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学习无法替代心理咨询
在我心理咨询从业的早期,我曾经分别请教过两位业内很有口碑的前辈: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最重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两位前辈的回答是一致的----自我成长。对于自我成长的途径,两位的建议也是一致的,建议进行个人体验,也就是被咨询。距今已经七八年过去了,我也成了一名也算资深的咨询师,基于我自身的经历、自身的体验,今天的我对于两位前辈的观点更加认同。当有一些新晋的咨询师问我同样问题的时候,我也会给予像两位前辈一样的回答。
一方面是我所能感受到的自身变化,另一方面,也有认识很多年的心理圈的朋友,当年时不时一起参加各种沙龙、工作坊,现在偶尔相见得知这些年他们也有继续参加一些课程,钱也花了不少,但当和他们接触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似乎眼前的他还是当年的那个他,整个人的气质、给人的感受,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我想:一个人想要心灵发生一些深入的变化,仅仅通过学习是不能完成的。
心理学现在挺火,为了使心灵成长,亲近心理学的途径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读书,这既包括了科普类的书籍,也包括了专业性的书籍,第二类是网络音频,第三类是网络视频,第四类是地面的课程工作坊,第五类是持续的个人体验、被咨询。督导更多是为了发展心理咨询师的咨询专业能力,不在此进行讨论。
不管哪一种方式,一个人投入其中肯定是希望有所得,不管这个有所得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最大可能是为了解除一些烦恼,不管是情绪的、爱情的、家庭的、亲子关系的、职业发展的或者是人生的迷茫,当然一个人或许也会同时拥有以上多种烦恼。解除烦恼的另一面自然而然就是希望获得更好的一些东西。当然一个人进入心理学领域也可能是因为纯粹的好奇。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吗。
举个例子,一个人似乎日常总是处于焦虑当中,生活当中很少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偶尔可能还会有一些情绪爆发,影响人际关系。他可能学习了很多理论,也可能会有一些自我分析(但真正的分析是不容易的,初学者更多是“暴力分析”,是“假分析”)。
他真的能够帮到自己吗?毕竟道理都懂,但还是做不到。
“做不到”那是因为导致“做不到”这个结果的那些缘由往往并没有被识别。这个识别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过程清晰明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问题”所在,也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比如他能够识别出在怎样的情境下其会有哪些情绪吗?能够了解这些情绪为何在这种情境下会产生吗?能够识别各种情绪背后的愿望吗?又能够识别这个过程中的冲突吗?然后知道如何去面对那些愿望和冲突吗?
对于分析,特别是学习精神分析的初学者,很容易进入“分析防御“:这样是因为母亲是怎么怎么样,那样是因为父亲是怎么怎么样,“高级”一些的还会说这是什么什么防御,那是什么什么情结,但套理论公式痕迹明显,其对于复杂细微的内心过程并不见得明了。
其二就算其能够识别各种心理过程(能够真的做到这一步,心智化能力已经了得),咨询过程就是没有价值了吗?有过聚焦体验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一个人聚焦和两个人练习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有一个人陪伴、回应,很容易就能够进入到更深层的内在体验,而一个人时很容易就会走神,难以深入。
可见“关系”会给人带来无法替代的感受,而人仅仅是理智知晓自己的问题所在,恐怕并没办法解决问题,更何况,还是“伪知道”。
回到前面举的例子,假设以下解析是准确的:“你之所以日常这么焦虑,是因为你的母亲本身也容易焦虑,她无法解决现实很多问题,而你的父亲也有很多能力不足,无法给你好的榜样,面对生活,你的内心很多担忧。你的父母都共情能力不足,你的主要养育者母亲因为一直过度保护你,但这也使得她控制入侵了你的内在世界,这使得你的真实自我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发展了很多假性自我,这使你感觉到空虚、无意义,难以体会更多的快乐。你内心有很多不满、愤怒,但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态度又使得你压抑自己的情绪,情绪一直积累,既无法转化又无处宣泄,最终情绪会在某些时刻彻底爆掉。”难道我们给出这么一段解析来访者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的焦虑困扰就好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的内心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各个方面互相关联,并且一层一层的防御使得更深层的心理世界并不是那么容易体会到的。给出这么一段解释,来访者并不见得真的能够懂得每句话的含义,注意是体会性的“懂得”,而不是理智化的“懂得”。
这就需要时间,需要在关系中持续地呈现、体验、修复、转化、发展,当更靠近意识的愿望情感冲突被识别、理解、涵容、疗愈,相应的防御才会松动,更深一层的愿望情感冲突才会呈现,从而进入新的疗愈和发展过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咨询过程肯定不是线性的。
