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摊

        白马街头,有一个烧饼摊。就在溧水进白马老街入口处的桥头,即,白马中学到乡卫生院和粮管所到杜巷村的十字路口。严格意义来说,不是店,因为她没有店面和面铺,所以我只能说他是一个摊。
        摊主只有一个像柴油桶大被铁皮包住的一只桶,里面是用泥巴做的内胆,上面留一个小口,就像一个半人高的大煤炉。下面有几根横担的钢筋,用煤把火升起来,就可以烤烧饼了。烤好的烧饼,用火钳夹出来,放在炉子沿上,多时,也放在旁边的小桌上。
      旁边一个小桌子,在桌子上和面揉面,再用手把和好的面揪成一坨,用手掌在桌面一推,形成一块面饼,放进炉子里,贴在炉子内壁上烤,两三分钟就好了。香喷喷、麻稣稣,刚刚烤好烧饼往嘴里一咬,外皮稣脆,内肉松软,老远就能闻到烧饼的香味。她们的烧饼有两种,长的是咸的,圆的是甜的。
     烧饼固然好吃,好多人不是因此而来,而是冲着烤烧饼的姐妹两个而来。
      姐妹俩都是二十多岁,相差也就一两岁。姐姐微胖,妹妹苗条。姐姐矮,妹妹高。姐姐眼睛圆的,妹妹是丹凤眼。妹妹做烧饼,姐姐卖烧饼。两个一唱一和,配合协调,紧张有序。
      人多的时候,她们只要一声:不要挤,马上就好。大家立马秩序井然。她们生意一直火热地持续到早上八点半左右,才干净利落地收摊。姐妹俩脸上红扑扑的,卷着袖子,就像两朵花,推着带轮子的炉子,晃着马尾辫,一颠一颠地走了。她们俩从桥头经过乡政府到粮管所方向,途经之处,大家都羡慕得看着她俩,啧啧称赞:多好的两个姑娘,不知道哪家有这个福分。
        那时候,街上有几十家小吃店:张侉子的包子店,老俞头的混沌店,方师傅烧卖店,丁家面条,等等。从白马桥一直到新桥头,一路都是小吃店。自从有了这个烧饼摊,很多不吃烧饼的人都来买烧饼,说是买给家里人吃。这些人来买烧饼,其实也是看姐妹俩。她们长相出众,天生活泼,话语甜蜜,让人很有一种舒服感。
       白马街道一直破败得很,变化不大,原来以现在白马雕像为中心,一周都是油毛毡搭的小铺子。全部是小吃店,店面油腻,苍蝇乱飞。有了这个烧饼摊,加上两朵像花一样的姑娘,一下子像给这个破败不堪的小集镇点了一盏明灯。难怪大家都来买烧饼,原来:烧饼好吃,姑娘好看,大家宁肯站着买饼、不吃面。
       她们很会与人聊天,她们总能说得你高兴,但又不那么放肆,总是把握得张弛有度,分寸恰到好处,否则也不会那样讨人喜欢。这也是一种天性,也可能与她们的家庭教育有关。
       在八十年代,白马街上这个烧饼摊,就像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既给白马街带来一抹亮色,也激发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一句话都会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如果事事如此,人人如此不是更好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