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春联”的传承
李士权
“春联”古人亦称之为“春贴'和“门对”。依字寻源,顾名思义。“春贴”当谓迎春张贴之意;“门对”是说成对
仗结构的一副联语贴于门楣也。前者是从“春联”的內容和功用着眼;后者是以其文字的结构形式和其得以展示的平台称之。两者相辅相承向人们揭示出这株扎根于中华民俗沃土的常青树与时俱进,枝繁叶茂的根本原因。“春联”起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古时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在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书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前镇邪去恶(这应该是最早的门神,到了唐代为秦叔宝,尉迟恭的图像所代替)。到了五代时西蜀宫廷里开始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故《燕京时岁记》则曰:“春联者,桃符也。”
宋代“春联”开始走向广阔的民间。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此,在深深的仪门,富庶的豪门,贫寒的柴扉开始了喜迎新春的对联祈求福运,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演绎和传承。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出于他对春联的喜爱。曾下达政令,由京师金陵开始推广春节期间百官带头撰写张贴春联。并用大红纸换下了桃木板,贴春联的习俗得以盛行。据说明太祖在一个春节期间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为一个阉猪的专业户题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诙谐而不失大气,洒脱而惟妙惟肖。推行政令,身体力行。一副联语展示了皇权时代唯一一位农民天子的博大胸襟,横溢才华。为联坛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到清代,春联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步入了成熟的丰收阶段。大量对联专著出现可为明证,根据顾平旦、曾宝泉《对联欣赏》中的《对联书目举要》所举的专著清以前的只有八种,而清代一朝就有三十八种之多。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瑰宝虽都有过无比辉煌的鼎盛之时,但鲜有历久弥新者。而受众之广泛,圣手之迭出,传承之久远,与时之俱进者,无出“对联”之右。岁岁新春至;家家锦字红。“春联”这株扎根于中华民俗沃土的参天大树必将代代繁茂,万古常青。
李士权,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大桥屯。1970年参加工作,1983年在巴彦教师进修学校中函部任中文教师,2008年在兴隆中学退休。中学高级教师。曾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巴彦诗萃》《东方》等刊物发表诗歌楹联等作品。黑龙江省楹联家学会会员。