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经典名篇赏析:《杜甫:哀王孙》
杜甫七言歌行《哀王孙》读记
(小河西)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九日潼关失守。【《旧唐书-杨国忠传》:“六月九日潼关不守。十二日凌晨,上率龙武将军陈玄礼、左相韦见素、京兆尹魏方进、国忠与贵妃及亲属,拥上出延秋门,各王妃主从之不及。”】七月乱军在长安杀戮公主王妃。【《旧唐书-肃宗纪》:“(七月)丁卯,逆胡害霍国长公主、永王妃侯莫陈氏、义王妃阎氏、陈王妃韦氏、信王妃任氏、驸马杨朏等八十余人于崇仁之街。”】七月肃宗在灵武继位。【《旧唐书肃宗纪》:“七月辛酉,上至灵武。……是月甲子,上即皇帝位于灵武。……(八月)丁酉,上皇逊位称诰,遣左相韦见素、文部尚书房琯、门下侍郎崔涣等奉册书赴灵武。”】八月回纥表态愿助国讨贼。【《旧唐书-肃宗传》至德元载八月:“回纥、吐蕃遣使继至,请和亲,愿助国讨贼。……(九月戊辰)封故邠王守礼男承采为燉煌王,令使回纥和亲。……(十一月)戊子,回纥引军来赴难,与郭子仪同破贼党同罗部三千余众于河上。”】据本诗“百日窜荆棘”、“圣德北服”等词,此诗应作于至德元载冬。王孙:一位幸存的皇家子孙。
哀王孙(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白头乌:《升庵诗话》卷3(明-杨慎):“白头乌。《三国典略》曰:'侯景篡位,令饰朱雀门。其日,有白头乌万计集于门楼。童谣曰:'白头乌,集朱雀,还与吴。’”亦可指“白颈乌”。有不祥意。《艺文类聚》引《广志》:“乌有白颈乌,今南方俗呼为白颈老鸦,鸣则凶征也。”(转引自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亦有“反叛”意。《汉书-五行志》:“景帝三年十一月,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楚国吕县,白颈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刘向以为近白黑祥也。时楚王戊暴逆无道,刑辱申公,与吴王谋反。乌群斗者,师战之象也。白颈者小,明小者败也。堕于水者,将死水地。王戊不寤,遂举兵应吴,与汉大战,兵败而走,至于丹徒,为越人所斩,堕死于水之效也。”
延秋门:唐长安禁苑西门。《雍录》(宋-程大昌):“玄宗幸蜀,自苑西门出,在唐为苑之延秋门,在汉为都城直门也。既出,即由便桥渡渭,自咸阳望马嵬而西。”
大屋:贵家之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高门大屋,尊宠之。”啄大屋:《正月》(诗经):“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传:“富人之屋,鸟所集也。”另:《太平广记》卷369引《集异记》:“是夜,月明如昼。楚宾乃出户,见空中有一大鸟,飞来元范堂舍上,引喙啄屋,即闻堂中叫声,痛楚难忍。楚宾揆(kuí)之曰:'此其妖魅也。’乃引弓射之,两发皆中,其鸟因而飞去,堂中哀痛之声亦止。”(《集异记》为晚唐作品。或可推测,唐时“乌啄屋”有不祥之意。)
大意:长安城上出现了白头乌,晚上飞到延秋门上叫呼。之后又飞到达官显贵宅上啄屋,达官显贵们逃离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高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金鞭:饰金之鞭。《长安少年行》(陈-沈炯):“长安好少年,骢马铁连钱。陈王装脑勒,晋后铸金鞭。”
九马:《西京杂记》卷2:“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后以九马泛指御马。《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杜甫):“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宝玦(jué):珍贵的佩玉。半环形,有缺口。《又与钟繇(yáo)书》(魏-曹丕):“邺骑既到,宝玦初至。”《马》(唐-李贺):“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乞为奴:《晋纪总论》(晋-干宝):“将相侯王,连头受戮,乞为奴仆而犹不获。”
高准:隆准,指高鼻。借指皇帝。《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集解:“应劭曰:隆,高也……文颖曰:准,鼻也。”《梁甫吟》(李白):“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龙种:龙之种;指骏马;指帝王子孙;喻俊杰。《咏饮马》(唐-李世民):“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唐-张说):“文帝之孙,纪王之子,龙种异品,凤毛秀色。”
千金躯:极言身体宝贵。《饮酒》(东晋-陶潜):“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临化即临死)。《刘生》(宋-姚宽):“刘生古豪侠,意气无与俱。隐若一敌国,不顾千金躯。”
