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车企下了一盘大棋...背后暗藏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危机!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后,预计国内市场规模或会达到目前的5倍。为抢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红利,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代表性车企不仅在此前的国际车展上推出了多款针对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车型,还通过合资建厂、扩大在华产能、推进技术和标准合作等手段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意在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和市场规模获取发展新动能。
1

中日合作带来短期繁荣,但须警惕国内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的隐忧

目前表面上看来,中日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于中国该领域的产业发展、市场繁荣十分有利,但从产业长足发展的角度考量,目前双方的合作仍以日本主导技术和日方利益优先,这为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埋下诸多隐患。

(一)日本选择性的合作策略,暴露中国技术发展薄弱点

自2019年来,日本企业与科研机构先后与中国达成多项技术合作,涉及下一代车载电池、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电池回收利用等电池相关领域。可见,日本侧重在电池领域持续深化对华合作,尤其是锂电池,充分展现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意在借助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和成本等优势,进一步提升本国的技术发展。

而对于中国所面临的“卡脖子”或羸弱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组件、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及技术,日企却严格把控,杜绝企业核心技术外流。仅以产品售卖或者完全主导合资企业的形式在华开展合作,中国企业只能参与组装、销售环节,除获得少量的利润空间以外,对自身技术研发和升级毫无助益。从日方合作态度的强烈反差中,不难看出,中国贡献技术优势、让出市场份额,却始终由日本主导技术、掌控话语权。长此以往,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只能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沦为代工厂,且核心配套技术缺失,十分不利于国内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系统技术平台构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日本则可以更加有恃无恐的操控产品价格和攫取市场利润。

(二)日本产业链绑定式在华扩张,挤压国内企业发展空间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日合作目前仅局限于动力电池单一环节。一方面由于中国电池产业技术不断突破,且成本、规模优势明显,日本欲借合作扭转利润空间逐渐被中国占据、颓势渐显的局面,另一方面因受到国内巨额补贴政策吸引,日本有意借此抵消投资成本,甚至用于研发创新,推动自身技术发展。

与此同时,日企汽车零部件厂商也追随龙头车企的脚步,纷纷在中国展开产业布局。例如分别生产电机、电控、汽车内饰用聚烯烃、电池材料氟化学品、电机密封材料、变速器核心零部件产品的电装、电产积水化学、大金工业、昭和电工、ONDO等日企,以投资或增设新工厂、提高产能、推出新产品等方式配合日系车企发展节奏,成为日本在华产业链的重要供应商,每年盈利上千亿日元的同时大大挤压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厂商在中国或中国周边区域布局趋势增强,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更多市场利润转嫁到日本企业,国内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生存环境将更加恶劣,可能导致企业盈利无法反哺自主研发、产品技术落后更加没有市场的恶性循环。届时配套产业技术不同步将造成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的严重脱节,全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只能将机遇与利益拱手让给日本这样的强劲对手。

(三)日本借中国砝码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抢夺行业话语权

积极推动国际标准的建立,参与国际标准主导权的争夺,是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去年,日本与中国就充电桩标准达成合作,并希望积极推动其成为国际充电标准。在技术发展方面对华防范心一向颇重的日本此次合作考量值得深思。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必备配件,目前中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不断提升,全球市场占比已超过50%,且快充桩充电功率也世界领先。日本看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快速增长态势和成熟的充电桩市场发展,欲借助中国的市场影响力推动其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从而实现日本在该领域利益的最大化。延伸到新能源汽车的其他技术领域,例如中日之间技术上存在巨大差距的氢能领域,在合作制定国际标准的过程中势必会由日本掌握主动权,中国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中国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势却会成为日本推行其国际化标准的有利工具。因此要警惕这种缺乏参与度和主导权的标准化合作,这不仅会使中国在国际标准的制定竞争中陷入劣势地位,同时也不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未来“出海”发展。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议

针对日系车企选择性合作有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应对。

第一,持续优化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切实推行“定向补贴”、“以奖代补”政策,严格制定补贴门槛和准入标准,或已直接补贴到实际产品的方式,将资金精准投放到专注技术开发的企业,避免国内企业过度依赖优惠政策和国外企业滥用补贴红利的情况出现。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强化企业在跨国合作中的话语权,促进符合国内企业发展利益的创新合作模式的衍生。

第二,政府应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和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关注点从整车生产上升至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在保持动力电池产业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联合产学官等各方力量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扶持一批自主开发技术和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头部企业,加大对高研发投入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快创新脚步,持续提升产业链整体硬实力。

第三,在新能源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尽快启动和完善新能源产业相关标准的制定,提升中国在各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中的参与度,话语权较强的技术领域可充分发挥中国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优势,优先主导一部分关键技术如加氢站用氢标准等领域的标准建设;相对薄弱的技术领域尽量积极跟随,加强市场方面的支配力,强化标准话语权。

END
本文作者:材料委天津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