所以我们看看前面说的五种成长的途径,越往后的学习方式关系越持久深入,所能够带来的体验也更加细腻、丰富。读书我们看到的是文字,而音频我们不仅仅能够听到内容,还能够听到老师表达内容的时候的音调、音量以他个人的音色,视频我们还能够看到老师的面部表情、衣着、体态、动作,参加工作坊的时候,看到的就更加是一个活生生立体的人,而一段深入的咨询关系,两个人一起来探索心灵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很多理性层面的自我了解,也能够更加细致、真实地体验到: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全身心关注、因为深深的理解而真正地无条件接纳,对各种焦虑的涵容转化、对各种愿望情感冲突的全新态度、一种更加稳定宽广自由的状态。以上种种体验恐怕都是难以通过前四种方式切身感受到的,而当一个人稳定地持续地在一段关系中体验到这些,他也会逐渐内化这些状态和能力。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早期的母婴互动,养育者的表情、回应方式、身体反应等非言语信息(体验)影响着婴儿杏仁核、右侧前扣带回、右侧眶额叶等右脑情感区域的发育,人的情绪反应系统在发育稳定后会具有自己的反应特征。
一个不能自由发展的人,背后可能具有自恋控制属性的养育者;一个对人群极度恐惧的人,背后可能是具有虐待属性的养育者;一个发自内心自卑的人,背后可能是具有忽略、拒绝属性的养育者;一个整日忧心忡忡的人,背后可能是具有焦虑属性的养育者。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内心世界的核心模型在很早年就形成了,养育者的互动,以及养育者散发出来的气息带给每个人不同的体验,正是这些体验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独一无二的图景。
这幅图景的核心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与人之间会是什么态度、会如何互动,以及我该如何同他们相处。这幅图景其实非常细致,涉及人生的每个议题,日常生活中应该几乎没有人会留意,但每个人其实都是按照其内心图景的指引活着。这幅图景有的丰富有的贫瘠,有的安详有的动荡,有的宽容有的严苛,有的开放有的封闭。每个人其实自动化地用这幅图景指引现实生活,只是如果在具体场景下内在图景同现实偏差很大并一直无法被觉察修正,那可预见就会带来麻烦,使得人生的路越来越窄。
体验能够塑造情感系统的反应特性,而长期的咨询、持续的新体验也会带来情感反应系统的变化,新的神经元连接得以建立。
这也是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缺乏体验的知识,只是信息的复读机而已,充满了投射的想象,但没有带来新的体验,情感系统没有被激活,谈何修正。
一个没有吃过咖喱的人,恐怕看了再多的文字描述或者视频也无法想象咖喱的味道;
一个没有充分体验过被足够接纳的人,可能会经常处于焦虑之中,仔细分析他的焦虑,可能是来自于担心自己不够好就不会被爱了,而他就算懂得再多“人可以无条件接纳自己”的道理,恐怕在现实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自我批评以及评判他人。
一个生活在动荡家庭中的孩子,可能长大了很担心分离,就算这份担忧被识别了也不意味着他就从此不会对于分离焦虑。而一段稳定让其安心的关系能够逐渐增强其安全感,从而也增强其自我力量感、价值感,使得现实中情绪更加稳定,自然在各种关系中也会更加自由。
当充满新体验的关系持续进行,内心的图景也会逐渐改变。好的咨询关系当然就是能带来新的体验的关系。当然咨询也不是那么容易进行,因为来访者内心那副有关过去的图景会一直发挥作用,那些“坏家伙”的影像也会不时被投射在咨询师身上,这些是咨询师需要面对的挑战。
咨询中有时候会遇到一部分人其实是比较难以真正走入咨询关系的,由于过去的成长经历,或许他们对于“帮助者”没有那么信任,或者是对于自己“不够厉害”“不够好”“需要被帮助”有羞耻感,面对自身的脆弱性是让人焦虑的事情,这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在“被助者”的位置呆着。他们满腹经纶,似乎是过来同咨询师探讨知识的,而对于其自身的情感或者体验,明显他们是远离的。
学习心理知识肯定益处多多,但就像其他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防御一样,学富五车也可以成为防御。防御的存在是有其理由和价值的,只是如果防御未被识别,也就意味着所防御的内容未被发现,这部分心理内容也就无从谈起被整合,而未被整合的心理内容,必然会消耗整体心理的能量,也会在某些场合再次被唤起,当事人会再次自动化使用那些僵化的应对方式,或压抑,或退缩,或战斗,或解离,影响现实的功能。
本文一开始我所说的一些朋友,因为各种因缘,一直在学习的圈子里徘徊,靠近一位又一位大咖,汲取一份又一份高大上的理论知识,或许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棒棒的,只是作为熟悉他们的朋友能感受到,多年来似乎他并没有增加自由、灵动、亲近、温柔的气息,他还是那个充满焦虑和冲突的他。如果看了这篇文章能够对他们有所启迪,那也算是这半天敲字的价值了吧。
备注:1.本文中的“他”代指所有性别之“他”“她”。
2.本文关于情绪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观点参考《精神分析、依恋理论和神经科学中的情绪发展》Green主编,《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导论》Lemma著。
李文锋:资深心理咨询师,个案时长约6000小时。动力学取向,为成人、青少年提供面对面及网络咨询,为新手咨询师提供督导。工作微信:lwf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