大意:金鞭折断御马累死,皇帝不待骨肉之亲一起逃离。腰下尚有珍贵的佩玉青色的珊瑚,可怜王孙在路边哭泣。俺问他他不肯说出姓名,只说艰难穷苦乞求做奴仆。已在山野灌木中乱窜百余日,身体没有完整的肌肤。皇上的子孙都是鼻子高隆,帝王后代自然与普通人有殊。现在是豺狼进城真龙在野,王孙你要学会保护自己宝贵的身体。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交衢:道路交错要冲。《孔子家语-入官》:“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
斯须:《礼记-祭义》:“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注:“斯须,须臾也。”《赠白马王彪》(魏-曹植):“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橐(tuó)驼:骆驼。《旧唐书-史思明传》:“自禄山陷两京,常以橐驼运两京御府珍宝于范阳,不知纪极。”《箜篌引》(唐-王昌龄):“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朔方健儿:指哥舒翰率领的将士。《旧唐书-哥舒翰列传》:哥舒翰“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以王思礼……等为裨将,河陇、朔方兵及蕃兵与高仙芝旧卒共二十万,拒贼于潼关。”
勇锐:勇悍。《六韬-龙韬》:“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后汉书-南匈奴传》:“张耽性勇锐,而善抚士卒,军中皆为用命。”
大意:不敢在交通要道多说话,且陪王孙站立一会儿。昨夜东风吹来血腥气,东北边来的橐驼满长安旧都。朔方军的健儿都是好身手,他们以前曾经多么勇悍现在却如此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南单于:汉时匈奴君长。光武帝时南单于曾遣使称臣,此处借指回讫。《王昭君辞》(晋-石崇):“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圣德:指帝德。《资治通鉴》:明皇临行,“谕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太子南向号泣而已。”北服南单于:指回纥愿助唐讨贼。
花门:指花门山;借指回纥。《新唐书-地理志》:“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鹘衙帐。”花门山在唐时为唐与回纥边界。最早在诗歌中用“花门”这个词的是岑参。《与独孤渐道别…》(岑参):“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剺(lí)面:以刀划面。古代匈奴、回鹘等族遇大忧大丧,则划面以示悲戚。亦用以示诚心和决心。《东观汉记-耿秉传》:“南单于举国发丧,剺面流血。”
狙(jū):窥伺。《管子-七臣七主》:“从狙而好小察。”
五陵:汉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西都赋》(汉班固):“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唐五陵。《旧唐书-礼仪志》:“十三载,改献、昭、乾、定、桥五陵署为台。”高祖葬献陵,太宗葬昭陵,高宗葬乾陵,中宗葬定陵,睿宗葬桥陵,是为五陵。
佳气:亦作“南阳佳气”。东汉刘秀,南阳人,起兵舂(chōng)陵,望气术士苏伯阿受王莽派遣到南阳,遥望舂陵,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后用以称帝王之气。
大意:听说玄宗已传位,圣德已北服回纥骑。以刀划面助雪耻,此事请慎言当心窥伺。哀在王孙务必小心谨慎勿疏漏,大唐的帝王之气永长存。
诗意串述:本诗共28句。首4句写背景。“头白乌”、“啄大屋”或是当时长安民间童谣。大唐本有叛乱征兆。叛乱发生后潼关失陷前的半年中,或有很多传说。接着12句叙王孙避乱匿身。皇帝骑着“九马”匆忙奔逃,也顾不上等待“骨肉”。公主王孙纷遭杀害。【《资治通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使孙孝哲杀霍国长公主及王妃、附马等于崇仁坊,刳其心,以祭安庆宗”。】这位王孙未及逃离也未被抓获,滞留长安。他不肯说出自己名字,“身上无有完肌肤”,“但道困苦乞为奴”。杜甫也是只身回长安,也难给太多帮助,只能期望“王孙善保千金躯”。再12句写国家乱极将治。因“临交衢”,杜甫“不敢长语”,只能陪王孙片刻。三层意思:一是叛军仍在长安杀人掠物。(安禄山在长安未屠城。他最感兴趣的是用骆驼把金银财宝运到老巢。)二是说这次哥舒翰大军未守住潼关,莫名其妙。当年不都是“好身手”,不都是锐不可当吗?三是“窃闻天子已传位”,而且肃宗已向回纥借兵了。回纥也已“剺面请雪耻”。(“圣德北服”是个好听的说法。好像是皇帝德行很好,感动了回纥。其实回纥自天宝初立国以来,确实与大唐关系较好。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符合回纥利益。当然彼此也有和亲。有“毗伽公主”和“宁国公主”的故事。)末3句,杜甫反复叮咛王孙“慎勿出口”、“慎勿疏”,要坚持下去,“五陵佳气无时无”,大唐“佳气”还在,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就要到来。整首诗屡唤王孙,一唤一哀,泣涕如雨。从此诗可知,杜甫虽深陷叛军盘踞的长安,但对大唐忠心未变。杜甫坚信大唐佳气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