发上的雾水,凝结成水珠子,顺流而下,把发丝都湿成了一缕一缕的。
像是刚洗过头发一样。
风挟带着雾气,飘上脸颊,好似在给皮肤上的细胞,做着补水的面膜。
皮肤一呼一吸间,轻松就把这细小的水分子给吸进去了。
难怪每次下山,总觉得人白了一号,皮肤细了一号。
难怪姑娘们都抢着在雾天上山来。
来的时候专程素颜,脸上不带妆,只为了让皮肤好好地吸收氧气与水雾,做个深度的护理。
《3》
许是昨天的雾太大,夜里便下了一点雨。
到了今天,茶园子里的泥土仍是湿润的。
茶树的底部的大叶片,由于横向生长,便积下了一些些的雨水。
顺带把那些老叶子,也映衬得分外绿油油,润润的。
幸好上面的叶片,是斜向生长的,于是,便没有积到雨水,在微风中,十分干燥地摇曳着。
芽头就更没沾到水了。
芽头身上密布着像雨衣一般的白毫,又厚又密实,来一点雨,白毫们便轻松地将它们挡住,让水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向下滑去,流进底层的老叶片窝里。
恐怕就是因为这雨水的缘故,今天的茶园子里,比昨天冷。
不,也不是冷,是一股刺骨的寒与冻。
冻手,冻脚。
手伸出来采茶,便是裸露在空气中的,被冷风一吹,没采几颗芽头就冻僵了。
而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偶尔碰到几片积蓄着雨水的老叶子,那水便流进了袜子里,或者沾湿了裤子,没几刻,裤子就潮了,鞋子袜子就湿了,脚和腿,自然就冷起来,最后,冻僵掉。
《4》
今天的采茶工,就是这么辛苦地,又冷又冻地站在茶园子里采了一天的。
这种天气,冷凝,于采茶人而言,是难受的。
又冷,又湿。虽然有风,不闷,但人全身都是冰冷潮湿的,很不舒服,只想快快逃离茶园,躲到室内,开一个电暖炉,烤一烤身上的湿气。
但是,这种天气,于白茶而言,却是好的。
茶树喜湿喜阴。
白茶讲究鲜香醇爽,在这种料峭春寒的天气里,又湿又润的空气中,茶树得到了最大的润泽,且不因日晒而失水,细胞中的液体很多,未来,浸出到茶汤里,会是又润又稠又滑的一杯香汤。
冷,冻,于采茶辛苦,却于茶树有益。
于是,茶农们仍然兴高采烈地采着茶,丝毫不觉得身上湿了不舒服,丝毫不觉得天气冷了受不住。
S师傅的妈妈,下山之后激动地说,她今天比昨天多采了两斤茶青!
身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千年过去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依然如初。
《5》
我们今天五点多就下山了。
在茶园里只呆了半小时,就冷到不行。
两条腿都僵硬了,只能逃下山去。
后悔没有带取暖器上来,还有暖宝宝,还有热水袋。
这一刻,无比同情北方的茶友们,你们每年的冬天,是怎么过的呀?我们只在9度的天气里,就已经无法忍受了,北方据说零下十几二十度呢。
那冰天雪地的,恐怕血液都是冷凝的吧。
冷,真的是一件好可怕的事。
天热起来,人好像还会想做一点事。
而冷冻的天气里,人什么事都不想做,连脑子都好像冻僵了一样,只想静止不动,坐着,或者躺着,什么也不想,动也不想动。
嗯,只想冬眠。
看来,就算进化了这么多年,人类的动物性,仍然没有完全去掉。
贪,嗔,痴,就是我们残留的,最大的动物特征。
看来是进化不掉了。
《6》
今年(2021)的春茶季,比去年(2020)冷。
因为去年太姥山是3月15日开始采白茶的,而今年太姥山是3月8日开始采茶的。
整整提前了7天左右。
这提前的7天,整个就让春茶季温度低了下来。
于是,我们就遭遇了自2017年以来,最冷的一个春茶季。
就算是最厚的羽绒服,也扛不住这种冻。
带取暖器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也许,未来,会有人发明出背心式取暖器,背在背上,像个背包似的,就能随身取暖,利用太阳能取暖。
这样,就算在7-9度的冷冻天气里采茶,茶农们也不会冷了。
不至于因为冻手冻脚,采不了几颗芽头。
科技改变生活。
我期待着。
(想了解更多关于茶叶的知识,也可以搜索关注视频号“小陈茶事”)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